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芳
摘 要:法國思想者盧梭在對封建教育和教會教育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培養自然人為目的自然教育思想。自然教育的基本內涵是遵循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和以兒童為中心。自然教育對當代教育具有鮮明的啟示意義。在大力提倡推進終身教育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兒童教育則是“畢生發展”的開始,是從”搖籃”到”拐杖”的終身教育的起點。重視兒童的自然教育,讓其健康和自由的成長,是當代教育應該特別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自然教育 兒童 啟示 終身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6(c)-0099-02
1 自然教育提出的背景
1762年法國思想家盧梭發表教育小說《愛彌兒——論教育》。在書中盧梭表達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即自然教育思想。有很多學者研究指出:“從教育學史角度看,正是盧梭扭轉了由來已久的成人本位立場而大力倡導兒童中心說,實現了教育的中心向兒童的轉移。因此,將盧梭看作是發動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的偉大教育家是絲毫不過分的。”[1]自然教育這一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并對當代教育具有鮮明的啟示意義。自然教育方法的提出在人類教育思想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對身心發展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有很多,例如瑞士發生認識論者皮亞杰和奧地利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就是典型代表。皮亞杰開創了關于人類智慧發展的理論體系。盧梭所處的時代,歐洲已經在基督教統治下生活了千余年。強大的基督教傳統牢牢地控制著人們的思想。盧梭在深刻地洞察所處的時代后,毅然承擔起了批判時弊的使命。18世紀的封建教育和教會教育從整體上看走向了一種極端。學校成了心靈的屠宰場,學校除對兒童進行嚴酷的訓練外,還有種種戒律和教師的強制,這些精神上的折磨讓兒童的天性受到極大的抑制。兒童本身成為了這種教育的犧牲品。當時的社會現實告訴人們,要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必須用一種全新的教育去培養新人。盧梭及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并承擔了時代的使命。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鎖鏈之中。”這是盧梭在他的名著《社會契約論》中提出的響亮話語。在《愛彌兒》的開篇,盧梭寫道:“出自于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2]這段話語表明了盧梭對當時人類教育行為的深刻洞察與強烈不滿。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核心是:人應當向自然學習,教育應當讓學生的天性得到自然的發展和自由的展開。提出這種思想的動機就是保護兒童幼小心靈不受社會惡習的摧殘,保證兒童的心靈潔凈而不生罪惡。
2 自然教育的基本內涵
2.1 自然教育即培養自然人的教育
“‘自然人從事自然的職業,懂得手工勞動的技術,獨立的勞動讓他們健康而有節制。他們沒有不安分的欲望.所以他們自由、獨立、平等,不知道什么叫作虛榮和尊崇。他們沒有服從與被服從、奴役與被奴役。也不會有主人與奴隸的等級之分。”[3]很顯然,自然人的概念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什么是自然的教育。
在《愛彌兒》一書,盧梭對二十歲的愛彌兒有過這樣的描述:“長得體態勻稱,身心兩健,肌肉結實,手腳靈巧;他富于感情,富于理智,仁慈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審美能力,具有許多有用的本領,而且還通曉幾種藝術;他把金錢不看在眼里,他的謀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雙胳膊,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愁沒有面包。”[2]很顯然這就是盧梭理想中的人。
自然人的培養會涉及到課程問題。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中蘊藏著一種特殊的課程思想。這一課程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當兒童奔逐嬉戲于原野的時候、當兒童癡迷于花鳥蟲魚、山川湖泊的時候,其感覺能力、觀察能力、探究欲望、審美情趣、親近自然的情懷獲得最好的發展。[4]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本身就扮演著課程的角色。盧梭這一課程思想對現代課程理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2 自然教育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自然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其基本特征就是指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在教育領域自然主義極力提倡要遵循、保護和提升兒童的天性,讓其自然而自由地發展。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在盧梭的思想中充滿了對自然的崇拜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自然教育的基本立場就是要保護兒童的自然狀態,取締社會中對兒童發展的過多的干預和控制,讓兒童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獲得快樂而自由的發展。
兒童的天性本善是盧梭的一種信念,天性本善的思想對近代教育思想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信念的提出是劃時代的,是對基督教長期用來控制人們的原罪觀的一種反叛。眾所周知,所謂原罪觀就是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這種罪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無法擺脫的。正是因為有原罪的存在,所以人應當受到苦難的折磨。基督教從原罪觀出發,對兒童的教育往往采取嚴格的控制和干預。兒童的自然性因此而受到了扭曲。我國傳統文化啟蒙教材《三字經》開頭語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從宋代起,我國的兒童一出生就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
天性本善的信念為兒童中心論提供了基礎。盧梭認為兒童擁有一種自由意志,在這種自由意志的支配下,有一種參與和創造活動的基本的沖動,而這種沖動則是天性使然。以兒童為中心正是“自然的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基本特征。盧梭認為:“只有實現了自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的一切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2]另外,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對兒童個性的差異化與多樣化也是十分關注的。
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還提出教育即兒童生活本身的觀點。也就是教育要回歸到兒童現實生活,而不是只為一個遙遠的不可預知的將來做準備,或者說關注和提升兒童的現實生活本身就是對將來生活的最好準備。他寫道:“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預期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幸福。”[2]他的另一段話說得更加直接而明確:“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根源。像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2]兒童中心論的思想在盧梭之后的一些教育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和發揮,并逐漸發展成一種主流的教育思想,對教育改革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 自然教育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盧梭的浪漫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也經常被用來分析和批判當前的各種教育問題。人們開始從盧梭的思想中尋找啟示。有研究者指出盧梭的自然教育觀對我國目前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要重視兒童經驗的獲得,強調發現學習;第二要給孩子松綁,還其健康和自由。[5]自然教育對當代教育啟示還可以從更多的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教育要以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作為出發點。盧梭的自然教育明確提出兒童是教育唯一的出發點。隨著近代心理科學的發展,盧梭的這一論斷得到進一步的論證和檢驗。從兒童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是衡量教育是否科學和合理的重要依據。然而事實上,人們實際的教育教學行為往往遺忘了教育的出發點,從教師出發,從外在的知識出發,從社會的需求出發,從成人的主觀意志出發,將一些外在的規范簡單地做成模具并用其鑄造兒童,從而使教育產生了許多的弊病,甚至陷入不能自撥的危機之中。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展開教育活動,意味著教育活動就是要滿足兒童身心發展需要。以兒童為教育的出發點,意味著不僅要把兒童當人看待,更重要的是要把兒童當兒童看待。
第二,教育要探索正確的教學方法。自然教育強調要讓兒童按自然的進程自主發展。因此教育教學方法要順應這一進程。用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兒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讓兒童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就不能強迫兒童去做。”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往往與此相背離。有研究者指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弊端,如教學過程機械、沉悶和程式化;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局限于一個書本世界,缺乏探索性和體驗性;教學目標消解為單一的認知目標;教師處于權威地位,忽視學生的創造力;鉆研教材,編寫教案成了教師的中心任務等。[6]教學方法是教學系統的核心要素,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要回歸促進兒童的自主發展這一主題上來。
第三,讓終身學習伴隨人的一生。人的一生要經歷生長、發育和衰老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從幼兒到成人,從幼稚到成熟,從不諳世事到飽經閱歷,從蒙昧無知到學富五車,發展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的畢生發展既是連續的,又有質的飛躍,顯示出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從小養成的良好心態與學習習慣,對將來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讓畢生學習的好習慣伴隨人的一生,才能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完善自我,不斷實現人生理想。
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盡管盧梭及其思想本身不可避免會帶有許多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從整體上看,其進步意義是十分明顯的,也為當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這思想的當代價值仍然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坤慶.對盧梭教育思想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1-5.
[2] 盧梭,著.愛彌兒——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72,78,80.
[3] 張克新.試論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浪漫傾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11-13.
[4] 張華.經驗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魏彥紅.盧梭自然教育觀的發展及影響[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20-22.
[6] 李尚群.從“教案劇”到“創造劇”——課堂教學轉型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