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高啟
【摘要】文本處理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目前很多中學語文教師在文本處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效果不是很理想。本論文結合課題組研究成果,對目前中學語文教師文本處理現狀進行了分析,歸納總結存在的普遍問題,對教師如何進行文本處理進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學語文 文本處理 語文文本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中學語文文本處理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立項編號:JJYKT17454;組織單位:駐馬店市基礎教學研究室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06-01
引言
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決定著語文教學的質量,影響著整個語文教育的優劣。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材處理上往往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出現教師對于教材的嚴重依賴或者對教材使用上的忽視,這就進一步阻礙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合理化應用,不能充分地發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文本是指未經讀者閱讀的作品的存在形式。語文閱讀教學中所提到的文本即教材,也就是語文課文。文本處理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與感知課文的過程。中學語文文本,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基本用具,是體現教學內容的基本材料。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能恰當地進行文本處理,就不能充分地發掘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
一、中學語文文本處理的現狀
(一)文本處理概念化。我們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識限制,由于缺少新的知識的及時補充,長期堅守著一套封閉的(甚至是過時的、錯誤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使自己的閱讀方式和閱讀行為完全僵化,這樣導致對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解讀往往過于概念化。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看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想到是對封建教育的批判。這種概念化的解讀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不僅不能超越自己,對其他不同的觀點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說法,也不愿接受。
(二)文本處理模式化。教育教學本來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但是多數教師在進行文本處理時,往往只遵循單一的教學模式:如講讀小說就按照小說三要素一一展開,學習散文就是優美詞句與中心思想,教讀文言文就是疏通文意,讀讀背背。文本對教材就如個體對社會一樣,每一篇都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教學價值。如果語文教師長期一味地只遵循單一的教學模式,文本的教學價值永遠得不到很好的體現,學生的發展也只會原地踏步。
(三)過分追求新奇,導致對文本的不尊重。特級教師陳鐘梁曾說:“眼下的語文課越上越大,也越上越空了。遠離了文本,也遠離了最有活力的語言文字。”比如:有老師教《奇妙的克隆》,對克隆的概念、方法、發展史及克隆的作用意義,大講特講,補充了大量課外的有關資料,課堂容量很大,知識很豐富,學生對克隆技術很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但課后大家反思——這到底是語文課,還是生物課。這樣的例子很多:教學《竹影》,大量放映中國畫、西洋畫的圖片,讓學生區別二者的不同特點,而對文中體現的童真童趣,“藝術來源于生活”等思想,以及作者細膩傳神,富有畫面感的細節描寫,只字未提,這變成了美術欣賞課。以上這些教學案例顯然都是對作者和文本的不尊重。
二、改進中學語文文本處理的措施
(一)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
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明確了語文課程“學什么”的問題,即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應聚焦于“語言文字運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詞,包括它們的讀音、含義、字形、結構、用法,還要掌握一定量的由字詞構成的言語運用范例,通過它們熟悉語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構成方式,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從而學會根據表達目的、對象和語境的特點獲取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技巧。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也明確了語文課程“怎么學”的問題,也就是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語文教師只有把握住了語文課程的性質,領會了語文學科的內涵,才能正確地對文本進行定位,從而更好地處理文本,發揮文本更大的教學價值。
(二)明確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更多關注學生的文化內涵、審美素質、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成長,源于課堂而又不拘泥于課堂,所以給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語文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門學科,也是最復雜、最多樣的一門學科。因此語文教師要準確恰當地處理文本,首先要確定文本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就蘊含在文本中,教師要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來深入解讀文本,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學情,從而確立適合自己教和學生學的具體目標。
(三)根據文本的性質進行處理。我國語文教材向來是以“文選型”為主。每篇選文為學生提供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王榮生教授經過多年深入的研究,把教材中的選文功能大致分為四類——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
定篇就是被選入教材的經典名篇名著。它起著培養學生文學文化素養的作用,一旦被確定,教師是不可以隨意替換的,其功能就是“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從而使學生在文化、文學素養方面得到發展。例如《香菱學詩》《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等就是屬于定篇。
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這就是“例文”的實質。可見“例文”的教學內容不重在文本的內容,而在于例文所承載的相關詩文的讀寫知識。例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就是學習說明文的例文。
用件的學習,學生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一篇文章里的東西。語文教材里的“用件”大致有“語文知識文”“提供資料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參考資料”,七年級新教材中的“補白”等內容屬于“用件”。
根據這一劃分理念,教師可以對文本進行分類處理,這樣,教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結束語
中學語文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學好中學語文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文本中蘊含的情感還能夠讓學生對生活有更多的體悟。但是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語文的文本處理存在各種問題。本文不僅分析了文本處理中存在的問題,還提出了處理文本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夠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新偉.創造性:語文教材文本使用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0(0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