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蕾
【摘 要】演員的創作,實際上就是以劇本中的文字形象為起點,以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角色為歸宿。表演專業的教學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全面、深入地分析劇本、理解角色,并且利用各種訓練全面激發學生。使學生在劇本中提供的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的制約下能夠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具備鮮活、生動、敏感、多變的創造意識,在符合劇本主旨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到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手段,創造出鮮活且具有個性的角色。
【關鍵詞】人物情感;人物性格;創造意識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44-02
表演專業教學一般由低年級的解放天性、基礎元素訓練、觀察生活與觀察人物階段逐漸過渡到高年級的文學作品改編、片段教學、獨幕劇及大戲階段。在低年級階段,一般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素材創作作品,學生的創作思維相對比較開闊;當步入到高年級時,面對成熟的劇本片段,學生缺乏對劇本素材的全面認知與理解,不能盡快地尋找到正確的創作思路,很難準確地再加工,影響人物形象的創作。如何使學生在劇本中提供的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的制約下能夠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培養學生鮮活、生動、敏感、多變的創造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符合劇本主旨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到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手段,創造出鮮活且具有個性的角色,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深入挖掘并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
(一)演員塑造人物形象所應達到的藝術境界,即體現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獨具的個性色彩。性格是人的較穩定的精神氣質和心理特征的總和,是在一個人的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1]而情感,是生活現象與人心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感受,是人對現實的一種比較固定的態度,它表現為人的個性、道德經驗等有關的各種體驗之中。在戲劇藝術中,演員是藝術形象的創造者,是將劇本中的文字形象樹立為舞臺人物形象的扮演者,是藝術形象的直接呈現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整個過程中,既不能脫離劇本的規定情境,亦不能拋開人物的性格、性情及情感。
(二)把握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要從劇本出發,對劇本中的生活背景、時代背景、國際國內形勢、經濟文化、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習俗習慣、精神面貌等等進行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與認知;對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生活習性、情緒情感、氣質談吐、語氣語調、梳妝打扮等等進行分析與理解。我給2014級表演專業的同學排演的畢業匯報是北京人藝的經典劇目《小井胡同》,這是李龍云先生在1981年創作的五幕話劇。劇中描寫的是北京城南一條叫“小井”的胡同從1949年至1980年的歷史變遷和居民的命運,對政治動亂的種種荒誕現象進行的批判和嘲諷,對受命運撥弄的普通百姓寄予真摯的同情與愛。由于此劇橫跨了30年的歷史,時代背景極致,人物眾多且命運多舛,對于90后的學生而言,難度不小。比如劇中第一幕發生在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夜,有那么幾句話:
水三:師娘,您這么滿世界地給人家當老媽子,多業障!我起小就沒娘,師父救過我的命,我養著您……
(劉家祥從院內出)
劉家祥:誰?師娘!您打門口過怎么不進門呢?
滕奶奶:你拉家帶口的,也不夠嚼谷……
劉家祥:師父是為大伙把命搭上的,我再不夠嚼谷,也不能短了您的嘴……
滕奶奶:甭逞能!你歇班倆月了,弄著一群孩子。水三,我跟著你……
水三:嗯!
劉家祥:三哥,那師娘可就交給您了!等緩過這陣,我讓孩子去接您……
這一小段戲之前的情節是,滕奶奶被一個叫“畢五”的惡霸欺負了,她的徒弟水三趕走了畢五,滕奶奶心情極其的低落,水三正在勸滕奶奶。此時,劉家祥剛好從小院出來,看到了師兄水三和師娘滕奶奶,三人之間產生了交流。學生在排演這一段落時,覺得這段戲僅是在體現水三、滕奶奶和劉家祥三個人的人物關系,并未注意如何體現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所以戲演得很“平”。首先要弄清的是滕奶奶的情緒狀態,她剛剛被“畢五”欺負,又從畢五的嘴里得知,自己的丈夫就是被畢五害死的,所以滕奶奶此時異常的難過和憤恨;水三教訓完畢五之后,發現滕奶奶在偷偷地抹眼淚,他心疼師娘,而且下定決心要贍養師娘;而劉家祥剛從小院里出來,他并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一如既往地笑臉相迎,并誠摯地邀請滕奶奶到自己家里來,滕奶奶迅速收拾情緒,一口回絕了劉家祥的好意。如此看來,這段戲既要表現出滕奶奶與徒弟們的感情篤深,另一方面也要表現出劉家祥愛熱鬧、熱心腸的人物性格。
二、通過各種手段培養演員的創造意識
(一)全面、深入地分析劇本,理解角色
關于劇本分析方面:①時代背景。②規定情境。③中心事件。④矛盾沖突。⑤主題思想。⑥貫穿行動與最高任務。⑦風格體裁。
關于角色分析方面:①角色行動發展的線索。②角色的貫穿行動與最高任務。③角色的內外部特征。④角色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⑤角色在全劇中的地位與作用。[2]劇本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是演員進行創作的依據,劇本,便是創造的開始。演員只有認真地對劇本與角色進行分析,才有可能獲得正確的認知與理解,才有可能在日后準確地展現人物。在排演《小井胡同》的第三幕戲時,有這樣一段戲:
小媳婦:大伙都看見了,咱們這個院,斗爭多復雜!明的、暗的、里邊的、外邊的……
劉家祥:(手里拿著大紙條子從屋內走出)他大侄媳婦,您給我聽聽!(念條)“劉家祥,男,52歲。平時好打哈哈,解放前差點入了一貫道”,這兒一括弧,“聽說道徒得吃素,一年見不了四兩肉,吃素,我沒干,走半道又回來了”……
(小媳婦甩手走出院門)
劉家祥:哎,我還沒念完呢!
這段戲此時正值1966年9月初,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小媳婦作為革委會主任,得知劉家祥說過文化大革命是“窩里斗”的言論,正準備拿劉家祥是問,劉家祥自己主動負荊請罪,寫大字報批評自己,誰知寫的驢唇不對馬嘴,小媳婦聽后氣急敗壞地下場了!劉家祥所說的“一貫道”指的是盛行于1940年前后的一個邪教組織,一度甚至發展到與國、共兩黨分庭抗禮的程度,1950年被徹底取締。劉家祥是工人階級,根正苗紅,不屬于被批斗對象,他早就看不慣小媳婦對老街坊們的所作所為,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委曲求全,而是以插科打諢的方式寫大字報,迂回輾轉地與小媳婦進行抗爭。飾演劉家祥的同學在排演時,將“聽說道徒得吃素,一年見不了四兩肉,吃素,我沒干,走半道又回來了”用說快板的方式講了出來,腳上還打著節拍,充分體現了劉家祥風趣幽默、不怕事、賊大膽的性格,更加生動形象地解釋了角色。
(二)利用各種訓練全面激發演員
表演專業一直以各種元素的訓練、觀察人物及觀察生活等訓練展開教學。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鍛煉學生更加專注、投入。在進行角色創作時,同樣可以使用訓練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劇本與角色,調動學生的創作熱情,使學生不拘泥于劇本本身,在劇本的框架下,對人物展開發散式的、合情合理的想象,逐漸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這些訓練如:戲前戲訓練、戲外戲訓練、遠景近景訓練、規定情境訓練、人物造型訓練、人物關系訓練、人物命運訓練、人物性格訓練、組織生活訓練、音樂音效訓練、內外部行動訓練等等。
在話劇《小井胡同》中,有一個角色叫“陳九齡”,外號“小九”。他傻頭傻腦,不諳世事,倔強莽撞,老街坊們經常用“二百五”、“半彪子”來形容他。1958年大躍進時期,他在公司里的“交心會”上——為了表現自己——子虛烏有地承認解放前曾向國名黨告過密,而被公安局抓走,后被遣送新疆進行勞改。直到1980年,才被徹底平反,返回家中。學生剛開始在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注重去表現“小九”傻頭傻腦的性格,卻忽視了“小九”的內在感受。比如在第三幕時,勞改農場亂作一團,造反派陰差陽錯地將他遣返回京,當他的妻子——九嫂子哭著問他:你怎么回來了?小九說:傻娘們,哭什么?學生在演這段戲時,看到飾演九嫂子的同學哭著問自己時,依然笑呵呵地回答,這其實是不符合生活規律的——不能因為“小九”是一個“二百五”,就丟掉了作為普通人正常的情感情緒。我告訴飾演“小九”的同學,此時看到妻子也是淚流滿面。學生嘗試了幾次,很難迅速把握住情感,于是我讓學生在課后準備“小九”的戲前戲練習,即小九在新疆勞改農場的生活練習。第二天,學生回了作業,他設想“小九”在農場里刨了一天的地,累得氣喘吁吁,新疆晝夜溫差大,晚上回到營房凍得瑟瑟發抖,桌上放著剛從食堂里打回來的一碗糙米粥,他小心翼翼地吸溜著,喝完粥還仔細地把碗舔干凈,當他放下碗時,已經淚流滿面。當他回完作業時,同學們都報以掌聲。我問他為什么最后哭了,他說“小九”以前在家里全靠著“九嫂子”悉心照顧,飯菜是她做,衣服是她洗,自己在家跟大爺似的,來到農場以后,每天干活艱辛不說,天氣極其寒冷,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囚犯的糧食供給非常少,喝著這碗稀粥,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自覺的就哭了。通過這個戲前戲練習,學生已經準確地把握了角色的人物情感,所以當他再次排演第三幕的那段戲時,情感就非常充沛了。
演員的創作,實際上就是以劇本中的文字形象為起點,以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角色為歸宿。演員不斷深入挖掘才能準確理解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堅持長期不間斷的內部與外部的訓練,堅持培養鮮活、生動、敏感、多變的創造意識,才有可能不斷向角色靠攏,準確地表達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
參考文獻:
[1]電影藝術辭典[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218.
[2]梁伯龍,李月主編.戲劇表演基礎[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