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平
【摘要】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指人們在獲取知識,探究某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指對所學知識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表現為對所學的知識有強烈的愛好,肯于鉆研,樂于探究。根據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狀態下才能最好地對所接受的事物進行理解、判斷、分析、歸納、推理和總結,取得最佳成果,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小學 數學練習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93-01
數學練習是小學教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練習設計直接關系到數學教學質量的高低。這就需要教師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先進理念為先導,精心設計數學練習,使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設計練習時不能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機械、重復地練習,要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貼近生活的、有針對性的、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練習,從而使全體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教師在設計數學練習時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既要注意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與安排數學練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有效課堂練習設計的實施可以這樣安排:
一、有針對性的練習設計
教學內容的不同,重、難點也不同,根據不同的內容,從班級現狀出發,抓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對重點內容可采用集中性練習。對難點,既要抓住關鍵,又要適當分散。此階段可以有幾下幾種練習形式:
(1)專項性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很難理解的關鍵之處要花大力氣安排專項練習。如在教方程的時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義,所以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對等式兩邊同時加、減、乘、除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可以進行專項練習。口算教學的時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練習后,必須有強化性的檢測,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的放矢地設計練習,是提高練習和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示理解,并對模仿性的練習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練習時,很多學生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錯誤,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善于總結經驗,針對學生常常錯的或預測學生可能會錯的題,設計針對性的練習,幫助學生領會知識的實質。
(2)驗證性練習。在新授課的時候讓學生先通過猜想,再進行驗證,在學生自主的驗證練習中掌握知識,從而突破了重點與難點。如:在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讓學生猜測,然后再讓學生用畫一畫、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進行驗證練習,從而得出結論。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教學如果脫離實際,那數學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為此,倡導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這不失之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3)反思性練習。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易錯、會錯的題型,有針對性的設計練習進行訓練,會提高練習的效率。設計練習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開拓學生思路的,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不同解決問題策略的,或者設計一些條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開放題。有利于不同水平學生展開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大膽創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二、探索“多樣化”的練習設計
課堂練習要講究“花樣”,按部就班地練是低效的,練習必須有針對性,安排不同的練習形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那些易混淆的內容,要引導學生加以辨析。每個學生都是具體的、鮮活的個體,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因此我們設計數學練習時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視他們在已有知識、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別,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使練習包含淺、中、難各種各樣的小問題,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題目安排可由易到難,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習能力較差或中等的學生能解答大部分習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解答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性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鞏固所學知識,都能有所收獲,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
三、“拓展延伸”的練習設計
在課堂練習中,適當增加一些原創題。讓學生綜合地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有一定難度的習題(針對一部分學生),來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探索、創新精神。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此階段可設計以下幾種練習形式:
(1)“可變式”練習。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讓學生在變中思變,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既鞏固了知識,又拓寬了解題思路。
(2)開放性練習。設計一些條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的培養,更利于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3)生活中的數學練習。如“購物”問題、平面圖形表面積的計算、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等,可以把書本知識融入我們的生活,讓學生對“數學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更多的練習形式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漸發現和完善。
總而言之,有效的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趣味性,從生活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遵循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的原則,經過我們的歸納、提煉,努力實現練習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