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顏
【摘 要】蒙古族電影《黑駿馬》的旁白非常具有特色,在全片的審美意境塑造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就《黑駿馬》中旁白所塑造的審美意境進行淺析。
【關鍵詞】審美意境;《黑駿馬》;旁白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94-02
電影作為外來藝術形式進入中國迄今已逾百年。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越來越受到關注,并占有一席之地,近年來涌現出不少優秀的作品。例如,維吾爾族題材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買買提的2008》;藏族題材電影《可可西里》《紅河谷》;蒙古族題材電影《黑駿馬》《季風中的馬》,等等。這些電影不僅在國際電影舞臺上綻放著絢爛的光芒,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吸收了中國傳統美學特征——審美意境的營造。
《黑駿馬》根據張承志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謝飛導演,騰格爾、娜仁花共同演繹的凄美草原愛情故事。影片綜合了大量的空鏡頭,開闊的畫面構圖、相對平緩的節奏、悠揚惆悵的背景音樂和深情的第一人稱旁白等多種敘事手法,為觀眾營造出層次分明的審美意境。
筆者試以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提出的審美意境構成的三個層面,分析《黑駿馬》中旁白的審美意境。
在人類藝術領域,審美判斷是衡量藝術作品優劣、高低的主要依據,一部電影的審美取向是決定其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所以,一部好電影首先要有好的故事題材,其次要確定與這個題材相適應的敘述形式,并且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逐步建立個性化的影像風格,最終創造出具有隱喻意味的美學意境。電影《黑駿馬》完美地將上述幾點融合在一起,這也就是影片成功所在。
“這是一首我從小聽會了的,在蒙古草原上世世代代流傳的古歌。可是直到今天,我親身把它重復了一遍之后,才感到了它的靈魂。”“像許多年輕的朋友一樣,我們總是在舉手之間便輕易拋棄了過去,選擇了新途,我們總是在永遠失去了之后,才想起珍惜往日的一切。”“那時候我很小,母親去世了,父親在調到城里工作前,把我送到草原上的遠親奶奶家抱養”“人們都說抱養的孩子比親生的還親,跟著奶奶我很快變成了一個牧民的兒子。草原從綠變黃,我們從夏草場搬進了秋營盤。等到住進冬窩子的時候,奶奶堅持讓我去牧民小學上學,說這是爸爸的要求。索米亞不去因為她是女孩子。”影片以這幾段獨白作為開頭,交代了整個故事的起因和故事走向,并烘托了整部影片的氛圍,營造了整體的審美意境。
一、象內之象
我們可以在故事情節還沒展開的情況下,通過獨白可以捕捉以下信息:沒有父母呵護的小巴音寶力格被送給遠親奶奶抱養,而這個奶奶非常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孫女,給巴音寶力格無窮的呵護,填補了缺失的父母的愛。巴音寶力格在這種呵護下得到了身份認同,他把自己當成牧民的兒子。他跟隨著奶奶,和奶奶的孫女索米亞一同成長。雖然旁白并沒有說“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但是通過作者描述從夏草場、秋營盤到冬窩子的遷徙,表達了春夏秋冬的變換與時間的流逝。巴音寶力格和索米亞慢慢長大了。因為索米亞是女孩子,不讀書,所以長大后的他們注定走不到一起。
在觀影時,通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作用,一幅畫卷般的美景呈現在觀眾眼前。在這樣一個遼闊美麗的地方,巴音寶力格的故事會像蒙古傳統長調《剛嘎哈拉》(意:黑駿馬)一樣浪漫而凄美。這就是旁白營造出的第一層意境,也就是象內之象,亦叫作“境”。
二、象外之象
當巴音寶力格在外讀了將近四年的書,回到草原準備娶索米亞時,發現索米亞懷上了別人的孩子。這對受過教育的巴音寶力格來說是個晴天霹靂。在他當時所形成的道德價值觀里,索米亞的行為是一種對感情的背叛,是絕對不可能被原諒的錯誤。可是在沿襲傳承下來的草原文化中,蒙古女人以生育為榮。這是巴音寶力格對自身原有的草原文化排斥的一種體現。
巴音寶力格無法接受這種“背叛”,毅然決然拋棄了索米亞。在后來十幾年當歌手的日子里,巴音寶力格唱了無數遍的《剛嘎哈拉》。他開始慢慢理解索米亞和奶奶,再一次回到草原找索米亞時,如歌中唱的那樣,生活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奶奶過世,剛嘎哈拉死了,索米亞已經是五個孩子的母親。意識到真正失去了原來所擁有的一切,開始接納草原文化的巴音寶力格主動提出做索米亞第一個孩子的父親。這是巴音寶力格對自己身份的真正認可,他真正理解了草原文化的信仰,對過去生活的懷念。
巴音寶力格和索米亞的故事是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以巴音寶力格為代表的文化主張忠貞,以索米亞和奶奶為代表的文化主張生命。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注定了巴音寶力格和索米亞走不到一起。再回過頭聽影片開頭的旁白,感受到的則是面對感情滿滿的無奈與蒼涼。通過這種隱喻的手法,表現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作品的第二層美學意境——象外之象,也叫境中之意。
三、無形之象
《黑駿馬》上映于1995年,按每年僅看一遍計算,筆者看了不下20遍,每次看完都會對生命更敬畏一分。在這部影片中,筆者看到了蒙古族人民對自然生命的敬畏。這是一種傳承,就像旁白所說“這是一首歌,在蒙古草原上世世代代流傳的古歌。”顯然旁白中所說的古歌不是指傳唱的歌曲,古歌變成了草原文化。這種對自然的崇拜是由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
奶奶養活過很多生命,包括小馬駒、小羊羔、小牛犢,以及小巴音寶力格和索米亞。奶奶對生命總是一視同仁,找不到不珍惜的理由。當索米亞對巴音寶力格喊“如果你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送到我這里來,我幫你養大”時,索米亞已然變成了奶奶,她認為孩子是大自然的恩賜。奶奶所體現的博愛,是從她上輩人身上學到的,而這種博愛在索米亞身上得到了延續。
草原上世世代代流傳的古歌,由索米亞吟唱,也由巴音寶力格作為對索米亞的回應在傳唱,也被索米亞的丈夫巴拉倉詠誦。巴拉倉說:“當我看到索米亞一個女人帶著孩子艱難生活,我毅然決然帶她到了這里。”這何嘗不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一個男人看到一個女人的艱辛,留在她身邊,照顧她、呵護她,是草原文化的直接體現。
索米亞的私生女也輕輕哼唱這首古歌。琪琪格有4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姐姐的身份讓她擔起了照顧4個弟弟起居的責任,毫無怨言做著零零碎碎的工作。難道這不是對生命的敬畏嗎?她絲毫不敢懈怠,認認真真對待4個小生命。筆者覺得,琪琪格長大后也會像媽媽和曾奶奶一樣,收養很多小生命。
這是旁白營造出的第三層意境,已然使電影的主題升華到天地之間,宇宙之間。我們可以在第三層意境中看到草原文化的博愛和空靈,它已脫離第一層意境中所營造的藍天白云、綠油油的草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也跳出第二層意境中由文化差異帶來的男女主人公思想和命運的差異,它向世人含蓄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博愛精神。
蒙古族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一部分,具有獨特追求意境美的傳統。電影意境的營造,不僅豐富了中國電影的審美形態,也強化了電影藝術的本土特色。作為文藝工作者,必須以傳統美學為核心,帶著傳統美學的思維進行創作,在文藝作品中體現傳統美學。這樣,才能讓電影這個舶來品得以本土化,打造出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磊磊.中國電影審美價值標準終極命題的美學分析[J].百家藝術,2009(3).
[2]王迪,王志敏.中國電影與意境[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3]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