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楠
【摘 要】京津冀三地文化事業的協同發展,是落實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工作內容,這也為承德市民間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本文認為,承德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的思路是:將本地區民間音樂與流行、通俗音樂有機融合起來推動產業化發展,進而憑借所可望收獲的良好社會效益來彰顯承德民間音樂與京津冀三地文化的淵源關系,從而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中為承德地區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爭取到應有的地位。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承德;民間音樂;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61-01
一、承德市民間音樂資源及其產業化發展現狀
承德是滿、漢、蒙等各族群眾聚合雜居的地區。這使得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原漢族音樂相互交融,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民間音樂藝術。比如,首批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德清音會,就是由清代滿族宮廷音樂與從江南地區向北傳播的十番鑼鼓樂混合交融而成的全新樂種。在清朝滅亡之后,原避暑山莊的宮廷樂師不得不輾轉民間謀生,他們在原清宮“清音十番”的基礎上吸收一些承德地方音樂曲目,創造出了清音會這樣的新型民間樂種。豐寧滿族吵子會、灤平十番樂、豐寧南營子吹打樂等承德地區民間音樂瑰寶,其演化歷程也與清音會十分相似,都是滿漢民族民間音樂相互交融的產物。
除了上述的民間音樂之外,還有平泉燕山大板、興隆鐵板大鼓、寬城熱河二人轉、興隆皮影戲等民間曲藝戲曲品種以及豐寧蝴蝶舞、寬城背桿、隆化二貴摔跤、豐寧竹板落子、灤平棉花鬼、隆化八大怪、興隆蹦跶會、隆化霸王鞭等民間舞蹈品種。這些民間音樂、曲藝、舞蹈品種,無不帶有滿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影響的印痕。
雖然承德市擁有眾多的民間音樂、舞蹈類文化資源,但是本市民間音樂、舞蹈的產業化發展水平是比較低的,多數民間音樂、舞蹈并未實現產業化,少數民間音樂、舞蹈類品種雖然進行了產業化發展的嘗試,但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比如,承德清音會僅由承德鼎盛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等企業牽頭組織過若干場展演活動,并未形成常態化的商演機制;二貴摔跤的演出團隊雖然遠赴歐美國家進行展演并收獲了良好的聲譽,但至今仍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在承德也未形成常態化的商演體制。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承德市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思路
2015年,黨中央審議并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實施的具體細節。三地文化事業的協同發展,則又是京津冀三地公共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筆者看來,民間音樂文化產業化,不僅可以促進京津冀三地文化協同發展,還可以讓三地文化交流融合。
那么,對于承德市文化部門來說,當務之急就是依托本地區民間音樂、舞蹈資源與京津冀三地音樂文化之間存在的同根同源關系,推進民間音樂、舞蹈的產業化發展。依靠民間音樂產業化的發展成果來彰顯承德民間音樂同京津冀三地文化之間的同源關系,吸引國家有關部門的注意,以期在未來京津冀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中,為承德地區的文化產業和事業爭取到寶貴的一席之地。
所以,當前承德市音樂文化產業化思路就應當是彰顯與京津冀音樂文化之間的同源關系。而這種同源關系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承德民間音樂、歌舞融合了古代農耕與游牧兩種族群的音樂文化之精華,具有典型的“慷慨悲歌”風范,與河北省腹地的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同源關系。
二是承德民間音樂、歌舞深受滿族宮廷及民間音樂文化浸染,與京津地區的眾多民間音樂、舞蹈形式也有著一定的淵源。因此承德市音樂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就是突出這兩種淵源關系。
接下來則需要確定當前承德音樂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手段和方式。許多人一談到民間音樂產業化發展,就會認為民間音樂不符合時代審美,打不開市場。其實不然,歌手譚維維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引發了熱議。這首將陜西華陰老腔與搖滾樂相結合的獨特曲目,開創了中國黃土搖滾的先河。啟示我們,在當前的文化環境下,民間音樂的產業化發展并非沒有市場。而是需要創新,將民族音樂同流行、通俗音樂有機融合起來,以當前社會公眾所喜聞樂見的通俗化表現形式引起關注,借此引導觀眾認識民間音樂的魅力,培養欣賞民間音樂的習慣。
綜上所述,筆者呼吁承德市的文化主管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動腦筋,采取創意化的思路將本地區民間音樂同流行、通俗音樂元素結合起來,推進產業化發展,收獲良好的社會效益。這樣才能體現承德市民間音樂、舞蹈與京津冀地區文化的同源關系,為承德文化產業和事業的發展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高瑜.河北民間音樂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大家,2011(17).
[2]張金桐,劉玉清.關于打造河北省主題文化品牌的對策性建議[J].社會科學論壇,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