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真鵬
摘 要:《安康日報》副刊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證明,充分發揮媒體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條新媒體環境下的嶄新道路,讓地市級報紙副刊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文風創新的助推者。本文主要以《安康日報》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媒體融合中,不斷創新求變,辦出地方特色,漸入佳境,探索出不負時代呼喚,走向更為廣闊天地的報紙副刊。
關鍵詞:媒體融合;安康日報;副刊;特色
中圖分類號:G2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123-02
創刊于1951年3月1日的《安康日報》,有著悠久而光榮的辦報辦副刊的歷史。一代代報人為地方黨報文藝副刊創建了優良的辦刊傳統,這些文藝副刊不僅僅成為深受讀者喜愛的報紙品牌,也為培養文藝人才輸送詩人作家,為讀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糧與文藝精品,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隨著社會文化多元化趨勢加速以及新興媒體等現代傳媒業的迅速發展,在當下激烈的報業競爭中,黨報副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了應對這種變遷和改革,《安康日報》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證明,必須立足人文精神辦出有特色、有品牌的地方副刊;必須立足本土文化,放眼縱觀國內外的文化走勢;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媒體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條新媒體環境下的嶄新道路,讓地市級報紙副刊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文風創新的助推者。
一、突出地方文化,辦出特色副刊
新聞史學家方漢奇說:“每一個打算辦好報紙的人,都必須同時辦好它的副刊。”副刊作為報紙正刊的延伸,是報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樣具有服務讀者的使命與責任。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康日報編輯于邦彥創作的民歌《我來了》風靡全國,收入人教版中小學教材;詩人黨永庵創作的詩歌《我們這一代》,譜曲后成為英雄王杰生前最愛唱的歌曲之一。而八九十年代,著名文學家賈平凹來紫陽采風創作的散文《紫陽城記》《茶事》,率先在《安康日報》副刊發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學新人。
地方報紙主要是在當地發行,其受眾絕大多數是本地人。作為本地唯一一家地市級黨報的安康日報副刊,是讀者的精神氧吧、文化沙龍和文學驛站,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宣傳介紹推介地方歷史文化和培育文藝新人的重任。安報副刊版面選稿始終遵循“不薄名人愛新人”,公平公正地處理新老作者的來稿,使副刊版面所刊發的文章盡可能多地來自本區域作者、在外的本地人或撰寫本地人事的新人新作,以及不會使用新媒體的老作家從內容到形式創新不斷的名人佳作,提供周到細膩的服務,讓他們的新作及時與讀者見面。副刊只有“開門辦報”,才能讓更多的讀者作者參與進來,樂在其中,逐漸建立起讀者與版面之間的親密互動關系,讓廣大作者樹立歸屬感,增強對故土鄉情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創特色副刊,應將視覺重點放在本地題材,即具有本地特點的現實生活和歷史沿革、歷史風物、物產資源和文化傳統等。為此,《安康日報》抓住地方資源特色,圍繞安康是一個“天然生物基因庫、中國硒谷、中國茶鄉、西部水城”等美譽,濃墨重彩地推出“和森林城市一起生活”“最美鄉村·茶鄉平利”“江邊漁家·美食發現”等精短散文大賽,皆歷時一年有余,收到征文稿260余篇,刊發100余篇高質量、高水準的散文小品,狀寫時代印記、書寫愛與責任、記錄時代發展或富有思辯色彩的美食美味文化散文,在當地乃至省內外掀起了一股關注安康生態、美食和地域文化熱潮。
堅持地方特色,為改革開放大潮迭起鼓與呼,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助威吶喊,為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家園禮贊歌唱。《安康日報》還相繼推出“文明城市無小事”“安康文學加力安康發展”“安康文化名人訪談”等系列文化筆談和專訪,對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安康地方文化、推介安康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報紙副刊影響力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與時俱進,在新媒體下創新求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1,2]《安康日報》走過67年的輝煌歷程,始終如一地堅持辦好文學副刊,與時俱進,在新媒體融合中創新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報業發展遇到困境,影響力逐漸式微,報紙副刊也隨之衰落。當閱讀群體普遍更改閱讀習慣,作為傳統媒體的報紙應當適應時代變革,全媒體的傳播形態。擁有副刊傳統的《安康日報》,在《安康日報》、安康新聞網和新媒體矩陣融合中,借助報紙電子版、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各種有效的傳播手段,在新聞呈現同質化傾向的當下,更加重視副刊的凝聚力、引導力和文化認同感,著力強化副刊的“留客”功能,著力賦予報紙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潤的地方文化,彰顯這張靚麗的文化名片[3]。
為此,《安康日報》的副刊不減反增,保留副刊原有特色,經營副刊精品品牌。隨著報社的不斷發展壯大,現在每天基本有專刊,正報天天有副刊,開辟副刊《百姓茶坊》《理論與實踐》《書香安康》《生活故事》《人文安康》《瀛湖》《視覺安康》等,將副刊專欄版塊化、欄目化,擯棄無病呻吟、風花雪月的小資情調,充實直面人生、關注民生,關注生態環保理念,有效融入言論時評、歷史掌故、地方人文、生活故事、當下熱點、書香世界和攝影視頻,既有名家名作,更多新人新作,雅俗共賞,莊諧共存,深受讀者的器重和喜愛。各個副刊植根廣大人民群眾現實生產、生活的沃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越來越多地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作品,成為《安康日報》的一大亮點,也成為報紙社會測評受到讀者喜愛的版面和欄目。同時,報社始終堅持選用優秀編輯負責報紙副刊,不斷加強副刊編輯的業務能力培訓,提高工作水平。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等多種方式,學習借鑒各兄弟優秀報刊的工作先進經驗。在關注新聞改革、做好做足新聞版面的同時,想方設法促進報紙專刊副刊的繁榮和發展,借此增加報紙版面的亮點。副刊編輯及時準確地把握時代脈博、了解社會需求乃至潛涌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悲歡憂樂,把那些弘揚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記錄時代心聲和步伐,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組織到版面上來,為當地讀者和作者服務,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三、有長互補,媒體融合漸入佳境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如何轉型、如何融合發展成為當前媒體創新的重中之重。作為傳統媒體——報紙的傳統品牌的副刊,其發展一樣受到了關注。著名報人趙超構曾經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下,報紙副刊必須融合新媒體傳播的優長,突出重圍,異軍突起。因此,在副刊上苦下內功,力爭辦出特色來,應該成為地市級報媒體融合發展下應對市場報競爭的發展方向之一。
報紙副刊紛紛開設自己的新媒體傳播平臺,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推送若干篇文章,使讀者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可以隨時閱讀美文佳作,互聯網、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形態比報紙的傳播更加迅速、便捷,報紙副刊與新媒體的互動共生與和諧共融,使新媒體融合漸入佳境。報紙的傳播渠道雖然有所變了,但是以內容為本的精神卻仍在綿綿延續,款款行進,一路高歌。副刊有前瞻意識地策劃了一些讀者喜聞樂見、思想健康向上、可讀性強的版面。利用元旦、春節、婦女節、清明、中秋、重陽、國慶等一些重大節日、傳統佳節來臨前夕,提前組織一系列與節日相關的稿件作“節日造勢”;利用熱點問題、時事評論組織相關的鞭撻丑惡引領輿情的稿件作“引導造勢”;利用來安康采風的名人名家、成功人士,組織約稿來安康風情見聞與滄桑巨變的稿件作“對比造勢”;讓本地作者融抒情敘事與熱情吟唱的作品來“民眾造勢”。本報一些品牌欄目,譬如《百姓茶坊》《人文安康》多次在全省副刊評獎和全國副刊評獎中斬獲一二三等獎,雜文《期待“大腕”出本土》、文化探謎隨筆《中國當代民歌史疑案揭秘——“我來了”作者考》相繼在中省年度副刊中摘取金銀獎牌,獲取安康市政府文藝獎。在2017年度第二屆“三秦悅讀”主題征文活動中,安報《書香安康》刊登作品獲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16件,在質量和數量上均名列全省報紙副刊獲獎前茅。
“新聞吸引讀者,副刊留住讀者”。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對地市級黨報副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報人只有內練素質,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真正辦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品牌特色,探索出不負時代呼喚,走向更為廣闊天地的報紙副刊。
參考文獻:
[1] 趙炎秋.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構建——以黨的領導人關于文藝問題的三篇重要講話為研究對象[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6(4):59-68.
[2] 溫朝霞,仇妙芹.論習近平以人民為本的文化思想[J].探求, 2016-09-26.
[3] 陳士娟,高亞平.媒體融合下報紙副刊的創新探索與實踐[J].今傳媒,2016(5):80-81.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