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深圳市授牌新建了4所自然學校——深圳灣公園自然學校、園博園公園自然學校、洪湖公園自然學校和深圳市生態監測自然學校。深圳早在2014年首創了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仙湖植物園自然學校、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自然學校,2015年又創建了楊梅坑自然學校等4所自然學校。《教育》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然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淮安等東部城市,有不少有識之士嘗試推行“自然學校”項目,呼吁加強城市學生的自然教育。
遠離大自然會讓孩子“生病”
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都是兒童的“不言之師”。孔子主張,孩子應親近大自然,多多認識鳥獸草木之名,以豐富孩子的知識和心智。遠離大自然,會讓孩子們“生病”。有國外學者描述了兒童自然缺失癥狀態:注意力紊亂,想象力貧乏,好奇心喪失,孤獨、焦躁、易怒、肥胖。在我國,自然缺失癥已成普遍現象。曾有專門機構在全國20個省市調查了1300名中小學生,每周戶外活動不足3小時者高達48.5%,日均戶外活動達到1小時者只有14.08%。大部分孩子竟然不知道花生是長在土里還是樹上,也不知道蜻蜓咬不咬人。家長擔心戶外活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學校擔心戶外活動危及學生安全,以致“藍天下的學校”離孩子們越來越遠。
在歐美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了讓城市的孩子走進大自然,在自然的美妙與偉大中提升自身的觀察力、創造力,“自然學校”項目應運而生。教師從各個方面引導孩子們親近自然,從自然之中獲取創造的靈感。自然學校不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之內。在國外,自然學校有公益、半公益和商業三類。通過50天至100天的課程,注重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當家長發現孩子能靜下來觀察事物或者開始能專注一件事,就容易認可自然教育的理念。
2012年3月,世界自然基金會與蘇州市農委啟動了“濕地1+1”項目,濕地自然學校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年8月,國內首個濕地自然學校在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揭牌。該校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蘇州市林學會合作建立。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馮育青表示:濕地自然學校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校,是以自然濕地生態為師、以志愿者為載體、面向大眾進行科普教育的場所。對招募來的學員,將進行專業的培訓,比如關于辨識鳥類、昆蟲,濕地形態的訓練,同時,將組織學員們開展濕地植樹、施肥、修枝等戶外工作,以及清潔濕地沿岸的垃圾,識別外來入侵品種等。目標是讓每一名學員都成為合格的“濕地保護的宣講員”。
2014年,在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的支持下,環保部宣教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全國自然學校能力建設項目。2016年1月,由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主持編寫的《自然學校指南》近日完成并投入使用。該指南共包括概述、自然學校建設、教學課程開發、自然學校評估和典型案例等5章,旨在為擬建、在建和已建的自然學校提供參考和幫助,促進國內自然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創建:依托自然公園
2013年3月,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決定引進國外“自然學校”的環保理念,逐步探索創建自然學校深圳模式。此后,又聯合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共同邀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深圳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MCF)作為項目的技術指導,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提供資金,對深圳自然學校志愿講解員培訓、統一管理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支持。
2014年1月,深圳市創建了首個“自然學校”——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華僑城濕地位于歡樂海岸項目北區,占地面積約68.5萬平方米。華僑城濕地是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擁有大面積的紅樹景觀和100多種珍稀鳥類。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面向社會各界招募環保志愿教師,他們要經過3個月系統的培訓及實踐積累方能正式畢業。環保志愿教師根據興趣分小組,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實踐、改進研發課程,目前已研發出4個主題教學課程、1個校本課程、1個地方課程。對此,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認為:自然學校的環保教育模式告別了過去由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社會、企業、個人都承擔了相應的公益責任。此外,自然學校的互動式環保學校活動也讓環保培訓不再單一,參觀者不僅能學習知識,還能參與紅樹林培育、棧道修繕等體驗活動,為生態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7月,深圳仙湖植物園啟動了仙湖植物園自然學校創建工作,完成了“一間課室”“一套教材”“一支環保教師志愿者隊伍”的基本創建任務。“蔭生植物導賞”課程主要面向8歲至12歲的小學生。旨在通過兩小時的學習,讓孩子們對蔭生植物有一定的了解,認識這類植物的生存環境,只有保護好環境,這些有趣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存下來。
家長眾籌“自然學校”
2016年2月13日,“70后”杭州家長袁俊在網上發起眾籌,準備在新安江邊的山水間,建一所沒有圍墻的自然學校。
袁俊創建自然學校的想法,源于2013年春節。當時,他和剛上小學的兒子在臺灣溪頭地質公園遇到一群日本孩子。發現他們圍著一棵大樹,輪流用聽筒聆聽虹吸現象。大概是2小時一次,樹木會把地下水吸上來,像是大海的濤聲。“平時我們不會這么明顯地感知到每棵樹鮮活的生命。”帶隊的自然老師告訴他,整個觀察過程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專注力,而且對生命產生敬畏。
眾籌貼子發出后,有意向參與眾籌的資金紛至沓來,先后有960萬元左右。袁俊說:“最后我們只接受了其中的270萬元、45名共建人,這樣做是為了保持對公司運營的控制權。”其實,早在一年多前,袁俊就在杭州建德市楊村橋鎮岱頭村租下了約100畝田地、30畝水域,并為籌建自然學校做了許多準備。學校主體建筑的屋頂參考了被譽為全世界最好的幼兒園——富士幼兒園,在可控的范圍內,讓孩子們釋放天性,自由自在地冒險,還有可以農作的良田,奔跑追逐的小道,水上的帆船、劃皮艇。下半年,麋鹿和羊駝等動物也將入駐。此外,一部分攀巖墻、背摔墻等團隊建設活動也將作為周末的支撐項目。
2016年3月20日,這所自然學校進行了首次小規模試課,有7個3歲至6歲孩子的家庭,4個7歲至9歲孩子的家庭,總共15個大人和11個小朋友參與。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玩耍的時候,另一個教室里,一位幼教老師給家長們上了半小時的幼兒教育講座,教家長如何更好地了解兒童心理、與孩子溝通。低年齡段孩子的課程主要圍繞種子做文章,找種子、看關于種子的動畫片、做種子鑲嵌畫等;高年齡段孩子的課程主要和石頭打交道,包括分組游戲、撿石頭、認識石頭、用石頭打水漂、用石頭繪畫等。小朋友媛媛的母親說:“從學校回杭州的路上,媛媛強烈要求我為她報名參加以后的各期活動。孩子覺得一天的體驗下來,很好玩,不會有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做的限制,覺得很自在。她還發現,原來石頭可以這么好玩。”
工作人員表示:第一次試課結束,他們會在后續做出相應調整:一是會根據家長提出的意見,在管理和后勤的細節上做出改進;二是以后會更加強調孩子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運用,讓孩子在戶外活動中鍛煉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野外生活的經驗。
自然教育“風生水起”
“教育部對學校有社會實踐課的課時規定,要求學校將生態保護滲透到相關學科。但很多學校不重視,社會實踐課很多變成‘寫作業的課;而且很多學校沒有校本教材。”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普處處長郭立新說。他的感觸主要歸因于該協會在進校園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時遇到的困難與阻力。不過,國內也有個別學校在自然教育方面做得“風生水起”。
“小農夫”課程是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的特色課程。說起該校的實踐園,學生們都非常自豪。10年前,學校初建有一個2000平方米的園地,這在城市校園里是非常難得的。學校因地制宜,在每周的綜合課上輪流安排學生到園地里種植蔬菜,養殖雞鴨和兔子等小動物。同學們在這里學習了很多課外的知識。2015年,學校擴建,多出來10畝地,學校沒有建房子,而是建成了實踐園,開辟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如今,這里不僅有菜園、池塘、養殖區,還有四大果園,有數百棵桃樹、梨樹、棗樹和葡萄樹。學校設立了種植節和收獲節,春播秋收。學校會根據季節變化,讓孩子們在學校的植物園里種植不同的蔬菜瓜果,學生在種植過程中的表現,會被計入“綜合素質檔案”。很多同學在園地里拔過蘿卜,挖過山芋,玩得很開心。該校的“‘城市小農夫特色文化建構” 項目已被評為2015年南京市小學特色文化建設項目。
在江蘇淮安,走進富士康實驗小學的“開心農場”,仿佛走進了一個動植物樂園,這里有池塘、田壟、果樹,還有家禽。每到課間,這里成為孩子們親近綠色、了解大自然的好去處。該校“開心農場”實踐基地建設項目被評選為省級優秀項目。據《教育》雜志記者了解,近年來,淮安市教育局成立了市、縣、校三級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把“綠色學校”創建納入年度目標進行考核。同時,通過整合資源,充分挖掘各門學科環境教育的內容,將環境教育全方位地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確保環境教育課程開課率達到100%,且每學年不少于12課時。還結合“世界環境日”主題,通過升旗儀式、主題班隊會、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校園系列環境教育活動,普及環境教育知識。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自編生態文明教育校本教材或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活動資源包,以系統教學和實踐研究,提升學生生態環保研究意識和水平,自覺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2015年底,廣東省環保廳啟動實施“自然學院”項目的試點,經過篩選,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河源萬綠谷、東莞檀香島成為了首批5家試點單位。2016年6月3日,廣東自然學院試點學校在石碣檀香島掛牌成立。省環保廳“自然學院”項目相關負責人周觀明表示:該項目以大自然為校外課堂,將通過在檀香島開展自然環保體驗和深度學習自然知識課程,讓公眾在參與中找到自己與自然、環境、社會的鏈接,完善自我,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奉獻社會。“自然學院”的目標人群主要是幼兒及中小學學生,課程內容就是把孩子們“扔”到自然中,接觸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學習、反思,最終成為一名“環境衛士”。
不過,這里的課堂并不枯燥。“自然學院”的課程是由專業的環境教育機構專家設計的,現已進入試課階段,授課形式包括傳統春秋游、社會實踐、親子課堂等,老師則是經過培訓的高校志愿者以及一線自然講解員。廣州市天河區體育西路小學校長林雁在觀摩后表示:相關課程不僅教授自然知識,還鍛煉孩子的協調溝通能力,比單純的游園活動要更有意義。
教育2016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