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祥軍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51-01
課后作業是為鞏固學習效果而安排的課外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鞏固新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是教師了解學情,調整教學教法的重要基礎,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環,因此不容忽視。
現我校高三生物作業的現狀:復習講義一本,每一個考點配一個練習,每一講配套一個課后練習和一個加練練習;各類試卷120套,周測、月考、模考大概30套試卷。全部作業折合成1小時完成的試卷,大概260套。平均每天1套試卷,完全讓學生置身于題海,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教師沒有合理的布置作業,僅是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二是學生僅在完成作業的量,而沒有做作業。筆者認為,要發揮作業的作用,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作業要有針對性
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要少而精,避免重復性。當前學生課業負擔普遍存在過重,而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題海”泛濫成災,作業數量多質量差,缺乏典型性。多數教師認為,只有讓學生多做作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成績,認為量變必定能導致質變,而忽略作業的針對性,和類型的篩選。如果教師不加篩選地、隨意地、盲目地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它會壓跨學生,使他們感到厭煩,并導致學生為按時完成作業而抄襲。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認真備課,且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根據考綱的要求,以及課堂講授的內容,篩選一些典型的、針對性強的題目,力爭做到質量高而精。特別對于鋪天蓋地的各類教輔資料、良莠不齊,且大同小異,在布置作業前,自己一定要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數,然后認真篩選,挑選出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題,力爭給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特別對于我們這樣一所普通中學,作業更應該簡單、精煉,而且有趣味性,不能以量多、量濫來訓練、壓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當然這樣做,必定會占用教師們更多的備課時間,如果能用我們教師一人的辛勞換取全班同學的輕松高效學習,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
二、作業要有層次性
指教師根據課程標準、考綱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差異的實際,設計不同層次、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作業。這里指的層次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作業要有難有易和分層布置作業。
三、作業要適量
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讓學生學習讀書,還是搶時間為自己本學科服務?如果老師布置作業不講究質量,不講究適量,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布置作業,甚至超量布置作業,直至學生無法完成作業只能應付。
四、作業一定要全批全閱
為了全面了解、掌握、調整教與學狀況。作業全批全改,可以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并根據反饋信息的科學分析,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如果布置作業又不全批全改,就不知道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掌握情況,就不知道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就降低了教與學的質量。
五、注重學生的糾錯
每次測驗或作業中,學生們總會有不少題目做錯。而在這些錯題的背后,往往隱藏了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漏洞。這些錯誤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讓這些錯誤在今后不會出現?凡是善于總結失敗教訓的人往往比別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機會,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因而,建立并整理錯題本不失為一劑良策。錯題本能起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指導學生學會歸納分析、梳理,抓住問題的關鍵,條理化、系統化地解決問題,并通過錯題集解決零散、疏漏等問題。錯題本上不一定只是“錯題”,它應該包括“錯題”、“容易出錯題”、“難點題”、“典型題”等,應該是對知識的梳理,是重點尤其是難點、考點的集合,是系統學習基礎上的重點解析,使得學習重點更突出、復習更具針對性、學習更有高效性。名校在教學過程中,都注重培養學生的糾錯意識和糾錯能力,我校教師在此教學工作上還有待進一步細化。
總之,課堂內外練習是鞏固新課的重要途徑,是教師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獲得反饋信息的橋梁。因此,要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就要在練習設計上下一番功夫。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很少有人根據課程標準,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精心設計練習題。各學科出現作業量過大、機械重復和難易度不適等問題,這樣做只會消磨掉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所以各學科對練習的命題和作業的批改是師生間十分重要的溝通和激勵的陣地。這就要求全體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對學生的作業要按三項管理的要求去做,即作業要精選、作業要先做、作業要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