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峰
【摘 要】舞蹈需要回歸自我,不管是舞蹈創作還是舞蹈表演,都需要真真切切的情感表達。林懷民先生所創作的《流浪者之歌》便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舞蹈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且真實。因為他用自己在遠足中的頓悟,融入舞蹈肢體,感動觀眾。發現流浪不是一味地尋找,而是為了回歸,也是為了回歸后的再一次遠足。
【關鍵詞】舞蹈;流浪;真實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13-01
舞蹈——從呼吸出發,是臺灣舞蹈家林懷民先生在《高出兩眼》此書中自始至終所體現的態度。淡淡地述說,讓我們回歸傾聽呼吸的安靜,回歸人生的不瀟不灑,回歸生命該有的清澈,與執著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在《流浪者之歌》之中感同身受,它是林懷民先生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你會為那一粒粒麥粒墜落的聲音而感動;為舞者樸實無華,簡單且充滿能量的肢體所感動;為流浪的自由而感動……林懷民曾經說過:“我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因為《流浪者之歌》無保留地呈現了林懷民先生自己飽經經歷而最終歸于平靜的一種態度。
在《高出亮眼》這本書中也提到關于《流浪者之歌》的編創源起。林懷民先生在印度的出游中了解到,在印度尼連禪河旁,出家的悉達多太子苦修六年,日進一麻一麥,終于形銷骨立,同時意識到熱烈渴求悟道的欲望正是他得道的最大障礙。但多年之后,悉達多太子被世人稱為佛陀。因為悉達多太子漸漸悟到:佛也是凡人,也有凡人的彷徨和掙扎。可是因為慈悲,才通過修為與苦思,為眾生指出救贖的道路,最后佛陀意識到自己也是凡人才能成功悟道。這些的頓悟讓林懷民先生感到溫暖,感到佛陀的可親可敬。《流浪者之歌》便是將“佛教色彩”和“原始宗教”相結合,體現了將神圣的佛與普通民眾生活相接的一種真實情感。這種不虛假真實的體會,成就了林懷民先生《流浪者之歌》中的安靜與淡然,真切與感動。
《流浪者之歌》說世上有很多的浪子。《圣經》里說浪子的故事以落魄的浪子回家,得到父親寬容的擁抱做結。紀德的《浪子回家》顛覆了《圣經》的道德教訓:回家的浪子,幫助弟弟離家出走。而在林懷民先生的作品中,無處不有他對家鄉臺灣的眷戀之情。他說他是一個“留戀原地”的舞蹈詩人,卻依然讓自己堅持不斷像流浪者一樣出走,孤獨背包,看山川、品文化。因為在遠足中,大自然也打開了通向故鄉的一道道門,一扇扇窗。這時的“故鄉”也許是林懷民先生自己心中那一份恬靜,尋找最真切的創作靈感,真實不聒噪。
出走,回家,卻還要再出走。時間也許會迷失掉最初的夢想,但長期的駐足卻會堅定曾經的向往。舞蹈需要從呼吸出發,從心出發,想好目的地,想好心最向往的地方,一切準備就緒后,便踏上路途,即使灰暗,也要出走遠方。人們常常認為流浪就是在熱烈的渴求中去尋找,但是看完《流浪者之歌》你會發現,人們往往忽略了“回歸式的出走”,人生的流浪不僅僅是探索式的出走,“回歸式的出走”也是流浪的一部分。《高出兩眼里》講到,佛陀日復一日在菩提樹下悟道,卻被自己的“欲望”所堵住。而后意識到,接受村女的供養,接受他人的體溫,佛陀重返生老病死的俗世,這樣渡了自己,去渡了眾生。在尋找中找到自己,回歸內心,把自己的心靈沉淀,平靜呼吸,深深感受時,也許流浪才有意義。舞蹈需要回歸自己,回歸到只有呼吸能帶動自己的肢體時,便才是純粹的真實。
舞蹈,肢體的交流。常認為“撒謊”一詞只是嘴巴的功能,漸漸知道只要當心浮躁時、虛假時、空虛時,你的聲音、你的眼神、你肢體都將會服從你,也許是聲音的顫抖、眼神的飄渺、肢體的無力,一切語言都將把你變成一個透明的人。所以每當一個人舞蹈時,請深呼吸,感受你此刻的脈搏、此刻的血液、此刻的心境。只有當人回歸到最本質的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時,舞蹈才是干凈的。舞蹈每當回歸到了自我,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環境。同樣,舞蹈創作是用肢體說出創作者的心聲。現如今太多的創作重于形式,疏于內容和情感。千篇一律的創作技術,缺乏創作的獨創性與深刻性,也就是“不走心”。《流浪者之歌》的創作來自林懷民先生親身的遠足,深刻的感悟。因此每一個動作、每一次調度都感覺充滿的能量,不斷擊打觀眾的內心。《流浪者之歌》的舞蹈是有生命的,真實的情感表達。創作,需要創作的技術,但是更需要來自創作者內心的真實世界。因此不管是舞蹈表演者還是舞蹈創作者,都離不開情感的真實,就像呼吸一樣,實實在在,一呼一吸。
從呼吸出發,品《流浪者之歌》安靜的芬芳。猛然發現舞蹈的美其實在于它的干凈、它的感動、它純粹的肢體、它真實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林懷民.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J].
[2]歐建平,林懷民.關于《流浪者之歌》——歐建平對話林懷民[J].藝術評論,5(201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