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香萍 李鵬 黃艷永
【摘 要】我國教育部就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出了一系列通知,推出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這樣一來,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目前很多高校都缺少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活動,建立合適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是一個很好解決該現象方法。
【關鍵詞】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241-01
通過大學生實習發現,隨著經濟和社會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競爭使得現在企業面臨復雜外部環境,從事工作畢業生必須具備適應大環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而創新源泉來自于創新創業人才。這更加驗證了高職院校中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必要性。激勵機制是指通過系統化規章制度,調動被激勵者積極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高職院校制度改革深化,越來越需要高職院校采取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對于培養新時代創新創業型人才和社會國家平穩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
一、微觀激勵和宏觀激勵相互結合的機制
高職院校在實施政策措施過程中,為激勵創新創業提供相應資源,為學生從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給予大力支持。為日后從事創業學生們找出自信,通過逐漸成熟機制激勵學生,配合職業院校創業人才培養,形成一個良性體系。只有把微觀激勵和宏觀激相互結合,才能夠更好挖掘學生創新創業潛力。
(一)對優異創新創業研究成果大學生設立創業學分
在微觀激勵方面,在創新創業課程中積極表現、有創新想法和表現積極學生增加學分。在課程教學方面也可以進行一些改革,把具有教育背景的企業家們對創業教師培訓,對教師隊伍實踐經驗是一種補充。高職院校可以邀請成功創業者到校定期講課,也為老師們提供進企業交流機會,教師隊伍有實踐經驗后,對創新創業學術理論研究具有促進作用,可以啟發更多職業學校學生開放創業思維和拓展視野。在澳大利亞,進行創新創業培訓就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業家們,為學生傳授第一手創業資訊。
(二)創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濃厚氛圍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影響著全國的創業氛圍,在創新創業洪流中,具有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在校學生,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創造能力推進器。在校創業文化中需要把機會平等的思想和學生創業者緊密聯系到一起,促成激勵創業機制。在校大學生成功的創客數不勝數,大學時代的比爾蓋茨、戴爾、喬布斯等都是大學時代創業,現在已是創業者的模范人物和崇拜的企業家。我國高職院校應當努力營造出這樣創業氛圍,樹立一個創新創業價值觀念。
(三)建立創新創業的專項經費和貸款
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充足資金保障是創業基本條件,不論是創業初期還是企業成長任何一個階段,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藍皮書調查報告中,有接近四成大學生因為缺少創業啟動資金而放棄了創業夢想。在國外創新創業教育資金來源分為以下幾種:一、學校創新創業基金,學校重視學生創業項目孵化全過程。二、創業貸款,美國創業貸款分為直接貸款、擔保貸款和協調貸款,多樣開放貸款形式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利的金融市場平臺。三、市場主導資金投入,學校得到企業資金支持,由私人企業出資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企業成立創業基金會,通過創意比賽、商業計劃書比賽等形式資助學校學生完成創業項目。
(四)建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實踐激勵機制
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相對薄弱,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是促進激勵機制完善重點,丹麥每一個學院建立有模擬公司,日本在孩童階段就重視培養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創業意識,美國學校重視學生創業經歷并資助其完成創業項目,這都是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在美國巴布森學院的大學生創業實踐課程,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從創業團隊組建,以團隊形式貸款作為啟動資金,在學期內通過創業項目進行還款,所賺取錢投入到創業基金會或慈善事業。高職院校應當在引導學生創新創業學習同時,不斷完善學生模擬實訓基地和一系列創業教學體系。
二、獎勵和懲罰相互結合激勵的機制
高職院校學生創業熱情不高,不是因為學生懶惰,而是缺少激勵措施,讓學生主動去創業。在麥格雷戈理論中,人并非天生懶惰,在特定情況下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自身創造性和潛力,需要采取激勵的措施。激勵學生創業興趣,讓學生在精神上、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增加耐挫力,不斷得到周圍人肯定,不斷實現自我價值。對不遠發揮自身創業能力的學生,對其相應的懲罰措施。借助獎勵和懲罰相互結合激勵的機制,不斷激發高職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參考文獻:
[1]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創新、創業與企業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
[2]杜永紅、梁林蒙、楊彩霞、王君、邊偉、羅正榮.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于互聯網+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