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瓊
【摘 要】隨著現代戲、傳統戲、新編歷史劇“三并舉”的戲曲劇目政策提出,我國戲曲新編現代戲迎來了蓬勃發展期。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戲曲新編現代戲作品進行分析,試圖總結當前戲曲新編現代戲的創作生產現狀和發展規律,并對新編現代戲的創作生產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編現代戲;戲曲創作;戲曲表演
中圖分類號:I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04-03
一、戲曲現代戲對于戲曲發展的意義
筆者認為,一切戲曲皆是當代史。關漢卿等元雜劇劇作家的創作,傾向于選擇貼近市民生活與情感的戲劇題材,在唱詞和道白中使用方言、俗語、諺語等具有人民語言基礎的語言,《竇娥冤》、《漢宮秋》等元雜劇作品以借古諷今藝術手法,傳遞出作者所處歷史發展階段的時代精神、人民訴求和審美特征。學者張福海在《中國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研究(1909-1919)》一書中指出,戲劇創作對寫實精神的倡導是中國戲劇向近代化轉向時戲劇改良體現出的重要特征。這一時期的戲劇創作,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題材既有洋裝新戲,又有時裝新戲,還有時事新戲。舞臺裝置以寫實性布景為特征,不再是古典的空舞臺或一桌兩椅式的象征性舞臺表現形式。20世紀50年代,如何利用傳統戲劇形式表現當下題材,創作“現代戲”成為重要課題。隨著上世紀60年代“三并舉”戲曲劇目政策的提出,戲曲現代戲的概念界定逐漸明確,為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的現代歷史和生活故事為題材的戲曲劇目。20世紀80年代,國內涌現出大量揭露現實問題的作品,這些作品以藝術手段幫助人們直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的全貌。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轉型期的大歷史背景使得戲曲藝術必須隨著時代進行自我革新,創作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新編現代戲劇目,現實主義題材藝術作品創作受到關注與重視,出現了新編現代戲的繁榮。
二、新編戲曲現代戲現狀
(一)題材選擇多元化
本文以《中國戲劇年鑒》2010年至2015年戲曲劇目詞條收錄統計的新編現代戲劇目為基礎,以近兩年觀摩的新編現代戲劇目為補充,進行分析論述。
筆者對近年戲曲新編現代戲的題材進行了總結分析,發現其題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謳歌當代模范人物的作品。如現代川劇《文建明》根據營山縣城南鎮黨委書記文建明的真實事跡改編創作,滬劇《敦煌女兒》描寫了原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致力于敦煌文物傳承保護的事跡,晉劇《村官李步福》講述李步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第二類是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如川劇《楊闇公》、《黎明十二橋》、京劇《趙一曼》等,講述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和抗戰故事。第三類是描繪當代普通人現實生活的作品,如秦腔《西京故事》講述西京大雜院普通人在都市尋夢的理想與現實困境,反映在城鎮化進程中普通人的社會生活,川劇《愛情天梯》詮釋了在世俗眼光下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第四類是描繪不同歷史時期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如滬劇《董梅卿》、淮劇《小裁縫》,根據作家莫言所著小說《紅高梁》改編的評劇《紅高粱》等。
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現代戲曲作品是當代戲曲創作的一大特點,各地紛紛從成熟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藝術創作靈感,相繼涌現出根據莫言小說《紅高粱》改編的新編現代戲作品晉劇《紅高粱》、豫劇《紅高粱》和評劇《紅高粱》,曹禺先生作品《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也被多次搬上戲曲舞臺,創排了新派評劇《蘩漪》和新編錫劇《蘩漪》,重慶市京劇團有限責任公司創排的京劇《金鎖記》將張愛玲同名小說搬上舞臺,京劇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把莎士比亞筆下的西方經典故事與京劇的唱念做打融合在一起,成都市京劇研究院創排的《落梅吟》也是改編于巴金小說《家》的新編現代戲作品。
同時,主題創作也是新編現代戲的一大特色。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年文化部舉辦全國現代戲優秀劇目展演。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創排的淮劇《小裁縫》,以小人物沉浮命運感知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歷史變遷。在2016年重慶市藝術創作工作會議中提出深入挖掘提煉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三峽文化、移民文化、統戰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同年,全國各地涌現出了大量圍繞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要歷史節點而創作的藝術作品。
(二)地域特色鮮明
戲曲的題材、音樂和方言決定了其地域性特征。近年戲曲新編現代戲創作,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性特征。一是立足本地歷史現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進行戲曲創作,涌現出大量英模戲、行業戲、名人戲,如川劇《黎明十二橋》以成都真實歷史事件為創作題材,川劇《愛情天梯》根據重慶真人真事編創而成;川劇《鐸聲陣陣》展現了川北兩大家族半個世紀的不同命運,演出也展現了川北嘉陵江流域的民俗風貌;新編秦腔現代戲《秦腔》集中展示新一代秦腔人的堅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浙江省嵊州市越劇團在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誕辰130周年之際創排的現代越劇《馬寅初》,將嵊州名人馬寅初搬演上戲曲舞臺。二是在表現形式上注重融入本地特色文化表現形式,使戲曲發揮呈現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功能,如《月亮粑粑》中融入湘西民歌,秦腔作品《西京故事》反復吟唱陜北民謠,川劇《鐸聲陣陣》中穿插四川童謠等。
(三)戲曲現代戲作品在文藝創作和評獎領域成績顯著
現代戲創作的繁榮,還體現在現代戲作品在演出市場和文藝評獎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上。據筆者統計,2010年至2015年《中國戲劇年鑒》有記錄的新上演戲曲作品中,新編現代戲作品達151個,占戲曲作品總數一半以上。2016年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文華大獎的五部戲曲劇目中有4部是現代戲作品,有6位戲曲演員因演出戲曲現代戲劇目而獲得第十五屆文華表演獎。另據《光明日報》統計,在近年國家級重大評獎和會演活動中,現代戲創作數量已經大幅超過傳統劇目和新編歷史劇。
三、新編戲曲現代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本土創作力量不足
近年,“外地編劇、外地導演、外地舞美”成為各地藝術創作的通病,戲曲創作也不例外,由于戲曲藝術的專業性和特殊性,一個成熟的戲曲編劇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文史知識,還得熟悉戲曲劇種的表演規律,這使得戲曲編劇培養周期長,成功率低,加之大型戲曲劇目的投入高,因此大部分院團都信奉“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傾向于尋找已經成名成家的著名導演、編劇操刀,第十一屆藝術節上,著名導演張曼君共有秦腔、黃梅戲、評劇、湘劇等多個劇種的作品演出;在編劇領域,一名劇作家為多種戲曲劇種創作戲曲劇本的情況也不少,如劇作家鄭懷興近年創作了晉劇《于成龍》、瓊劇《海瑞》和京劇《趙武靈王》等優秀作品。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出當前戲曲創作生產打破了地域限制,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本土創作力量的薄弱。重慶市十二五期間新創推出的15臺重點舞臺藝術作品中,是本地編劇的只有7臺,僅占46.7%,是本地導演的只有4臺,占26.7%。
2.反映正面典型多,反映社會問題少
近年來,各地紛紛將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作為戲曲創作的一大導向,因此現代戲的發展繁榮與政府層面的支持不可分割。四川省2017-2018年藝術創作重點題材規劃會提出,要圍繞迎接重大歷史節點和“一帶一路”等重大主題規劃創作。同時,中央及各地發布的戲曲傳承發展政策中均強調,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是當前戲曲創作的重要板塊。然而,從戲曲現代戲的創作現狀可以看出,革命歷史題材、真人真事題材、謳歌先進人物的現代戲作品占比很高,在新編現代戲創作過程中,缺乏對戲曲現代戲作品現實意義的深層挖掘,存在人物形象蒼白、藝術水平不高等現實問題。由于缺乏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很多現代戲劇目的創作不敢直面現實,僅流于表層和概念。現代戲作品的這些問題,使得其盡管在各大文藝評獎中收獲不少,但其市場轉化率不高,很多獲獎劇目獎項到手之后,就會被擱置起來,能夠長期在舞臺上演出的劇目不多。如何從常規創作主題中探索戲曲現代戲發展的新思路,從現實政策中提煉創作主旨、避開模式化、標語化的創作套路,仍然任重道遠。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化對現實題材作品引領時代發展作用的認識,發揮戲曲藝術寓教于樂的作用。其實,只要認真體驗生活,認真感知和分析生活中的特定對象,命題作文照樣可以成為精品。
3.與戲曲傳統審美特征融合不夠
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中這樣論斷戲曲的敘事特征:“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又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就是作品的主腦,傳統戲曲故事情節較簡單,大量篇幅用于情緒、寫意,《琵琶記》之“重婚牛府”、《西廂記》之“白馬解圍”,是各自作品的中心事件,其余故事則皆由這一事發散開來。這就要求戲曲創作者在鋪陳情節的同時,分清故事主次,提取最具關鍵作用的中心事件,而非如一些現代戲作品逐節鋪陳,缺乏重點。
學者傅謹認為,依賴于傳統技法和程式化表演的傳統戲劇,并非只能演出古代題材,而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但是,在戲曲現代戲創作和演出中,要做好傳統戲曲程式化的造型、表演方法與現代人物形象和情節的融合,從而正確、戲曲化地表現當代生活。他認為:“現代戲的創作并不是難在為不同的每部戲找到不同的新招式,而在于表演上是否真有可能通過新的行當,建立既異于傳統風格又具有內在完整性的新的美學。”在新編現代戲創作中,經常以行業而非人的情感、生活與命運為關注焦點,難以形成新的、系統的程式化表演手段和新的行當。雖然一些新編現代戲作品在此過程中做了大膽嘗試,如新編越劇《江南好人》融入踢踏舞、爵士舞等現代元素,新編現代京劇《美麗人生》中融入現代舞、音樂劇等表現形式,究竟效果如何,仍然見仁見智。
(二)發展建議
1.拓寬創作思路,擴大現代戲的題材領域
創作者在客觀講述真人真事的同時,要敢于直面轉型期的社會現實,拓寬新編現代戲的創作思路和題材領域,把目光對準那些轉型期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揭示他們真實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創作時融入足以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人物和故事,才能引發人民深層的思考,從而提升創作的深度和表達的“溫度”。與此同時,在創作新編現代戲時,要將現代題材與戲(下接第08頁)曲傳統特色進行融會貫通。秦腔現代戲《西京故事》即注重運用戲曲以虛代實的寫意性特征,同時運用傳統戲曲的多種表演程式,在舞臺調度上實現了生活化與戲曲化的有機統一,《蘭考往事——焦裕祿》將現實生活“戲曲化、詩化、意象化”,從而保留了劇目的戲曲味兒。筆者認為,新編現代戲如何寫出戲曲味兒,是一個值得創作者深入探討的問題。
2.創作者要深入生活,創作有筋骨有溫度的戲曲現代戲作品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深入當代生活,與時俱進實現持續性發展,才能永遠保持創作的活力。在“三并舉”戲曲劇目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的戲劇院團都重視現代戲的創作,《西京故事》、《花兒聲聲》等優秀現代戲作品也先后涌現。劇作家姚金成在創作豫劇《焦裕祿》時,不僅查閱了大量文件資料,還走訪了很多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劇作家陳彥在創作秦腔《西京故事》時,走進當地多個農民工集散地,采訪農民工和村上的領導,為塑造豐滿立體的主人公形象收集了豐富素材;淮劇《半車老師》的創作者陳明通過深入農民工的生活環境,才真正觸摸到現實生活反常態卻真實的另一面,從而擺脫寫作的固定套路;新編川劇《鐸聲陣陣》在創排過程中,先后5次到蓬溪、閬中等地采風,搜集民歌、走訪當地百姓,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風土人情呈現在舞臺上。一些劇目人物形象蒼白單薄,反映出當代創作者未深入生活,開展充分的調研采風,缺少對真人真事、當代生活進行進一步藝術加工的素材和條件。由于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和機制保障,劇作家深入生活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出臺中青年劇作家深入生活計劃,組織創作者深入基層,搜集創作素材;其次,單位和主管部門應該妥善解決創作人員深入生活的經費保障問題;第三,與高校、企業、行業等合作,創建戲曲創作基地,實現戲曲創作與現實生活的真正接軌。
參考文獻:
[1]傅謹.中國戲劇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季國平.開展中國戲曲現代戲創作研究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J].藝術百家,2015,v.31;No.146(05):22-23+39.
[3]董利森.現實主義題材戲劇創作發展的方向——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現代戲創作回眸[J].四川戲劇,2012(04):27-29.
[4]郝蔭柏.戲曲劇本創作的主題與主題先行[J].戲劇叢刊,2010(03):7-9.
[5]張福海.中國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研究(1909-1919)[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何玉人.新時期中國戲曲創作概論[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