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珺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與環境保護互相作用,關系甚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必須得到加強,本文指出了生態保護的現狀,分析了生態文明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建議,穩步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最終走向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發展模式。
【關鍵詞】保護;生態環境;鄉村振興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由于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農業環境的污染日益加重,或許我們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生態系統具有有限的調控力,當污染超過這個限度,再想回頭治理會變得難上加難。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用建設綠色生態文明的理念去實踐。
一、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小時候挺身游過的河,現在已經不敢涉足;小時候捧起喝的水,如今也不敢入口。不得不承認,農業污染同樣具有很強的破壞性。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資源。可能在很多時候,人們在向白然索取著并不應得的東西,透支著自然的生命力。
也許靠著化肥、農藥等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經濟能夠取得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經濟不僅大量消耗了資源,更是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由于資源承載力的限制,這種模式也很難繼續大量復制和施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比如我們所植下的樹,在生態意義上的價值以遠遠超過其本身的價值。
而今,由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失衡,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愈發嚴重。正因如此,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等每每侵襲著人類。空氣、河水、農田的污染屢見不鮮。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人們能夠及時彌補過錯,加以治理,則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也許傳統的農業存在很多問題,那么不妨加以改進,以一種較新的方式,建設綠色生態文明,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二、保護生態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
實現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是大勢所趨,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和諧發展的階段,人們也向往著這種生活,其要求人們尊重和愛護H然,將自己的生活建設的更加美好。不同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對的擁有獨立性,它的內容不能包涵物質和精神文明,要求人們白發建立生態觀念,盡可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現代化農業就是這種新的方式,把農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相結合,保留傳統農業中的精耕細作,坦然面對現在已經存在的資源約束趨緊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給后人留下的不是遺憾,而是無形的財產。生態文明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和諧發展的階段,是以自然規律為原則、以環境的承載力為底線的文明形態。追求在更高層次上完成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的調和。
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要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宣傳維護環境和合理應用資源的根本國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觀念。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是健康的顏色,是和諧的顏色,如果夢想有顏色,那么一定是綠色。
三、保護生態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幾點建議
一要重視相關的基礎教育,從源頭上應對問題。鄰國日本對于垃圾的處理十分嚴格,分類井然有序,這些良好的意識、思維形態,是從小開始著力培養的。當從小開始接受這些思想,在大環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他們心中有了這么一根弦,所形成的這種觀念深入人心:環境是自己的,今天的所作所為,明天將會由自己來承受。
二要提倡可持續發展,重復利用資源。對垃圾進行分類是表面的,為什么要進行這個操作,費時費力,究其源頭,是為增加資源的利用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原有的無用資源也因此變得不再無用,我們能夠從其中得到可以利用的部分,不能局限于落后的生產技術中。推廣新事物,提倡新的思想,能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而堅實的后盾。
三要優化生活模式,盡我所能開始改變。縱然我國能源資源總量很多,但各項的人均占有量是不高的,在這不高的占有量下,碳排放的量卻不少,提倡一種低碳的生活模式也是振興中的重要的一環。當每個人犧牲自己少量的空閑時間來步行或者騎車出行,或許我們能夠收獲更加清凈的空氣,欣賞到更加美好的風景,共享單車順應時代潮流而發展,騎車的出行也隨之變得不再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便利。節能減排,低碳模式永不過時。
四、結語
古語有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鄉村振興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主流,但這個過程復雜而深遠,并非一蹴而就的小事。我們都向往著的一個美好的鄉村,在那里,生態和諧,一片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