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媛媛
【摘 要】藝術作品的創作起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中國畫的藝術創作一定要以生活為原型,在生活中進行提煉,并且在連續的鏡頭里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題材,從而使藝術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中彰顯其個人特點以及藝術特色。創作者要以時代特點、現代意識為基礎進行創作,這是藝術創作者對一個時代的感悟,是藝術作品創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并且將這些情感通過畫者的筆墨反映在作品中,創作者的筆墨應該緊跟時代。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必然存在著完整的表現能力,突出個人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注重作品背后所傳達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生活;創作;個性特點;時代觀念;現代感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31-01
一、關于中國畫創作過程
(一)明確題材。藝術創作的基礎就是要確定題材,并且要對所表現的對象進行取舍,選取一個最典型的主題,并且融合創作者本身對創作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然后通過完整的表現能力進行創作。石濤先生曾說過“搜盡奇峰打草稿。”可以理解為藝術作品應該從生活中取材,多觀察,以生活為原型,才能提煉出精華,藝術價值才會更高,這也更好應對了“搜盡奇峰”。
(二)初稿與色稿。“打草稿”是藝術作品創作的關鍵步驟,定好題材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起稿,起小稿利用黑白灰關系分出畫面的主次,敲定最終稿。以小色稿來確定畫面最終所要呈現的效果,對最后的創作有充分把握,這樣才能在實施過程中不會亂了手腳。
二、畫面傳遞的本身效果
以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為例。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系列作品,不但強調了新時期改革的現代感,同時也具有時代性。對于處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藝術工作者們來說,李可染先生創造了緊跟時代步伐的作品,在時代的前提下,讓李可染先生更加關注創作者、作品以及觀眾之間的緊密聯系,并且很好地結合了毛主席的詩詞,以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為表現主題,創造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氣息和現代感的作品,由此打開了中國畫山水創作的新方向。
(一)題材表現。“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源于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長沙》。在當時的年代,極少有畫家勇于嘗試“萬山紅遍”這一題材,“萬山”意境的深遠,“紅遍”在當時傳統山水畫中如何體現,以及對顏色的使用也是一大難題。在兩大創作難題上,許多畫家望而止步,無從落筆。而然,在這種情況下,李可染先生迎難而上,大膽嘗試這一主題。《萬山紅遍》系列作品,見證了一代大師在傳統創作上的改革與創新。
(二)形象表現。李可染先生在創作《萬山紅遍》時,使用朱砂如同使用墨色,以紅色為畫面的主旋律,也沒有忽視墨色在畫面中的重要性,積墨加上積色,一層層積染,營造山之雄壯氣勢。以墨色來襯托背景和邊緣輪廓,墨與色的融合,恰如其分。最終使得整個畫面彰顯的色調,極其典雅、端莊,極具氣勢。李可染先生大面積使用紅色,在當時傳統中國繪畫中沒有先例,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弘揚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特點,符合當時的時代氛圍,具有典型意義。
三、作品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彰顯個性
《萬山紅遍》系列作品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大膽著色和密不透風的構圖,更加奠定了作品的不可替代性。不能否認,李可染先生是一個時代畫家。在多次實踐中,李可染先生發現了其他人沒有嘗試的新領域,開始嘗試著與前人不同的創作風格、手法,來彰顯自身個性特點,敢于打破傳統藝術中的條條框框,用獨特的表現力,在傳統時代的背景下,將藝術創作帶入一個新領域。
四、作品本身以及背后的意義
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系列作品的誕生,具有特殊的跨時代意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畫是封建文人畫,單一追求格調,擺弄花草,沒有人間煙火味。李可染先生不以為然,他認為,中國畫也可以表現當代社會現實,為此,他克服種種困難,不遠萬里寫生,潛心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他結合了西方文化,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傳統上加以創新理念,最終呈現了中國畫多元化的創新,也從此翻開了中國新山水畫改革的新篇章。
五、結語
許多畫家一直在延續傳統中國繪畫的筆墨程式,這是屬于我們的特有的個性和經驗,然而,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我們需要創新意識,開辟新藝術風格,在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傳統再談發展,要深入觀察世界,體驗生活。
生活是優秀藝術作品的源泉,取生活之精華,提煉出最具特色的主題。優秀的藝術創作者敢于去突破,去改革,但不會使作品失去本身的意義。藝術創新不易,創作者不僅要走在他人前面,也要時刻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特點,用獨創性的手法來表現。
世間萬物的發展永無止境,藝術創作也是如此,需要勤于思考,深入實踐。無論是學畫、研究還是創作,脫離了傳統和生活,則談不上創新,藝術的創新需要我們一直研究、學習下去。
參考文獻:
[1]韋莉.淺議李可染山水畫的藝術表現特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6(4).
[2]張映輝.繪畫境界的生成屬性和當代價值[C].會議年度,200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