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誼
我國的戲曲種類繁多,有三百多種地方劇種。均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來展示劇情,其中唱占主要地位,與其他的表演手段相互交融輝映。唱腔連綴著板式變化和聲腔體系。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認為戲曲是一種虛擬藝術,人聲的發音比樂器伴奏更為親切動人,更容易喚起觀眾的理解與共鳴。樂器演奏的音樂雖能傳情,但不能盡情地表意,而刻畫人物形象,展示劇情內容,還須優美的唱腔與動人的演唱相結合。
作為甘肅特色的地方劇種隴劇,其發展歷程,走過了漫長而坎坷的道路,經過數百年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延續至今,表現出了頑強而又旺盛的生命力。古今劇目甚多,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里,占有一定的地位。隴劇擁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不是某個天才藝術家一時一地的發明,而是通過勤勞智慧的隴東人長期的堅守和創造,是數百年來諸多藝術家一點一滴從日常生活中創造提煉出的藝術精品,積淀了濃郁的隴東文化。
戲曲中的唱腔按照形式來分,一般分為敘事唱腔、抒情唱腔和戲劇唱腔。所謂敘述唱腔,主要是表達劇情,字多聲少,適用于敘述的場合,抒情唱腔的旋律性極強,主要抒發劇中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以引起觀眾的共鳴。隴劇唱腔一般分為傷音和花音兩大類,主要表現激昂和哀怨情感,是為了讓把隴劇的主題推向高潮。正是這兩類唱腔的交集運用,才構成了隴劇音樂變化多端的戲路性。演唱的目的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劇情,這就要求演員在演唱的時候要特別注重“隴劇韻味”。因為“隴劇韻味”能加深唱腔的情感、能深化人物形象、能縮短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一個優秀的隴劇演員的演唱,不但要在演唱中能做到“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簫然六月寒”,而且在唱完之后還能使觀眾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
同樣一段唱腔,唱得悅耳、感人、動情,和唱得平淡無味、腔不驚人,實際上就是唱腔的“韻味”差異和區分。沒有了“韻味”,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觀眾。一名優秀的隴劇演員能將唱段處理得“細膩委婉,剛柔相濟”,其重要因素是他們在聲腔“韻味”上的處理不同凡響,有驚人獨到之處,比如《滑油山》中我演唱昏暗暗,霧沉沉,黃泉路上,我好悲傷。又比如《深宮怨》中急匆匆逃出皇宮內院,迎風雨,闖黑夜,路泥濘等唱段時,一定要掌握好每一個字的抑揚頓錯、發音、拖腔,用真摯的情感賦予它文字的音樂性,使觀眾聽起來感覺韻味十足。可見,聲腔中的“韻味”色彩,是隴劇風格的一個重要特點。
隴劇演唱特別重視吐字,要清晰、準確地表達唱詞字音,要求演員在演唱中做到“聲波不亂、字字清晰、依字行腔、字正腔圓”。要準確無誤地將唱詞傳遞到觀眾的耳朵里,這是對戲曲演員唱功的第一要求。戲曲聲腔的韻味的形成,與歷史文化傳統,與各種文化要素密切相關,導致戲曲聲腔在語言、韻律、板式、審美心里方面,既與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又各具特點。隴劇是甘肅獨有的地方戲,屬于隴東道情,起源于漢代的道情說唱,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命名為隴劇。所以隴劇的聲腔風格不同于其他劇種,自然有著一種獨特的聲腔韻味。它的聲腔旋律比較特殊,自由流暢,節奏明快,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隴劇獨特的音樂重要成分。講究以字領腔,是根據字音的平仄調值來行腔運調。完全像詩歌的抑揚頓挫一樣跳躍起伏,而且字要清,音純,腔圓,板正。因此,隴劇演員的發聲部位比一般聲樂歌唱家的發音部位總要靠前一些。不像歌唱家那樣從喉部的后部發音,自然是五音不準,唱的隴劇也變成了別的劇種味道了。所以在琢磨隴劇聲韻的發展中既要遵循傳統規律,又要遵循科學發聲的原則,使隴劇獨特、優美、的聲腔韻味更加耐人尋味,膾炙人口,且久唱不衰。同樣,隴劇的念白,也有著其獨特的韻味風格。字音要規律、咬字要歸韻、噴口、潤腔等等技巧。這些技巧也是我十多年來經過藝術提煉、具有符合人物情感和劇情變化而帶有節奏感的音樂性語言。臺詞的升墜抑揚與聲腔樂曲、人物個性和情感密切相關,對審美用字十分考究,力求完美。
記得我在上戲校時,老師講過隴劇的吐字語音基本上是以慶陽、環縣等隴東地區的發音為基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審美變化,也吸收了許多普通話的發音。而現在許多演員由于地域方言及吐字不太講究,往往不太重視字讀的準不準確。不但會是觀眾看不懂劇情,更聽不懂隴劇獨特的語言魅力。隴劇要遵循隴東人的語言特點,更通過多年來隴劇藝術家的長期舞臺實踐,經過無數前輩藝人積累和研究,逐漸形成的一套有豐富藝術效果的隴劇聲韻系統。這套比較完備的隴劇聲韻系統,豐富了隴劇聲腔藝術語言的規律性。隴劇藝術家們將其奉為圭臬,隴劇的韻味就是這一套語音系統的充分展現。
由于本人閱歷尚淺,對隴劇了解也就是十幾年來的實踐見解,也是邊工作邊摸索、邊研究的一些皮毛而已,難免存在謬誤不足之處,誠盼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