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摘 要】群眾文化工作在整體文化工作的布局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弘揚社會正能量、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為提升公民綜合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很多大工作中看不到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影子,但是很多細小的工作中處處都離不開群眾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在文化精準文化扶貧工作中,群眾文化工作更是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群眾文化;精準扶貧;文化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244-01
一、文化扶貧中的遇到的問題和難點
(一)地理位置偏遠,培訓場地有限,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大多貧困地區屬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形勢,那里沒有道路,下雨就有泥石流,這樣的自然村屯都在半山腰,交通十分不便,且場地小、不規整,都是室外小廣場,培訓天晴就曬著,天陰就頂著風,冬天踩著雪,夏天躲著雨。培訓人員每次去當天都回不來,吃住在農民家中。
(二)受教育程度低,對文化藝術缺少認識,沒有文藝特長。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初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觀念陳舊,還有很多傳統思想存在,認為文藝不當吃不當穿,干了一天的活,還不如喝點小酒解乏。有的人家媳婦愛好文藝,對文藝方面還有些特長,但丈夫不讓參加活動,許多農民心里封建意想小農意識很重,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非常落后。
(三)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多數偏遠村屯的農民都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還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文藝活動又要投入一定的財力和人力,一些青壯勞力大多都以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參加文藝活動也都 “有心無力”。
(四)群眾文化在文化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全面理順民族文化扶貧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積極培訓農村文藝能人、文化管理員為主體,先建立一支有組織有能力的文藝隊伍,讓農民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角,堅持民辦、民營、民享,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喚醒農民的參與熱情,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力。
積極快速著力打造一支民間文化品牌。根據每個鄉鎮的特點和優勢帥先帶出一支文化隊伍,尊重各民族的表達習慣,積極挖掘整理民族優秀文化元素,提煉實踐中形成的當代優秀文化元素,加大對農村文藝作品創作人員的培訓的投資力度,實行“農閑時你找我,農忙時我找你”的輔導制度,鼓勵群文工作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形成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采取社會聯辦、群眾自辦等方式,每年一次的農民文藝匯演為手段,以節日活動為依托,精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大力開展“一鎮(鄉)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創建活動,形成一批“特色文化鄉鎮”“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傳統文化品牌。
深入實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為民族群眾文藝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有一支朝鮮族老年舞蹈隊,隊長是近80歲的老人,這支舞蹈隊成立二十余年,開始的時候只能參加一些市里組織的小型演出,人員也只有四人,在文化館輔導老師不間斷的輔導和培訓下,1995年這支隊伍的人員增加到12人,已經可以參加群眾性業余比賽了。在2000年的時候這支隊伍接到了北京一個導演的電話,約在春節的時候到北京參加廟會演出。當時的領隊以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在舞臺上依然是神采奕奕。在當年的北京廟會上領隊的老人還接受了來自美國一個報社記者的采訪。這件事觸動了當時一些愛好舞蹈的中老年婦女,打消了一些文藝愛好者的顧慮。而且在她們的帶領下,出現了很多舞蹈隊。
(五)如何發揮群文優勢。群眾文化工作在整體文化工作的布局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弘揚社會正能量、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很多大工作中看不到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影子,但是很多細小的工作中處處都離不開群眾文化的影子,尤其是在文化精準文化扶貧工作中,群眾文化工作更是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很多地區的自然村屯,都是青壯年出去打工,在村里剩下的多是婦女和兒童,為了能讓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回到本村,也讓在家的婦女、兒童生活更豐富多彩,村里經常舉行很多文藝活動。有這樣一個村,五個年青人他們組織了一支說唱隊伍。他們自編了很多接地氣的節目。但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表演,不知道什么是偏臺,什么是閃神。在排練中給他們講著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慢慢的他們懂了一臺晚會形成要有燈光、音響等很多部門的配合。通過培訓,現在很多村、屯自己也能搞一臺很不錯的晚會。
二、結語
群眾文化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屯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大力扶持民間職業文藝團隊和農村業余文藝團體的發展。在鼓勵農民自辦文化的同時,動員散落于民間的文藝人才和文藝愛好者使民間文藝保留本地民間文化傳統、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培養農村文藝人才方面發揮作用;大力培養農村專業文化人才,加大對農村業余骨干的培養力度,使其能用上、能提高、能留住。開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文明村社創建活動,培育積極健康向上農村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