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摘 要:如今,很多人居住在都市遠離自然,只能通過媒體了解自然。然而,城市景觀中缺少直接的自然體驗,這給自然教育帶來了很多機會。從探討景觀設計與自然教育的關系出發,旨在引導自然教育不僅僅關注生態和傳統觀念上的自然,通過探討城市景觀設計的策略來分析自然教育的角色,從而更好地實現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景觀;自然教育;可持續;公眾參與
在城市化進程中,快速的城市化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一方面它為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便利,同時也導致人口不斷擴張并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例如水污染、氣候變化、垃圾處理等。然而人口素質作為城市化發展的核心往往被忽視,其中自然教育是提高人們環境意識、培養環境行為的重要方法。自然教育不應局限于生態學本身,而是應結合生活環境在更廣域意義上探討人與環境的關系。作為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景觀設計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的逐漸受到重視。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城市公園、綠地、社區等公共空間都可作為自然教育的載體給人們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并通過一系列自然課程的引入使城市公共空間更具教育意義,從而培養公民的參與意識與行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教育和城市景觀的關系
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經濟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讓越來越多人注重精神文明的發展。高質量的人居環境來是城市文化與自然互動的產物。楊章賢認為景觀設計和自然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具有文化維度的“文化行為”。當城市景觀本身已具備文化物質實體時,則更應關注如何將非物質實體文化納入城市景觀中,并通過對文化資源活性的優化與轉換來實現城市景觀的價值增值。景觀規劃設計者和政府等管理部門并不重視非物質實體文化,這造成了城市景觀設計傾向于迎合不同的審美和設計口味,建造各種與本土自然環境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悖的景觀,長此以往導致城市中雖然存在景觀,但是缺少地域特色和真實性,難以拉近城市居民與土地、自然的聯系,人們也無法完整和真實了解生態系統的知識,構建對城市和地域的認同感。為解決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自然缺失癥”,自然教育可以作為非物質實體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向,促進城市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是體驗所處的環境,絕不能只是簡單地在學校里開展這個課程,而更應作為一個終生學習的課程滲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不斷地學習培養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改變日常消耗環境的行為。然而,盡管有很多人意識到由于水污染、垃圾排放、交通運輸等人為因素造成了環境質量急劇下降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居民仍十分依賴政府和環保相關部門去采取有效措施來管理和處理此類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公民不了解相關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公民沒有參與到日常的景觀規劃設計中,決策者和設計師大多根據自己的意圖自上而下的進行設計,往往忽略了對居民的關懷和愛護,使居民缺乏對身邊本土自然環境的關愛和從身邊做起的社區責任感,造成居民對公共生活的支持度較低,因此保護環境失去了付諸行動的現實根基。由此可見,如何將自然教育作為引導公民參與城市景觀設計是實現城市景觀可持續的一種解決途徑。
二、城市景觀設計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充分發揮自然教育理念在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城市景觀設計應遵循以下三個設計策略:
(一)設計結合自然
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們一直執著于征服自然、挑戰自然,導致自然與城市相互違和、無法融合滲透,設計結合自然有利于構建人類與自然之間親密友好的關系。麥克哈格在其《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指出生態、社會和經濟在景觀中的聯系并探討了景觀設計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景觀設計必須要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本土地域景觀的展示教育,保護設計基地及周邊的自然環境,使用本土植物,營造豐富的動植物群落和棲息地,遵循地域自然環境中的客觀規律把城市景觀綠地建設與自然區域的保護相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接觸本土真實自然環境的機會。同時,城市景觀也應該進行生態設計,保護與節約使用不可再生資源例如能源、水和生物資源等,減少因設計不合理造成生態結構破壞從而產生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嚴重的生態代價,使城市景觀設計與自然有序相融合。
(二)設計要以人為本
人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設計應該結合人的活動和情感,根據人們的需求而建設。然而在當前社會,空間環境的視覺審美普遍處于支配地位,城市居民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因此,景觀設計應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結構,在設計的空間布局中融入這些特點,主要關注三個方面:(1)居民的生理需求,包括配置各種尺度的綠地景觀以滿足居民多種程度親近自然的需求,并要考慮到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為其建立一些特色景觀例如療愈花園、感官花園等。(2)居民的心理需求,包括利用園林植物的適度圍合增強居民的場所感和安全感,通過在顏色、層次、尺度、氣味等方面進行植物配置設計可令居民獲得愉悅的體驗和感受。(3)關注設計材料的經濟性和永續性,充分保留原場地中的自然材料,在建設中提高軟質自然材料的使用比重,從而降低運輸和維護成本。城市景觀設計必須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活動和需求,打造高品質、多元化的生活空間。
(三)設計要注重地域文化
設計注重文化意味著設計者要通過解讀和挖掘城市歷史文脈和地方風格特色,在保護和利用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對城市特色文化進行提煉,在景觀建設中注入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出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理想景觀以便于居民在自然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觀設計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的感知和記憶,增強居民對其所在城市的情感認同,從而使城市景觀成為這個城市特有文化內涵的載體。
三、自然教育在各機制中的角色
在城市中開展自然教育應設計一套集研究、培訓、活動、基地建設及宣傳五位一體的、復合型、上下互動式的運作模式。因此,政府、設計師和居民都應加入其中。
(一)政府
自然教育的介入,可以幫助政府更好地了解自然與景觀之間的聯系,避免因盲目地進行“自上而下”的管理而造成鄉土景觀在城市中已經越來越邊緣化。政府一方面可以通過立法給自然教育提供政策支持,讓更多公園綠地成為自然教育的場地。另一方面政府還可以就自然教育開發研究相關的培訓課程,建立培訓基地,不僅能幫助政府工作人員了解相關知識和技能,也可以向居民宣傳自然教育,有組織、有計劃、長期持續地向居民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和自然體驗活動,例如農作、園藝等自然實踐,培養大眾對戶外活動的長期興趣和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并鼓勵他們參與景觀設計規劃和決策,便于增強與本土環境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二)設計師
景觀設計師通過學習掌握自然教育的理論,可以更清晰理解城市景觀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并在實踐中探討如何使城市景觀綠地怎樣更好地促進居民進行自然體驗和自然教育,并通過城市景觀設計為城市“自然缺失癥”提供解決方案。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會通過一些生態的設計方式來實現低碳可持續,例如雨水花園、屋頂花園、可食地景等。此外,設計師還應重視使用鄉土野生植物給周圍居民或是游覽者展示本土景觀特色,傳播自然教育的理念,讓人們親身體驗到自然教育的魅力并推動他們實際參與到自然教育活動中,例如種植蔬果、檢測水質、收集雨水等等。
(三)居民
城市景觀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居民在享有居住的權利的同時也應執行共同維護城市環境的義務。居民作為城市景觀建設的決策者、監督者和管理者參與到景觀設計可以使場地更容易滿足居民真正的生活需求,同時這樣自下而上的參與形式也可以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增強其對場地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建設成果得到公眾的有效檢測和自覺維護。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式景觀設計是讓公眾和設計師共同參與景觀設計的一種參與設計方法,是能實現上下互動和溝通最有效的方式。參與式景觀設計其實是一個合作的過程,不僅可以使景觀設計通過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使文化得以傳承,還可以通過自然教育讓居民們在參與式景觀設計中了解可持續景觀的重要性,激發居民主動保護景觀的責任感和管理意識,并能滲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自然教育無疑是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品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自然教育,一方面不僅能引導城市景觀本土化和生態化發展,促進城市景觀與自然的聯結,還可以保護當地文化特色,增強居民對城市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自然教育的發展可以給社會各階層帶來巨大的影響,不僅能自上而下調整、改善景觀設計方式,使景觀設計更人性化,滿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還通過參與式景觀設計激發居民參與設計、管理和監督的意識,培養他們對設計場地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M.V.D.Toorn,D.Hollan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design; the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5th WSEAS Int. Conf. on ENVIRONMENT, ECOSYSTEMS and DEVELOPMENT,2007.
[2]Ian L. McHarg.Design with nature[M]. Wiley,1969.
[3]溫朝霞.特色:現代城市文化崛起之魂[J].沈陽干部學刊,2005,(03):51-54.
[4]Yutaka Yamauchi.Participatory design Field informatic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
作者單位:
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