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杰
【摘 要】中國畫主要依靠線條的運用和把握呈現出來,每個人的心性和修養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線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國畫中線成了畫家真實的情感和心性的載體,是欣賞著流露真實情感的可靠途徑。在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線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山水畫;線語言;運用
中圖分類號:J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152-01
中國畫作為視覺藝術和空間藝術,能運用點、線、面等各種手段,構成一定的藝術形象,使人在審美欣賞過程中,通過聯想,將凝固的畫面還原為活動的情景和事物發展的過程,從而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審美價值。
一、中國畫用線的變化和發展
(一)戰國時期。在戰國《人物龍鳳帛畫》中就已確立,且那時的線條有一種天真雅拙的情趣。時經漢、魏直至中唐前,畫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畫法基本上沒什么區別,用線都是用圓形、弧行的中鋒線條,用筆較慢,壓力比較均勻,呈現出細勁的沒有粗細濃淡變化的狀態。
(二)五代時期。到了中唐以后出現了有頓頭的線條,落筆重,落筆處很是自然,山石的單一線條變得更加的豐富。顯示出對線條力度和節奏的追求。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和李公麟《五馬圖》中人物衣褶的用線,有時起筆用力比較重,頓一下然后中鋒用筆,有時候壓力在中段行筆稍快。
(三)唐時期。山水畫較人物畫用線變化更明顯,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多以線勾勒出山石的體積,最后在加上青綠的表現手法,顯示出了中國山水畫線條運用的進一步發展。
(四)南宋時期。到了南宋時期中國山水畫用線方式,變得更加的明顯,李唐是這一時期的先行者,他開創了“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石塊轉折處勁硬,樹干用重墨勾勒,松針也用線穿插,房屋的搭建以及水波的表達,仍是用線條塑造,充分顯示了線的造型能力和藝術魅力。馬遠和夏圭都是師法李唐,有“馬一角,夏半邊”之稱,畫面中在繼承了李唐的畫風中仍然將線語言的優勢繼續發揮著,在《寒江獨釣圖》中能夠明顯的看出,一葉偏舟漂浮江面,漁翁獨坐垂釣,四周幾筆微波,將線的造型能力發揮到了極致,他對線語言的理解已經到了很高的高度。
(五)北宋時期。北宋米芾父子“米點”用筆,是自稱一派,他提出“信筆作之”。他的代表作《云山圖》能夠清晰的看出一種江南山水的特點。而他提出的信筆,即要求藝術創作不受拘束,下筆自然。開創了米點皴,用點的堆疊,來表達山石的造型,更好地展現了江南山水的而他的朦朧氣象,更強調寫意性。
(六)元代時期。元代文人畫興起,提出了“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理論,這理論的提出直接影響后面繪畫,這以后寫意畫迅速發展起來,注重書寫性,并在書法線條的結構、韻律、節奏的豐富性中得到啟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將披麻皴的使用發揮到了極致,披麻皴是線皴的代表皴法,畫中長短披麻的結合生動的表現了富春山的質感,使這張作品成為了中國第一山水畫,可見線性語言的表現力是多么巨大。
(七)明清時期。明清兩代對線的運用更加灑脫奔放,。沈周的《東莊圖》將細筆畫法跟粗筆畫法結合起來,用筆圓厚,充滿了線性思維,用書法的用筆,將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體現出來,坡岸的轉折處方折有力,將線的力量展現的淋漓盡致,用線表達空間和體積?!稄]山高圖》是屬于“細沈”的代表作,用筆細如牛毛,以短披麻為主,通過線皴充分的反應了山體的內部結構,融合了王蒙的解鎖皴、董源、巨然的短披麻皴,筆法穩健細謹。
漸江的《黃山圖》山石結構明顯,筆筆剛直,力透紙背,少皴多染,整幅畫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筆墨簡練,塊面關系明朗頗有設計構成感。將線的語言充分的發揮在畫面中,又用線把山石的結構撐起來,塊面感特別強,給人清晰明朗的畫面的關系。
二、線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
線是中國畫藝術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它講求質感,追求墨韻,講究情趣,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眾多中國畫家的思想情感。
中國畫的線有著自身的傳統理論體系,千百年來一直縱橫貫穿著中國畫的發展。畫家以線的發展和創新為最高目標,而欣賞者也通過線來體會作品的精神內涵。
中國畫的線具有造型功能。山的輪廓、石的皴法、樹的姿態、水的流向等都離不開線,從而使“骨”的力量無處不在。它不僅有節奏、陰陽的變化,而且具有造型、傳神的審美功能。它促進了中國繪畫事業的發展。中國山水畫每一次變革、每一次發展都是皴的變革和線的發展。縱觀歷史,我們清醒地看到,皴離不開線,皴的變化就是線的變化,線不斷推進著中國畫向前發展。
線是中國畫的基礎,也是衡量中國畫優劣的基本標準。許多形象性和意象性都是從筆墨和線之中表現、反映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加強對線的理解,增加自己的文化修養內涵。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陳龍海.中國線性藝術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00.
[6]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美術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