王依雯 胡世光 伍藝暉

摘要:社區支持農業(CSA)是一種關注食品安全的新型農業組織形式,近幾年在中國有所發展。通過對江蘇蘇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CSA農場的調研,界定社區支持農業的本土化模式;以SWOT模型為媒介,分析了社區支持農業在蘇南地區發展的內部優勢、劣勢以及外部機遇、風險,探索社區支持農業未來的發展模式。此外,也根據中國社區支持農業本土化的現狀,為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社區支持農業(CSA);SWOT分析法;發展模式;蘇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7-014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7.034
Analysis on SWOT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in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WANG Yi-wen,HU Shi-guang,WU Yi-hui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food safety and ha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presentative CSA farms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the localization model of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was defined,and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 threats of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CSA) in southern Jiangsu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WOT model,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SA were explored.In addition,according to the localization status quo of CSA in China,some 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model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CSA); SWOT analytical method; development patter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其概念起源于瑞士,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圖書館對這一農業生產方式給出的定義:社區支持農業是由個人組成社區,這些個人許諾支持農場的運行,從而使該農場或合法或合情合理地成為該社區的農場,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支持,共同承擔農業風險,共享農產品收益。
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工業飛速發展,隨之帶來了嚴重的土地污染,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人們愈發擔心農產品的質量,一些家庭主婦出于健康的目的,與農民簽訂協議,以預先付款的方式,讓農民生產無污染的有機農產品。這就是社區支持農業的雛形,在日本被稱為Teikei制度(Teikei意為有共識或一起合作)[1]。
后來,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傳到北美(1986年)和歐洲,并得到較好的發展。CSA被認為是一種“關心農業的實踐”[2]。
在中國,社區支持農業的實踐歷史較短。2006年消費者在北京發起消費合作社,與農民簽訂了“購米包地”的協議,實現了有機大米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2008年4月,石嫣博士在北京創建了小毛驢市民農園,成為了國內第一個CSA農場。2009年3月,小毛驢市民農園正式對外運營,實行成員制。在這之后全國各地都興起了一批CSA農場。2010年,上海青藍耕讀合作社發起的“社區支持農業”面向社會各界公開招聘首批CSA社員,長期集約化的使用農民土地,引進專業的農技專家,進行生態種植,并且倡導社員田間學習和參與勞作[3]。2015年第六屆世界CSA大會在北京舉辦,也展現了世界對CSA在中國的關注。
目前中國面臨著人口增長、糧食危機、消費主義盛行、全球化與糧食壟斷、城市化與城市擴張、能源與污染、食品安全等諸多棘手問題,使人類不得不思考未來的生存模式,探尋永續發展的道路[4]。而社區支持農業的“信任”、“有機”、“農消對接”等特質恰好為緩解這些問題提供了新路徑。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經濟發達地區。長三角城鎮集聚程度高規模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中高收入群體占比大,教育水平高,商品農業發達,種種因素都成為了社區支持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此外,由于人口和地域等原因,長三角地區遠遠不能做到蔬果自給,需要從外地進口大量的蔬果供給滿足本地需求。城市居民對新鮮且高質量的果蔬的需求量大,而且在未來需求量還必定不斷上升,這種情況也為考慮發展多種方式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依據。
本研究以江蘇蘇南地區的CSA農場為例,通過SWOT分析法,探討和分析社區支持農業這一新興農業生產方式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現狀與前景。
1 社區支持農業的概念界定
1.1 狹義的CSA模式
狹義的CSA模式完全符合國外的對CSA農場的定義,會員預付款,與農場共擔風險,會員閑暇時間到農場耕作,農場定期給會員配送有機種植的農作物。
娜家小院是調查中最符合狹義CSA定義的。該農場地處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楊家橋。建立于2012年,前兩年虧損,之后逐漸盈利。蔬菜種植占地 2.7 hm2,生產十多種當季蔬菜,并飼養少量的家禽家畜。會員預付款,農場再提供當季農產品。產品基本供應范圍為南京市區,采用順豐同城冷運。每周1~2次配送農產品,由農場進行搭配。蔬菜全部采用有機方式生產。農場內建有玻璃棚餐廳,每月定期邀請會員前來體驗參與農活及農家樂活動。
該農場的初衷不在盈利,只為給家人提供有機農產品,后經過親戚朋友的推廣,會員增多,規模逐步擴大,但農場始終把規模控制在120人左右,從而減少人工成本。娜家小院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做到消費者與農場風險共擔的CSA農場,原因在于會員大多都是農場通過熟人關系網發展起來的中高收入群體,消費水平高,信任農場的農產品,關注食品安全,愿意為有機產品支付高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即使因為氣候等不可抗力因素導致收成不好,他們也愿意為今后農場的良性發展而選擇與農場共擔風險,不要求農場在欠收情況下按原定方案配送。中國的有機農場正面臨成本高昂同時消費者信任缺失的困境,這種CSA模式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但是現如今大部分國人還無法接受這種風險共擔的理念。
1.2 廣義的CSA模式
廣義的CSA模式是指中國的一些有機農場采用的形式:會員預支資金,農場定期配送有機農產品,也就是一種訂單農業模式。在這種訂單農業模式下,會員與農場的關系松散,無法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調研的農場中,蘇州五月田農場、上膳源周莊有機農場都為廣義的CSA模式。蘇州五月田農場2009年成立,投資2 000多萬,經過兩年土壤轉換,于2011年4月正式投入生產和供應。農場位于蘇州市吳江同里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內,占地20 hm2。農場內有有機蔬菜、果樹種植、生態家禽養殖和淡水魚養殖并開辟了農耕體驗園,農場種植蔬果等全程有機。農場在蘇州有自己的冷鏈配送系統,每周2~4次,分不同套餐進行配送,并在蘇州新區設有直營店。所有蔬菜都經過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目前會員已逾600家。
上膳源周莊農場是上海上膳源企業的兩大農場之一,位于蘇州周莊鎮澄尚村。2009年建立,占地34 hm2。上海總部會員已過萬。主要產品有多種有機蔬菜水果,生態養殖的禽蛋肉類,以及一些深加工的糧油副食。每周配送4次,客戶自選菜單,企業自建物流配送隊伍,并擁有售后服務體系。種植全程可追溯,并同樣獲得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周莊農場除了生產有機蔬菜水果以及飼養雞鴨等禽類滿足會員的日常配送需要外,還在農場內開展休閑觀光和農家樂經營。并建立了游客參觀紀念中心,定期舉行活動邀請消費者實地參觀。
在廣義的CSA模式下,消費者提前選擇套餐,農場定期配送當季農產品,在閑暇時間,會員可到農場體驗農耕。一旦收成不好,農場會給予會員與損失基本等價的補償。當下這種運營模式在中國更加普遍。消費者愿意選擇這種便捷而又無風險的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渠道。雖然農場需要面臨高額成本和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損失,但是這種模式能夠留住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實現盈利。
2 蘇南地區社區支持農業的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分析
1)定期配送當季新鮮蔬果,“農消對接”。安全農產品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之間通過一定的契約關系進行交易,農產品通過物流進行運送,不經過任何食品中間商。消費者能一定程度上減少購買成本,同時足不出戶獲得新鮮優質的農產品。這種“農消對接”的模式符合當下人們信息化網絡化的生活方式。
2)全程有機生產,緩解食品安全問題。常規農業化肥、農藥添加過量對人體健康不利,正規CSA農場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等合成物質,嚴格按照有機生產標準種植農作物,并進行有機認證。在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重的當下,農場可收獲一批關注食品安全的忠實消費者。
3)會員預付款的方式,援助農場解決資金問題。社區支持農業的特點之一就是會員預付款,這種方式使得農場提前獲得生產、管理資金,農場的運作更加有效率,有利于農場長期的建設發展。
4)與消費區域的距離較近,交通條件便利,物流便捷。農場距離主要消費人群居住地的距離車程在1 h左右,且當今生鮮物流技術不斷發展,農場通過冷鏈配送系統,可以保證當天采摘的產品在當天配送到消費者家中。此外,農場還會定期邀請企業員工或小區居民集體來農場參觀,親自觀看了解農場產品的生產過程,在農場內活動室開展相關講座和有獎參與等活動,推廣有機和CSA的理念。
2.2 劣勢(Weaknesses)分析
1)有機農業成本高價格高,需求和供給都難以擴大。有機農業前期基礎建設固定成本投入巨大,以五月田為例,農場占地20 hm2,前期投入達2 000多萬元。且目前國內的有機產品無統一標準,一般依賴有機認證機構進行檢測及認證,成本高昂。五月田農場每年僅有機認證花費就達數萬元。此外,由于為了防治病蟲害,同一棚內不能連續栽培種植同一種作物,對現代化標準化生產工具和技術的使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需要使用大量人工勞動,人工成本高昂。為了保證農產品及時、新鮮到達消費者手中,五月田農場和娜家小院都采用全程冷鏈運輸系統,成本昂貴。五月田農場產品雖然很暢銷,但是運營6年,年年虧損。目前還在靠集團公司的其他贏利項目來支撐。在此情況下繼續擴大供給規模十分困難。娜家小院生產規模較小,只有2.7 hm2,因為農場主原本是為了滿足親友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并沒有想把農場做大,經過兩年的虧損如今逐漸開始盈利,擴大生產規模勢必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打破如今盈利的態勢。另一方面,由于有機產品價格高,有時達到普通農產品的數倍之多,再加上消費者對相關知識不甚了解,關注健康意識不夠,產品的需求擴大也十分緩慢。
2)農場勞動力的制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高素質勞動力人群規模趨于縮減,同時,農村勞動力成本也越來越高。兩家農場由于采用有機方式生產,除草除蟲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勞動。兩家農場均采用雇傭附近農戶兼職參與農務的方式,這些農戶多為留在農村耕種自家田地的中老年農民,工作效率較低,農忙時五月田農場經常出現人手不夠的情況。
3)農場土地及生態環境問題。江蘇省耕地面積占全國的4.8%,但農藥使用量占全國的6.5%,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7倍。社區支持農業絕大多數采用有機方式生產,對土壤水質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常規農業對土壤、水體的破壞不利于社區支持農業等有機農場的建立與發展,至少帶來了基礎投入和運營成本的大幅上升。以五月田有機農場為例,于2009年成立,在經過了兩年的土地轉換后才能進行有機生產。
4)有機農業抵御災害的能力弱。相比起常規農業,有機農業更加依賴自然環境,當自然災害來臨時,無法有效及時地應對,難以快速改變生產方式。2016年夏季江蘇經歷了特大降雨,江蘇地區的數個CSA農場都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減產和農產品品質下降。此外各種病蟲害也時有發生,由于有機生產不使用殺蟲劑農藥等手段防蟲,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差,五月田農場在2015年夏季就經歷了一次受損嚴重的蟲災。
2.3 機遇(Opportunities)分析
1)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社區支持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合作組織,農場種植通過認證全程有機。在國家重視食品安全及有機農業發展的大環境下,社區支持農業在國內能得到更多的關注與認同。
2)相關領域內的先行者的積極推廣。關注中國農業發展的相關從業者將社區支持農業引入國內并積極推廣,使大眾開始接觸了解這種新型有機農業模式,帶動了國內CSA農場的發展。2015年第六屆世界CSA大會在北京舉辦,大會的舉辦不僅展現了世界對CSA在中國的關注,也有助于提高社區支持農業在國內人群中的認知度,同時也為社區支持農業提供技術、管理方面的支持。
3)區位優勢。蘇南地區經濟較發達,中高收入群體崛起,城鎮居民購買力和健康消費觀念較強。農場的主要消費者來自城市,主要為中高收入群體,他們較高的購買力和重視健康環保的消費觀念使其有意愿加入CSA農場,并對社會其他人群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有利于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此外,以五月田農場為代表的大中型CSA有機農場還和大量超市、高檔酒店進行合作,不僅拓寬了銷路也提高了經濟收益。
2.4 威脅(Threats)分析
1)周圍常規農業的負外部性。以五月田農場為例,這是一家采用全程有機生產的CSA農場,不使用農藥、化肥、激素和其他添加劑。位于蘇州市吳江同里鎮北聯村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內,占地20 hm2。周邊有多個農業企業生產基地和先進農業示范基地,各個農場的土地都是相連的,緊挨著的另一家農場就是常規農業生產農場,這家常規農場使用的化學肥料、農藥和添加劑等不可避免地會通過地下水以及大氣圈系統對五月田的土壤和作物產生影響。同時,有機方式耕作的作物相較于常規耕作的作物更難以抵御病蟲害的侵擾。
2)農場與消費者之間關系松散、缺乏信任。社區支持農業的一個重要內涵在于消費者預付款并能夠與農場共擔風險,一旦出現了一些不可抗因素,會員也要與農場共同承擔損失,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等等,這是CSA農業誕生的要義之一,并且在國外的CSA農業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在蘇南地區,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愿意承擔收成不好帶來的農產品供給質量下降或產量減少的后果,有部分農場會主動對會員進行適當補償。這也是社區支持農業中國本土化發展遇到的一個具有代表性、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農場與會員之間面臨信任缺失,關系松散,無法做到互助發展。
3)健康消費意識或能力還沒有發展到相應程度。部分擁有消費意愿的人沒有消費能力去負擔CSA農產品,而部分擁有消費能力的人卻沒有足夠的消費意愿去做出購買行為。多數消費者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只是停留在認知好感的階段,這樣的動力不足以讓他們花費數倍于普通農產品的價格去購買CSA農產品。
2.5 發展戰略選擇
基于蘇南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現狀,根據上述對于蘇南發展社區支持農業的SWOT分析,本研究認為目前蘇南地區的CSA農場適宜使用SO+ST的組合戰略(表1)。
CSA農場面臨的外部機遇和風險具有特殊性和可轉換性。首先政策支持在外部機遇中也屬于最不可控和難以預期的因素,雖然政策支持在實踐中直接對農場的經營產生的幫助并不大,但是在現階段還是可以利用已有的政策支持成果進行宣傳,擴大農場的知名度。此外,蘇南地區的CSA農場面臨的潛在消費群體的特征是收入穩定提高且規模逐步擴大但缺乏健康消費意識和理念的中高收入群體,因此,農場可以針對目標人群常用的傳播媒體和各種社交平臺,在其上增加曝光度,宣傳CSA和有機的模式和理念,在此過程中,不僅逐步降低了外部風險,同時還擴大了外部機遇。農場還可以努力創新開發農副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3 蘇南社區支持農業發展模式探索
3.1 “信任型”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該模式的CSA農場發展重點在于人際信任。會員預先付款,農場進行有機生產。農場可通過熟人關系網發展高忠誠度的會員。適度控制規模,保證有機農產品質量,定期舉辦會員活動,邀請會員參與農場日常生產與管理,與會員建立起人際信任。會員信任農場,愿意為自身長久的利益而選擇與農場共擔生產風險,農場生產優質農產品回報會員的信任,從而實現良性發展。
3.2 “訂單式”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該模式的CSA農場應通過權威有機認證,做到系統信任。“訂單式”的CSA農場可適度擴大規模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積極通過線上推廣吸引消費者,發展農產品電商,完善物流配送系統。對于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針對性的配送方案。延長產業鏈,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
3.3 “休閑型”社區支持農業模式
該模式的CSA農場的發展應著眼于休閑農業。將農場規劃建設為農耕體驗園,為會員提供一塊農地、農產品的種子、農用工具、農園管家等,由會員自行耕種。在非周末或者非閑暇時間的情況下,由農場進行日常種植管理。除此以外,農場可發展觀光旅游業,與旅行社合作,邀請消費者到農場參觀體驗。
4 小結與建議
4.1 社區支持農業本土化現狀
社區支持農業作為一種舶來品,進入中國時間并不長,從一開始的令人矚目,全國各地紛紛籌建到如今的熱度退去平穩發展,反映了諸多問題。
首先,必須承認社區支持農業有其優越性。在城市化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社區支持農業貫徹的有機農業追求食物本真的口味和質感,其對食品安全的強調是中國農業亟需解決的問題。而CSA農場位于城市郊區的地理位置以及倡導的回歸田園的概念在當下大城市中承受巨大生活壓力的中高收入階層中也頗為流行。此外,“農消對接”以及“O2O”的運營方式也符合了當下農業經濟熱潮。社區支持農業某種程度上填補了農業和都市人的距離。但是正如付會洋等[5]提出的,社區支持農業是為應對現代性某些社會后果的一種后現代行動,其反應的是中高收入群體的訴求,由于其生產的蔬果的價格較高,難以普惠大眾。此外社區支持農業所倡導的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局限,導致其在當下中國更是難以普及。
此外,社區支持農業原本核心的“風險共擔”以及“參與”原則在其中國本土化之后也較難實踐。著眼于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例如蘇南來看,社區支持農業本土化發展主要以訂單農業為主,廣義上的CSA農場憑借有機農業以及“農消對接”的優勢占領了部分市場,但是社區支持農業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理念被慢慢弱化,農場逐步向電商農業、休閑農業發展。狹義上的CSA農場通過熟人關系網強化與會員的信任紐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強,與會員之間穩固的關系使其可得到良性的發展,但這種模式的局限也同樣明顯:對會員的經濟實力及消費理念要求高,無法大范圍推廣。“為中高收入階層的餐桌服務”成了主題,而農民群體在社區支持農業中被邊緣化了。
4.2 發展建議
社區支持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支持農業要突出重圍必須要制定立足本土,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戰略。
在內部優化方面:①保證自產農產品質量,堅持全程有機種植;②“農消對接”,發展農產品電商,擴大消費需求;③定期舉辦會員活動,調動會員參與農場生產的積極性,從而增加會員黏度;④積極創新,延長產業鏈,開發農副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⑤控制農場規模,避免盲目擴張。在外部發展方面:①充分利用蘇南的區位優勢,依托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擴大消費市場;②針對性地推廣,通過線上和線下平臺,對關注食品安全的中高收入消費者群體進行推廣。從而利用這一農業經營模式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范子文.社區支持農業(CSA)城市居民參與農業的新模式[J].北京農業,2013(23):8-13.
[2] WELLS B L,GRADWELL S. Gender and resource management: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s caring-practice[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1,18(1):107-119.
[3] 金 瑩,葉立潤.蘭州市市民對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選擇意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7):272-278.
[4] 齊玉芳.都市農業型社區建設——農業布局、實施方法與設計初探[D].天津:天津大學,2012.
[5] 付會洋,葉敬忠.興起與圍困:社區支持農業的本土化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15(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