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偉
【摘 要】視聽語言是一種集光、影、聲、色呈現相應視聽效果的藝術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視聽語言主要包含畫面以及聲音這兩大部分,在電視紀錄片中起到升華主題、烘托氣氛、渲染情緒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其產生的藝術效果,能夠使觀眾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帶來更多層次的藝術享受。本文試圖以電視紀錄片為研究對象,對其視聽語言展開研究分析,希望能借此促使視聽語言在電視紀錄片中獲得更好的應用。
【關鍵詞】視聽語言;電視紀錄片;藝術效果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07-01
一、視聽語言的真實性研究
紀實的獨特之處是在敘事的過程中保持內容層與表達層的一致,以保證再現事物的真實效果。而視聽語言的真實性,則成為了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效果得以實現的前提與基礎。視覺性語言的本性雖然是客觀紀錄,然而它無法隨意將影視虛構作品中的語言帶入自身體系。它需要時刻避免過多主觀性因素的存在,從而對紀實作品的外貌與本質產生干擾。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對于創作者而言,其主觀意識的確是想盡可能使現實再現,然而基于電視的基本拍攝手法,這又決定了在紀實過程中,創作者擁有了更多個性化選擇。不管是角度、構圖,還是景別、運動,每一次不同的選擇,事實上都是對現實世界進行了一次改變,再通過電視鏡頭的記錄,自然會發生改變,所以需要視聽語言來對這些改變進行修正,盡可能還原現實。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這部不是單純只講述美食的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從本身題材的特殊性延展出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觀賞效果,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傳統價值觀、中國的民族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等各種元素,都通過美食背后的故事淋漓盡致體現出來,這些都是借助視聽語言的真實性才得以實現的,使這部紀錄片的真實美得以呈現出更多重的境界。比如香格里拉的卓瑪母女在凌晨三時步行到3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采摘松茸,在松茸的制作過程中,從其切片到放入油鍋,這個場景從始至終均以特寫鏡頭呈現。美食的香氣逼人,烹任的技巧,都勾起人們對松茸的向往。極其簡單的食材,加上基本的烹飪,就能制作出上等的美味,采用微距拍攝,一氣呵成記錄,鏡頭中流露出的奧妙,任由觀眾思索。而在《時間的味道中》,“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它發源于小興安嶺,蜿蜒注入松花江。”雖然這段解說詞已經將整個情境描述得較為得體合適,但是為了進一步增強紀錄片的真實性,在此時影片又添加了一個空鏡頭,正是借助畫面與聲音的合一,從而將整個情境表現得更加栩栩如生。
二、視聽語言的直觀性研究
相較于單純的文字語言,電視紀錄片視聽語言的直觀性能夠帶來無法比擬的再現物質準確性,簡而言之就是在對紀實物體、事件等進行形狀和過程描述的準確性。其有著單純的畫面或者單純的文字語言無法比擬的表現條件。比如我們在對一個人的美貌進行稱贊時,不論用了多少華麗的詞語去形容,都沒有畫面加文字語言兩者結合在一起,給人們帶來的那種直觀感受。視聽語言的存在幫助了人們腦海中一些抽象概念實現了具象化。視聽語言所具有的直觀性特點還能夠帶來單純的文字語言所沒有的個性與性格的確定性,借助視聽語言對觀眾情緒進行渲染,就可以使電視紀錄片中這些物體或人物富有個性。
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在對南北兩地的主食進行介紹的時候,由于涉及許多常識問題需要向觀眾普及,整個解說詞節奏都較為緩慢,而且為了帶給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音響節奏有時變得較快,比如瓦罐的“咕嚕咕嚕”聲,通過這些物品所發出的聲音,以及所呈現的畫面,讓觀眾對南北兩地各種主食能夠迅速產生一種直觀印象。而在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時候,不僅通過人物的肢體語言、外貌等外在形象進行塑造,還通過對人物聲音的塑造,讓人們對人物形象產生非常直觀的印象。比如在介紹擅長做黃饃饃的黃國盛這一人物的時候,除了通過畫面顯示,還通過黃國盛用方言喊出來的高亢叫賣聲來達到“以聲奪人”的目的。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電視紀錄片中,視聽語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不可或缺的創作元素,理應被更加廣泛應用到電視紀錄片的構思及創作中。要想實現對視聽語言的更好運用,電視紀錄片創作者們需要對視聽語言產生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理解,這既是前提,同時也是基礎。
文章主要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僅僅從視聽語言的真實性、直觀性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盡管研究并不全面,但還是希望能借此給予相關人員一定的參考,同時對電視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柳峰.影像視聽語言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2]高凱珅.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中日版本的視聽語言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16.
[3]吳濤.生態紀錄片的視聽語言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