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明末工藝美術家文震亨先生的《長物志》中簡樸生態園林設計思想,提出了清雅、古雅、風雅等方面生態設計追求,并就這些方面展開分析論述,并針對當代城鎮建設的諸多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五位一體;長物志;生態;設計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43-02
當前,我國正處于供給側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時期,也處于城鎮化深化發展關鍵時期,而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許多城市也暴露出不少城市病,照搬大都市建設方式,建設中缺乏城市個性和文化特色。《長物質》所倡導的生態造園設計思想對當代中國千篇一律化的城鎮化建設有重大啟示。
一、《長物志》的生態設計思想
明代末年,我國工藝美術家文震亨所著的《長物志》我國古代園林藝術和設計的代表性著作,全書分十二卷,內容豐富而全面,其造園思想涵蓋了美學、藝術設計、歷史文化、建筑、動物、植物等多個方面,即是以生態造園為核心的綜合型著作。
出身書香世家的文震亨,其文藝造詣卓越,而《長物志》也集中代表了我國文人階層清靜幽遠精神追求和審美風尚。中國文人大多在政治失意后,選擇將自己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園林之中。文先生在《長物志》中所述“亭臺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1],這種隱遁哲學正是中國古代文人精神思想直接展現。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引下,文先生正是以文人雅士的審美標準,親自參與園林設計,倡導生態、簡樸、綠色造園思想。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清雅”“古雅”“風雅”幾個方面。
第一,“清雅”,即清新、典雅。在《卷七器具》手爐中,文先生提到,燈“四方如屏……穿花鳥”,便“清雅如畫”[2],即有花鳥圖案的四方型燈配置,清淡,像美麗的畫一樣。
第二,“古雅”,古樸而典雅。明代中后期一系列政局問題,讓明代后期許多有識之士紛紛遠離官場,效仿古圣,崇尚“曠士之懷”和“幽人之致”思想境界展現。文先生在《卷一室廬》中認為,門石應該“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以文石剝成”[3],即石階應該做至少三到十級,階級越高越多,就越顯古雅。
第三,“風雅”,即人文雅道。中國古代文人自唐宋開始,格外追求文化與藝術修養,文先生在《卷五書畫》“中提到,書畫原為雅道……不可詰識,無論古今名手,俱落第二”[4]。
二、《長物志》的生態設計思想對當代設計的啟示
(一)“清雅”之設計啟示
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為中國古代道法自然思想在設計思想上折射,清雅倡導以人造物行為方式來展現“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等中國古代造園哲理精髓。特別是在充斥浮躁思想且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今社會,清雅似乎更能代表一種在鬧市中尋求寧靜的淡泊心境,從而彰顯其庭院主人格調和品味。因而,當代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從自然、清雅角度出發,盡最大可能利用現有自然條件去度量、改造、規劃和設計,保持事物自然形成天然效果,而使人工痕跡巧妙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尋求一種自然天趣效果,即一種 “藏設計于自然之中”的“無設計的設計”境界。
然而,今天許多的園林景觀設計為制造諸如“歐陸風格”效果,要么刻意在園林中種植一些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名貴樹種,要么任意復制、擺放羅馬柱等歐式符號。這些舉動既給人“畫蛇添足”之感,又使這種設計顯得蒼白而庸俗,實非高雅之感,正如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說“用最鮮艷的顏色隨便涂抹成的畫,反不如在白色底子上勾出來的肖像素描那樣可愛”[5]。
(二)“古雅”之設計啟示
中國古代文人對自身文化涵養重視以及對創作道德標準嚴格要求,值得“拜金主義”盛行的當代社會深思。當代設計師在提高自身文化修為同時,也應著力通過其設計來展現文化氣息,尤其是加強設計項目文化內涵挖掘和文化設施創意布置,進而提升項目內在文化氣質。例如成都東區音樂公園規劃設計以原址電子管廠為基礎,借鑒當代后工業公園風格,被設計打造成了一個以保護工業遺址為基礎的大型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其中,保留了不少東區作為老工業區痕跡與工業符號,向世人展示了原基地積淀的場所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將當代人多元化文娛生活融入其中,形成了包括休閑娛樂、餐飲酒吧、展示陳設、美術戲劇、音樂表演等為于一體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高地,尤其是將原來廠地廢棄的鍋爐、鋼材等機器設備改造設計成為眾多小品景觀,讓老物件散發出了新魅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從而實現中國夢。中國夢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復興不僅展現在物質上,更需要精神文化復興,而大力弘揚和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并將其注入新時代發展血脈中。“古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審美修為,在新時代推崇這種思想,是傳統藝術文化和審美思想在新時期全新解讀和延展。
當代社會瞬息萬變,快節奏生活讓許多人感到乏味,許多人來不及體驗就又開始了新一天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懷舊情懷開始不斷滋長。為了迎合人們懷舊心理,不少人工刻意為之的“假古董”開始泛濫。這種表面“復古”與古雅意味背道而馳,因而,當代保護與設計規劃,不應停留于表面,而是應從其自身內涵出發,挖掘其內在古韻文氣來展開合理規劃與設計,而非機械而膚淺表皮性復制,不然的話,難免會有造“假古董”之嫌。另外,對于那些有著文物價值舊物件而言,在規劃時應保持一種對待文化遺產態度,先深刻透析其文化藝術精髓,再展開合理保護與科學開發利用。
(三)“風雅”之設計啟示
受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影響,追求心靈的內觀和內省是中國文人追求思想境界和道德準則,而作為這種境界和準則的外化特質表現形式一種,設計行為也需要尊重這一點,所以,“風雅”其實是設計道德和修為需要。當代許多設計往往借助于華麗裝飾、炫麗色彩、昂貴材料等,通過物質手段試圖彰顯設計“貴氣”,提升設計水準,于是大理石等豪華石材爛用,栽種各種不合時宜名貴樹種,將熱帶樹種移植到內地種植等做法開始粉墨登場,用所謂物質上的“貴”來彰顯設計“品質”,以求為設計添磚加瓦,結果卻適得其反,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情況,反而失去了設計本應擁有的面貌,也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喪失了設計應有的情操和準則。
文氏在《長物志》中正批判了這種物質化、功利化、張揚化的膚淺而世俗做法,而站在文人獨有審美角度,倡導將中國傳統文人情懷,低調的人生理想以及生活主張都融入到其園林藝術設計之中[6]。
三、結語
因此,在當代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應本著綠色健康的思想,尊重本土地域文化,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園林設計之路,這對于我國構建當代綠色設計體系,完善園林設計研究體系,指導設計實踐等都有積極理論價值和意義[7]。
參考文獻:
[1][2][3][4]文震亨,汪有源,胡天壽譯.圖版長物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397/288/229/185.
[5]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22.
[6][7]付莎莎. 四川農業大學碩士論文[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