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傳統家訓是中國宗法社會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作為一個以儒家倫理為主線的家庭教育文化,它前后相繼,承傳創新,蘊含了豐富的德育思想,執行了德育的功能,體現了古代家庭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儒家文化 家訓 道德教育
一、傳統家訓的德育內容
(一)以德為本,修身養性
“以德立身,厚德載物,重視德育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1]從五帝時期的“五典”到漢朝以后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德教育始終是其不變的主題。在中國傳統道德理論中,“修身”是指通過學習、培養和鍛煉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它被儒家看作是進行社會管理的邏輯起點,沒有“修身”,“齊家”和“治國平天下”就無從談起。諸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劉備《遺詔敕后主》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以服人。”這些家訓名句家喻戶曉,都體現了家訓中修身養性的德育內容。
(二)勤勉好學,立志成才
孔子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志向教育,在《論語·季氏》中記錄了孔子教育兒子的表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尤其強調“志于仁”、“志于道”。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了樹立遠大的志向還不夠,這只是行動的起點,重要的是在立志之后,長期保持堅持不懈的努力。孟子承繼孔子的思想主張“尚志”教育,他認為要樹立遠大高尚的志向,須經過無數艱難、挫折的磨練和考驗,這才有可能志向高遠。
(三)齊家以德,勤儉節約
傳統家訓是以家庭為基礎單位發展起來,隨著家族建立而逐步系統化,進而延伸至全社會的一種文化形式。《尚書·大禹謨》中記載:“克儉于家”,《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記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些都告訴我們儒家家庭教育非常注重教育子女生活要節儉。孔子也極力提倡節儉,“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儒家以勤儉作為家庭禮樂教化的根本,以此教育子弟,去奢從約,使家中子弟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習慣,為以后的道德修養打下基礎,從而在勤勞節儉中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孝親敬長,勤政興國
在“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和社會歷史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認識到宗法血緣性質是中國傳統道德關系及道德行為規范形成的根源,把“齊家”與“治國”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強調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儒家看來,“父父、子子”對家庭生活秩序的維護和“君君、臣臣”對國家政治秩序的穩定是類似的,所以強調忠孝德治、“移孝作忠”的重要性,把孝親敬老、尊祖敬宗等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擴展到整個國家的治理。
二、傳統家訓的德育方法
(一)言傳身教法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家長,作為子女的首位也是終身教師,更需要身體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子女。《大學》云:‘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特為身先而言也。”[3]在儒家價值坐標中,“立言”乃“三不朽”之末,“立德”乃“三不朽”之首,在此價值觀的指導下,形成“言傳身教,身教為貴”的德育理念,在肯定“言傳”價值的基礎上,更強調教師或居“上倫位”者對學生或居“下倫位”者進行德育時,要自律立德,以身示教,直接體現為教師或居“上倫位”者能以身作則,率先垂范。[4]列女傳中記載,孟子少時貪玩逃學回家,孟母斷機教子,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意為荒廢學業,如同剪斷這布一樣。君子求學是為了樹立名聲,好問才能博學廣知,增長智慧,這樣才可以平日平安無事,做起事來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以避免禍患。[5]自此孟子聽從母親教誨,勤奮學習,師從子思,終于成為一代名儒。言傳身教的家訓德育方法,自古以來就彰顯出恒久的生命力,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二)嚴慈相濟法
中國傳統家訓重視嚴慈相濟的教育方式。傳統家訓通過歷史經驗的積累,總結家庭教育的案例,發現:“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長嚴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6]因此,教育子孫應該能夠把嚴與慈有機結合起來,該嚴則嚴,該慈則慈,極端片面化的慈與嚴都是不可取的態度。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明確把“慈”與“嚴”結合起來,提出:“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并且說明過分溺愛子女的危害在于“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7]中國傳統家訓關注到在家訓落實過程中雙方自然的血緣親情,使施教者在落實家訓教育的過程中發揮并且凝聚親情的關心與愛護。
(三)學思行的理論與實踐結合法
教育的過程往往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逐步深入的上升階梯。人的道德品德的形成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教育者在對受教育者實施道德教育影響時,應尊重受教育者個體的道德發展規律。孔子秉持因材施教為教育原則,倡導學思行的德育方法,得到后人的推崇。學,是學習道德理論,道德知識,提高道德認識;思,是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消化、思考、分析、歸納,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行,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落實到行動上,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可以說孔子學思行的道德教育法,不僅在當時是先進性的教育理論,時至今日,仍適用于當下對全社會進行德育培養。
三、儒家傳統家訓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
首先,借助傳統家訓文化,培養優良品性,促進大學生個人品德養成。傳統家訓特別注重對個人道德行為的教育,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修養,促進個人品德建設有積極作用。傳統家訓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教育,但品德教育始終是核心教育,希望子孫后代能遵從儒家的君子人格規范,以德自律,以德處事,以待人。例如家訓中強調樹立高遠的志向、具備明善惡、辨是非的基本能力、生活要節儉、面對困難要自立自強,這些都對培養大學生個人品德具有重要意義,要重視家訓對個人品性培養的作用。
其次,借助傳統家訓拓展學校教育,促進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國傳統教育一直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培養有德之人是傳統教育的終極目標。家訓文化豐富的德育內涵,可以有效補充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教育,促進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為當今高校道德教育提供寶貴的方法論支撐。同時堅持和完善孔子學思行的道德教育法,重視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社會實踐中積極踐行所學到的德育知識,實現自我完善。
此外,借助傳統家訓優化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公德建設。傳統家訓文化認為家庭秩序與國家秩序具有相同性,能事親必能事君,能盡孝定可盡忠,強調家教對國家的安定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十分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子孫孝親感恩之心,以逐步形成忠于國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品行。當今社會也應大力弘揚家訓家風建設,這不僅有助于家庭和諧,更有助于在全社會建立和諧友愛的社會氛圍,改善社會不良風氣,從而促進社會進步,國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小理.中國傳統家訓中的德育精華[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10期.
[2]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成曉軍.名儒家訓、名臣家訓、慈母家訓、帝王家訓[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駱毅.傳統家規家訓穿越時空的生命力[J].特別策劃,2014年第10期.
[5]喬愛麗,史少博.論先秦家訓及現代意義[J].教育探索,2016年第1期.
[6]翟博:中國家訓經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01.
[7]顏之推.顏氏家訓[M].長沙:岳麓書社,201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