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生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42-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多種形式及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如何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改善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心理潛能和創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必須進課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那種把心理教育游離于課堂這個教育陣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實際,也不實惠。在過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一定的重視,忽視了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他們大多數受到壓力的影響而存在顯性或是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重點研究學生的心理走向,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學生在高中政治課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展開了探討,希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并且將此作為政治教學的新的目標。
首先,在高中政治課堂上滲透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鑒于高中生所面臨的緊張學習狀態和巨大心理壓力,在政治課程中應開展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適度緩解心理緊張和壓力。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節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環境中控制、調節自身情緒和狀態,以輕松的心態投入心理教學中,為學生分析、調節心理狀態。
其次,結合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途徑。第一,在政治教學中,教材從不同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要求,有利于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在高中新課改教材中注入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課程,從不同方面滲透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特別是《生活與哲學》教學的任務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人生觀等4個方面的知識傳授,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些內容都直接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關,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資源。第二,注重言傳身教,改變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以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每堂課都保持著用激昂、奮進的語調和具有幽默感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課上經常使用“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么做”“在以前我也會這樣的”“請坐、請回答”等語言。通過這些親昵的語言使師生雙方角色不斷轉化,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化解焦慮、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針對高中生群體,每天面對的最多的就是課堂教學和作業,無窮無盡的各類課程是導致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課堂教學都會引起內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緒,政治課堂教學也不會例外,如果直接將心理學教育拿到課堂上開展傳統模式的教學活動,則學生勢必會排斥和拒絕而不利于教育的實施,所以在教學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打破封閉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開展自由靈活、生動有趣的相關活動吸引學生參與,然后在活動中逐漸滲透心理學理念,鼓勵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和核心力量。如,在學習“意識的能動作用”時,強調人不僅可以能動地認識世界,還可以能動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識活動不僅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而且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還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讓學生認識到意識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發揮意識來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防止出現偏激行為。這種在教學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后,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在應試教育下,人們傾向于將高考作為學生的跳板,作為學生命運的轉折點,高中生為了即將到來的高考不遺余力地學習和備考,然后進行一次次的模擬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成績,似乎成績就是一切。然而,心理學家杰斯萊爾說:“贊揚就像溫暖人們心靈的陽光,我們的成長離不開它。”教師要樂于夸獎,勤于肯定,學會表揚、獎勵學生,因此,每次考試考完,不管成績怎樣,先多給學生一些鼓勵的言語,如:你很棒!你做得很好!再努力!我說的對嗎?等帶有褒義的詞語。尤其是對于成績稍差的學生和怠惰的學生更應該采取激勵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要求,只要達到要求就給予鼓勵。所以由衷地欣賞、贊揚、激勵每一位學生,會使他們充滿自信,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釋放最大潛能。
在當前的高中政治課堂上,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于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要不斷樹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還要豐富心理健康知識,并在教學中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政治課上的心理健康素材,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解決心理方面的障礙,讓他們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學習,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新時期新階段高中生應有的態度。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梅仲蓀;道德情感教育初論[J];思想·理論·教育;2001年10期
[2]王琨,張日昇;中小學教師應有心理咨詢師的態度[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3]吳增強.高中生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