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國
【摘 要】貝多芬在其32首鋼琴奏鳴曲中大量運用并充分發揮重屬和弦的特點,其結構樣式、織體形態、力度速度運用兼具新穎獨到之處,更具有大膽的開拓、創新精神。從重屬和弦在其鋼琴奏鳴曲的運用中,我們亦可窺見,貝多芬不失為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的繼承者和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
【關鍵詞】重屬和弦;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047-02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無論在鋼琴演奏領域,還是在作曲實踐領域,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暫拋演奏技法層面而言,作品中傳統、創新和聲手法的綜合運用,在作品曲式結構、調性意義、內涵表達等方面都體現了貝多芬銳意進取、勇于改革的創新思維。而重屬和弦的運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作曲家的如上創新思維,為其鋼琴奏鳴曲帶來不一樣的色彩和韻味。
一、何為重屬和弦
重屬和弦是調式五級的副屬和弦,即屬和弦的屬和弦。此時的調式屬和弦具有了臨時主和弦作用,而重屬和弦則有了屬和弦作用,這樣,就出現了離調進行,其對于主調的不穩定性反向襯托出主調的穩定性。其帶來的和聲上的新穎色彩及其強烈的解決傾向動力,豐富了音樂作品的表現力,成為音樂創作的重要手法。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重屬和弦的結構樣式
(一)三和弦結構。傳統三和弦分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減三和弦,由兩個三度音程構建而成。依據根、三、五音位置的不同,其又分為三種結構形式即三和弦、六和弦、四六和弦。重屬和弦只用大三和弦、減三和弦及其轉位形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重屬和弦多用協和性質的大三和弦,體現出其早期創作的審慎和對德奧古典傳統的繼承。
(二)七和弦結構。傳統的七和弦主要有以下幾種,即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減減七和弦、減小七和弦以及大大七和弦等。而由于根、三、五、七位置的不同,七和弦又分為四種結構形式即七和弦、五六和弦、三四和弦、二和弦。重屬和弦的七和弦結構樣式分為重屬大小七和弦、重屬導七減小七和弦、重屬導七減七和弦三類。
(三)九和弦結構。在七和弦的基礎上,再疊置一個三度音,即九音,則構成九和弦。依據根音與九音的音程性質不同,分為大九和弦與小九和弦兩類。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以九和弦結構出現的重屬和弦不在少數。
上述三種重屬和弦結構樣式,以三度音程關系為基礎,不斷擴展、轉位,甚而簡化,貫穿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的早、中、晚期,并共同構建豐富多彩的形態、邏輯嚴謹的結構以及作曲家內在理性和外在感性的精神世界和藝術品質。
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重屬和弦的織體形態
(一)柱式和弦織體。柱式和弦織體因其樂音同時發聲,故而多用于表達寬廣、深厚或沉悶、悲傷的情緒。在第七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7小節中,在漸強、突強力度的作用下,左右手同時彈奏相隔一個八度的重屬和弦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是非常符合這一廣板樂章性格的。
(二)分解和弦織體。在第一首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第24、25小節處,C小調的重屬導七減七和弦結構輔以類似于三連音作用的分解和弦同時在左手、右手快速流動,體現出該急板樂章的英雄主義風格和作曲家如火般的激情。
(三)綜合型織體。在第3首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的第13小節處,重屬和弦的音型節奏通過四次不完全模進解決到調式屬和弦。而C大調的連接部旋律通過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動以及左手柱式和弦的支撐,顯得從容不迫,張弛有度,自然過渡到副部主題上。
除上述幾種常見織體外,重屬和弦還常常以省略樂音的方式出現,但其豐富調式色彩的功能意義并未改變。如第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第271小節處,C小調旋律只出現了重屬和弦的特征音#F,但隨后以經過音形式解決到調式屬和弦。
綜合分析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可見,柱式和弦織體的重屬和弦出現的幾率最大、最為常見,分解和弦織體較為多見,綜合性織體使用幾率較為一般。聯想到貝多芬音樂的力度、強度要求,柱式和弦織體的音響效果是最為貼切和相符的。
四、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重屬和弦的意義
重屬和弦作為調式非基本音級和弦,在豐富作品旋律色彩、表達特定音樂內涵、調性轉換、加強終止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豐富作品旋律色彩。調式七個基本音級上構建的和弦在旋律色彩的體現作用上有所局限,故而作為非基本音級的重屬和弦在豐富作品旋律色彩,提高音樂表現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第8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1、3小節處的重屬和弦為減減導七和弦結構,和弦本身所具有的張力和緊張感,配以柱式和弦的力量感以及長短節奏型的貫穿,使音樂彌漫著深深地悲痛和沉悶之感,讓人難以自拔。
(二)表達特定音樂內涵。節奏、節拍、力度、速度、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音樂要素都擔負著一個共同功能,即塑造音樂形象,表達音樂內涵。具有雙重屬和弦性質的重屬和弦,在表達特定音樂內涵方面必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四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第3、4小節處的重屬三和弦。此樂章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在主題樂段中,運用協和的重屬大三和弦來象征哲理思考,且貝多芬將此重屬和弦進行跨小節延緩解決,以達到塑造層層推進、邏輯推理的思考者形象。
(三)自由轉換調性。重屬和弦屬于離調和弦的一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利用重屬和弦的這一特性在作品中進行調性轉換,就顯得特別自然、流暢。如第二首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其呈示部主部主題由兩部分構成,即八度斷奏帶來的剛毅性質的第一主題和三個聲部分解和弦帶來的如歌性質的第二主題。第16、17小節處的重屬大小七和弦將A大調的第一主題轉到了屬方向E大調的第二主題上。
五、結語
對于七個具有守調性質的基本和弦而言,其色彩主要依賴于調式調性。相對而言,具有離調性質的重屬和弦則更多的擔負起旋律色彩的“調色板”作用。在鋼琴奏鳴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大板塊以及主題結構上,貝多芬都大量運用重屬和弦,且其織體形態、組織手法、力度速度運用兼具新穎獨到之處,更具有大膽的開拓、創新精神。貝多芬的這種豐富和擴大主題和聲語匯的創作方法,對以后浪漫派作曲家的創作有很大影響。這一方法,使主題和聲的發展有了無限的可能。和聲不再是作為旋律的陪襯物,而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
因而,從重屬和弦在其鋼琴奏鳴曲的運用中,我們亦可窺見,貝多芬不失為西方古典主義音樂的繼承者和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其在鋼琴奏鳴曲的作品結構、織體形態、音樂色彩等方面體現出來的高度嚴謹的創作思維和敏銳的創新精神,實為后人音樂創作的無限寶藏和準繩。
參考文獻:
[1]何平.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和聲特色[J],樂府新聲,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