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
【摘 要】自20世紀30年代起,《西廂記》這一經典劇目被各地方戲劇種爭相改編搬演,時為土梆戲的河南豫劇不落人后,一批劇作家與演員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出了多部優秀的豫劇改編本,而豫劇《西廂記》改編搬演的過程又與豫劇改革之路相映襯。筆者嘗試分析《西廂記》在豫劇舞臺上的改編搬演,以期探究經典劇目的現代改編搬演之味。
【關鍵詞】《西廂記》;豫??;搬演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11-02
明弘治岳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卷末《牌記》提到“世治歌曲之者猶多,若《西廂》曲中之翹楚者也。況閭閻小巷,家傳人誦,作戲搬演。”足見《西廂記》舞臺搬演的興盛。豫劇在對《西廂記》的改編傳播上自然毫不遜色,直至當下,《拷紅》依然是豫劇舞臺上經演不衰的經典劇目。
一、梳理《西廂記》之豫劇改編本
豫劇是河南地方戲的典型代表,也被公認為除京劇之外的第一大地方戲劇種。在豫劇搬演史上,豫劇五大名旦聲譽甚高,其中常香玉、陳素真、閻立品三人均有各具特色的西廂改編本,且于舞臺上搬演,被民眾所熟悉喜愛。筆者試梳理豫劇史上對《西廂記》的改編搬演。
(一)王鎮南之《六部西廂》。豫劇早年并無《西廂記》的本子,《六部西廂》是豫劇《西廂記》的第一個也是最成功的一個改編本?!读课鲙酚赏蹑偰稀⑹窌鞲木?,王鎮南導演,常香玉主演,不得不說,《六部西廂》的排演本身就是一場改革。過去,土梆戲是沒有劇本的,演員學戲全靠老藝人口傳身授,戲詞都在演員的心里,之后再跟著師傅一招一式學習,師傅覺得可以了便可登臺演出。而王鎮南導演的《六部西廂》全然不同以往。先是王鎮南、史書明二位先生共同擬定提綱、起草劇本,然后王先生再跟演員們詳細講述故事情節、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每個演員都了解了故事內容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后,再把具體唱詞分發下來,為糾正一些演員固有的說話習慣,解決語音不清等問題,王先生一字一字教大家發音。正是因為王先生這種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才使得《六部西廂》這部經典戲曲在豫劇舞臺上長演不衰。
(二)樊粹庭之《七部西廂》?!镀卟课鲙肥恰艾F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先生以《王西廂》為母本改編的具有時代意蘊的古裝戲??v觀樊先生的創作之路,我們很容易發現,樊先生極善于用古裝戲來表達現代意識,戲雖舊已,貴在思想之新。劇本之外,樊先生還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設戲。他先根據“豫劇皇后”陳素真之特色,移植秦腔本《后候》《酬簡》《拷紅》三折為豫劇,并創作《西廂外傳》,由陳素真主演崔鶯鶯與紅娘二角。又依據劇團演員王景云之特點,減少唱腔增加身段表演,充分發揮王景云之優長。再為李景蕚打造《長亭送別》《草橋驚夢》兩折,使得李景蕚聲名大噪,其所演的紅娘形象深入人心。至此,樊先生之《七部西廂》方才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幾經打磨而出的《七部西廂》在西安地區大放異彩,這其中有演員的精湛演繹,更多的是劇本中充滿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關注,琴童戲份的大幅提升,既是為下層勞動人民發聲,也體現著劇作者對底層人民的深切關注,令廣大戲迷觀眾感到親切。
(三)閻立品之《十二場西廂記》。閻立品的《十二場西廂記》以尊重原著為旨歸,抓住原著中的“閨訓”“驚艷”“和韻”“寺驚”等重點關目整合為一臺完整緊湊的《西廂記》?!妒鑫鲙洝冯m強調尊重原著,卻并非一味簡單吸收搬演,而是浸透著改編者對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獨特見解,同時又十分具有地方戲特色,是深受豫劇觀眾喜愛的佳作。
閻立品以“細”著稱,善于精心捕捉藝術素材,精于細心藝術創造,她將鶯鶯的羞澀、聰慧、勇敢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豫劇閨門旦之典范。另外,閻立品充分認識到古典傳統劇目的改編要想符合當下的語言環境及時代因素,就不能完全搬挪,因此,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閻立品對《西廂記》的語言進行了再創造,增加了個性化、戲劇性的語言,改變原本中過于文氣的語詞,以讓觀眾聽來淺顯易懂為上。
(四)陳憲章之《拷紅》。上述提到《六部西廂》是王鎮南、史書明兩位先生專為常香玉打造的,年僅13歲的常香玉前演崔鶯鶯,后演紅娘,一炮而紅,名滿開封。常香玉以演紅娘聞名,低回委婉、韻味濃厚的豫西調是其鮮明的標志。1946年,其夫著名劇作家陳憲章在編戲過程中著意強化她的特長,將《六部西廂》中最具喜劇效果、最活潑動人的紅娘一角的戲份集中整合改編為豫劇《拷紅》,隨即成為豫劇常派經典之作。陳憲章先生改編的《拷紅》,常香玉演了60年,他改了60年,千錘百煉之下才有了獨具特色的豫劇紅娘。
《拷紅》全劇節奏明快、語言通俗易懂,紅娘是全劇的軸心,可以說沒有紅娘就沒有常派經典之作《拷紅》。在《拷紅》中,紅娘一人獨挑大梁,穿針引線、代人受過、據理力爭,方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可以說,《拷紅》是包裹在青年男女爭取獨立愛情婚姻生活外衣下,對底層勞動人民高尚情操和勇敢抗爭的贊揚及鼓舞。
縱觀《西廂記》在豫劇舞臺上的搬演,從無本可演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均有名家名角爭相創作搬演,使得《西廂記》在豫劇舞臺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二、豫劇《西廂記》之共有特色
“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今日有今日之情態……”[1]社會世情之變化,隨之而來的便是人情心理之變化,傳統戲曲之改編,最重要的便是與時代,與民風民俗相結合,才能塑造出觀眾所喜愛的戲曲。豫劇《西廂記》的改編雖各有各的風采,然無一不是以傳統戲曲的外衣包裹現代思維,與時俱進,結合自身特色,為觀眾呈現出一部部精彩紛呈的改編本。
(一)主題轉換。崔、張西廂故事自元稹《鶯鶯傳》始,經宋元明清歷代文人改編演繹,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戀愛為主線,熱情謳歌崔、張大膽追求自主愛情的行為。然“梆劇泰斗”王鎮南的《六部西廂》則重點突出紅娘一角,甚而把改編本中的紅娘戲份整合為豫劇《紅娘》,大放異彩。
王鎮南素喜戲曲,對戲曲頗有研究,并與常香玉、張福仙成立了“中州戲曲研究社”。改編豫劇《西廂記》便是王鎮南在中州戲曲研究社的第一件大事。他同史書明一道,以王實甫《西廂記》為母本,編創了豫劇《六部西廂》,上演之初,便在當時的省城開封引起了巨大轟動。和原本《王西廂》相比,王鎮南的《六部西廂》主要人物不再是矜持、時而充滿假意兒的相門小姐崔鶯鶯,而是正義潑辣、有勇有謀的丫鬟紅娘。主要人物的變化自然帶來劇作主題的轉化,崔、張追求自主愛情婚姻的線索退居其次,對紅娘見義勇為、可愛直爽、成人之美的美好人格的贊揚占據主導地位,在主題上的巨大轉化,對舞臺演出和劇本的成功都有著非凡的意義。首先,從觀眾的構成來說,豫劇的主要觀眾都是普通百姓,把劇作中的主要人物由相國小姐改為丫鬟紅娘,在身份地位和思想感情上無形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容易產生更多的共鳴。其次,對應當時之社會環境,主旨的轉化更加符合勞動人民樸實的心理訴求。最后,豫劇以熱烈風趣見長,閨門旦的表演往往溫文爾雅,而潑辣奔放的丫鬟就更容易調動觀眾的觀感,且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因之,這一改動充分體現了豫劇的風格,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豫劇大師常香玉扮演的紅娘,也成為了廣大觀眾心中不滅的經典。
此后,無論是樊粹庭的《七部西廂》還是陳憲章的《拷紅》,均以紅娘為主線,歌頌紅娘,贊美紅娘,在豫劇舞臺上,紅娘成為了《西廂記》中的主角,《拷紅》更是西廂戲的壓軸之作。
(二)歌頌勞動人民,反映百姓的愿望。“我的觀眾就是推車的、擔擔的、箍漏鍋的、賣蒜的。下層人、勞動人民,我就是為他們寫戲的?!盵2]樊粹庭先生旗幟鮮明地宣稱自己要為勞動人民寫戲,想勞動人民所想,在劇作實踐中他更是這樣做的。
眾所周知,《西廂記》是我國傳統才子佳人式的愛情劇,好似和勞動人民無半點牽扯。然而,在樊粹庭先生這里,就是要突破才子佳人,歌頌勞動人民,反映老百姓樸實的愿望?;诖?,樊先生借鑒王鎮南先生的《六部西廂》,把紅娘作為主要人物,并進一步深入挖掘主旨,大量增加琴童這一人物的戲份,為勞動人民發聲。
琴童這一人物,在《王西廂》中只是跟隨在張生身邊的一個侍從,并無任何戲份,更沒有唱詞。然在樊先生的《七部西廂》中,琴童一變而為有血有肉、不可缺少之主要人物。劇作第四部雖為“琴挑”,開篇卻是琴童主唱,他一面交代故事進展,一面告誡張生萬不可為“胭脂粉膩迷了滿腹經綸”,此時的琴童雖有了戲份,卻似乎又成了封建思想的發聲筒,其實不然,后面琴童立馬由張生、崔鶯鶯二人聯想到了自身,一心想著自己也到了結婚年齡,“為紅娘我夜里難把覺困,全憑著手指頭排難解紛”,一心想與紅娘結婚姻,成秦晉。由于求情心切,又找不到辦法,其后在與紅娘見面斗嘴的過程中又鬧出了一連串的笑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琴童和紅娘這一線索,無疑是樊先生刻意為之,正如上述提到的樊先生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在劇作中加入琴童這一角色,下層琴童對丫鬟,愛情是不分階級的,任何人都應該擁有戀愛的權利,而婚姻也正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實的愿望。樊粹庭先生用幽默跳脫的方式,巧妙深化了劇作的主題,歌頌勞動人民,為廣大勞動人民發聲,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美好心愿。
《西廂記》這部傳統劇目在豫劇舞臺上自無至有的發展過程,映襯出了河南豫劇的改革之路,樊粹庭、王鎮南等一批文人志士先后投入到豫劇的改革事業中,正是由于先輩的精誠之志,時至今天,豫劇已經成為除京劇外第一大地方劇種。而諸位藝術家所編創的豫劇《西廂記》由于時代等因素,如今雖已無全本演出,但《拷紅》確是豫劇舞臺上的經典劇目。2012年青春版豫劇《拷紅》的上演更是表明了《西廂記》在豫劇舞臺上鮮活的生命力。然大師已遠去,當下豫劇人是否該思索如何跟隨大師的腳步,用現代思維繼續挖掘傳統劇目這一不朽寶藏?
參考文獻:
[1]李漁.閑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樊粹庭.樊粹庭文集·手札書評 [M].張大新編校.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