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熱播,引起了大眾廣泛討論,本文從媒介分析視角來探析該據對當代女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啟示,并對女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我的前半生》;女大學生;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7-0108-01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透過羅子君和唐晶兩個閨蜜的愛情、婚姻、家庭、職場等不同生活側面,深刻揭露了當代女性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遇到的困境和反思。
電視劇一開始,羅子君作為全職太太,形象詮釋了“老公負責賺錢養家,老婆負責貌美如花”;唐晶則是當代中國白領形象的典型代表,在職場努力拼殺。中國算是婦女解放運動取得明顯成效的國家,但也沒有給女性提供執守一端即可無憂的大環境。當代女大學生是新一批的知識分子,她們是將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她們的主體意識發展關系到自身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我的前半生》作為以女性為主體的電視劇,筆者對女主角的主體意識進行分析,希望帶給當代女大學生一些思考和啟示。
一、女性主體意識在劇中的體現
(一)羅子君式——從迷失自我到重塑自我。“女性主體意識是指女性作為主體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自覺意識。”現實生活中,羅子君式的女性不在少數,社會為女性定制了粉紅色的幻想,社會上流傳著“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孩子何必那么辛苦呢”等各種“他者”意識。迄今為止,中國仍是婦女解放程度最高、女性享有最多權利和自由的國度之一,但是中國女性的主體意識的發展還是受到了傳統思想的制約。最近一段時間,“剩女”“女博士”“女強人”等各種充滿歧視性的詞匯大肆傳播,女性被標簽化、物化的趨勢未見明顯改變。
(二)唐晶式——從追逐自我到審視自我。在劇中,唐晶是典型的現代職場女性的代表,理性、克制、距離感,是她帶給大家的印象,對于閨蜜羅子君卻是毫無保留,隨叫隨到,甚至沒有邊界。唐晶身上體現了后女性主義的特征,后女性主義關注差異,認同碎片化,質疑統一性,強調自我決定的權利,自我選擇的權利,對于怎樣生活,怎么樣選擇并沒有標準答案,就像結局那樣,她失去了賀涵,但是她仍堅持著自我的風度。唐晶身上有著深厚的女性自主意識的烙印,帶給她超越女性本身的“男性”潛意識,這或許是女性主義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副作用”,但是她身上體現的獨立、自主、職業、責任感都是值得廣大女性,尤其是女大學生學習的。
二、觀眾討論中女性主體意識的缺失
《我的前半生》這部劇獲得了廣大女性觀眾的熱烈討論,但是她們討論的話題充滿了“他者”視角,主要圍繞“怎樣的女人才能得到男人的愛”這個話題展開。我們的社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但討論的話題絲毫未變,哪怕是一些白領精英,思想深處還是被傳統思想所束縛,女性主體意識的養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男人擁有統治權,有部分原因是出自女人精神的軟弱和無知,波伏娃認為女人只有了解自身也存在的弱點,才能實現自身的解放。”
三、大眾傳播媒介中的男性主義價值觀
在經濟與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女性仍以“消費品”的形象出現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女性主體意識在大眾媒介傳播中甚少顯現。一種文化現象的生成并非“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其背后隱藏著對某種現實的問詢和某些深層次文化心理的暗合。在當代中國女性法定權利與現實性別意識不合拍的怪誕事實面前(戴錦華語),大眾傳播媒介顯示出了強大的話語壓力,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眾媒介為我們選擇的。有數據顯示,在現階段的中國,女性在大眾傳媒領域的管理與領導層人數遠低于男性,在各種媒介文本中,宣傳的都是以男性為主導的價值取向。
四、《我的前半生》對當代女大學生的啟示
(一)女性要有獨立意識,塑造獨立人格。羅子君的經歷充分說明,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交給另外一個人的時候,就是危險的開始,每一個人最值得依靠的就是自己。在女性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思想和聲音告訴她們,“一個女人這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個好老公”,但沒有人告訴她們,被自己的老公拋棄了該怎么辦,所以作為女大學生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要塑造自己獨立的人格,唯有這樣,才會形成令人尊重的內涵素養。
(二)女性要有性別意識,擺脫從眾心理。社會大眾為女性畫了一個“大餅”,作為女大學生,要認清這種話語背后的虛妄。這個世界不是由那些不切實際的童話構成,而是充滿各種現實與殘酷。在職場中,女性可能會面臨職業歧視、辦公室性騷擾等各種問題,女性要學會保護自己,樹立女性維權意識,為改善女性生活環境做努力。
(三)女性要有競爭意識,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理,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為女大學生,接受了良好的知識文化教育,具備了在社會上與男性平等競爭的條件,應該像唐晶一樣,用不卑不亢的姿態在職場拼殺。獨生子女一代的女大學生更應該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作為女性,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性別優勢,要學會發揮這些優勢,讓自己獲得更好成長,活得更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