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琳 曹敏媛 陳靜玉
摘要:高校學生助理是高校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得力助手,高校學生助理工作的表現取決于學校的的培養、管理,學生助理自身的的素質及工作方法等方面。本文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為例,通過對高校學生助理工作中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探究,探究完善高校學生助理團隊管理的途徑,以及在運用創新的管理模式——高校學生助理朋輩指導模式下,學生助理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高校學生管理質量的高低。
關鍵詞:高校學生助理;管理制度;朋輩指導模式
一、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許多高校正著手完善學生助理的聘任以及管理制度,如北京大學實施的《學生助理管理辦法》、安徽理工大學推行的《學生政治輔導員助理工作條例(試行)》以及中國民航大學頒布的《學生助理聘任、管理實施辦法》等,皆是高校在學生助理管理制度上的重大飛躍。但新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各大高校皆是在探索中前行,許多制度仍待細化[1]。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的輔導員與學生所占的比重不平衡,輔導員需管理的學生多,工作任務大,則輔導員需要得力的助理團隊來協助完成工作,我院在原有的學生助理的聘任以及管理制度上,結合自身情況,繼承傳統并推陳出新,在大學生助理團隊運用朋輩指導模式,提高學生助理自身的水平,保證輔導員工作順利開展,提高學院管理質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學生助理和朋輩指導的基本涵義
學生助理是指協助輔導員老師做好圍繞學校的方針思想開展的一系列學生管理工作,協助處理學生學習、生活問題中的各種具體問題的學生干部。因而,做好學生助理團隊的管理,除了制度的完善,輔導員及學校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師生配合,制度管理,才能形成高效高質的學生助理團隊,確保輔導員工作的順利進行[2]。學生助理需要積極的為教師和學校處理各類繁雜的事務,做到為學校服務。隨著高校選拔學生助理工作方式的開展,我國高校學生處理工作的范圍越來越廣,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多,除了通常教學上的雜事之外還包括科研、黨政上的事務。如今高校很多方面的事務都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助理在高校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朋輩”通常是指同年齡者、年齡相當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們屬于同一個社會群體,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歷經驗、生活方式,在高校中年齡相差無幾的大學生都屬于朋輩的范疇。他們之間的影響力超過了老師和父母,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人生、人際關系有獨特的看法,富于探索精神。雖然他們的閱歷、感受、體驗、環境影響不同,但容易在思想上相互交流、情緒上相互感染、行動上相互模仿,在思想意識上具有較強的相互影響力。因此,朋輩群體是影響大學生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朋輩指導就是將這些有共同語言的大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起來,讓他們相互傳授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經驗,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成長。[3]。
三、輔導員助理對朋輩指導模式的認知調查與分析——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為例
(一)城市學院輔導員助理的概況
根據《關于城市學院輔導員助理的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我們發現城市學院(以下簡稱“城院”)的輔導員助理大部分為女生,占了71.17%的比重,而男生則只占了28.83%。女生一般工作較為細心、耐心,性格一般比男生溫婉,能與輔導員更為融洽地溝通交流,這也是輔導員助理女生居多的主要因素。城院輔導員助理16級學生居多(44.14%),其次為17級學生(41.44%),16級為大二學生,17級為大一學生,這階段的學生大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也較想在校內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提升自我水平,因此會較多地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輔導員助理”這一崗位也成為此階段學生用以鍛煉自我、提升自我的選擇之一。商學院由于學生總人數較多,輔導員助理崗位也隨之增多,因此商學院的輔導員助理占了42.34%,其他各院系的輔導員助理人數相差不大,最少的只占了2.7%。城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助理的時長大部分為一個學期(43.24%),擔任輔導員助理兩學年以上的較少(4.5%)。
(二)成為輔導員助理的成長概況
從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想成為輔導員助理的初衷是覺得該崗位有利于提高自身水平與綜合能力(94.59%),但是覺得成為輔導員助理是光榮的,以及可以和輔導員多多學習與交流也是吸引學生想加入該團隊的一大因素,說明輔導員是學生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在有無朋輩指導成為助理的問題上,選擇“有,是上一屆的助理指導、培訓的選擇”占了85.59%,說明朋輩助理輔導模式是助理團隊的主要培養方法,是不可缺的、普遍的指導模式。大多數同學成為輔導員助理之后,覺得主要收獲了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方法(95.5%),然而也有不少助力認為在為人處世之道、積極向上的心態、處理事情的能力、以及社交魅力等方面上都有所提升,說明我們的輔導員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與能力,我們的學生助理也渴望多向輔導員學習不斷完善自我。
(三)關于發展、完善朋輩指導員模式成為輔導員助理的調查概況
此項調查表明,城市學院的學生普遍認為需要成立專門的助理培訓機構(68.47%),普遍希望可以得到朋輩助理的輔導,而且最好是共同的輔導員可以定期組織現任助理們與朋輩助理進行交談、學習,以便增進感情、傳授經驗、工作上互幫互助。該數據表明現任助理極其希望通過多種形式向獲得朋輩助理的輔導幫助。朋輩助理對于擔任現任助理的師弟師妹來說,是更有學習性的。一般而言,朋輩助理會更加耐心、全面、仔細、輔導下一任助理,而且朋輩助理更具有親和力與友好性,現任助理即使在學習的過程中犯了錯誤也可以及時以包容之心加以糾正,同時提高對于輔導員助理工作的效率,在助理團隊建設中,朋輩指導模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整個團隊仍需多多互相交流、學習,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與能力,同時需要加強對助理的培訓,這一切的發展完善都離不開朋輩助理輔導模式,此項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助理個人工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整個助理團隊的工作能力與效率。
圖一你認為輔導員助理團隊有何需要改進、提升的
四、完善學生助理管理工作的途徑
(一)完善崗前培訓、提高學生助理自身綜合素質
學生助理在選拔成功之后需要接受相應的崗前培訓,培訓合格的學生方可上崗開始工作。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系統地了解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熟悉工作的流程,快速地明白自己應當如何去做。
學生助理自身需了解自己的工作,明確工作任務,盡心盡力輔助輔導員老師,不懂就問,切忌不懂裝懂。學生助理自身不可利用職權以方便其他學生行事,一切按程序進行辦事。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更應該將學生的本職任務學習做好,用功學習,正確理解自己作為一名朋輩的作用,爭當身邊同學的好榜樣。
(二)完善選拔、管理制度及激勵制度
規范學生助理的選拔方式,學生助理的選拔需要注意很多問題,目前高校學生助理的選拔大多是選擇學習成績好、表現優異、具有特長的學生,這就使得大多數的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學生助理工作中。對此學校應該在選拔上放寬限制,只要是品德較好、遵紀守法的學生都應該給予其機會,但在任用學生之前應該對及提出相關的要求,使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學習更多的技能。建立實習期更換制度,在學期結束以后表現較好的可以繼續任用,沒有盡職盡責的學生需要重新和新的學生經過考核才能繼續參加學生助理的選拔,從而提高學生助理的競爭能力。一方面高校應該為學生助理提供一套完善的學生助理團隊制度,使他們在實施和落實工作時得到幫助和保障。另一方面適度的鼓勵和激勵是肯定學生助理成績的最佳良藥,更多地讓他們感到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和在未來的工作上發揮自己在學生助理崗位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4]。
(三)加強朋輩指導的培訓規模和力度、有必要成立專門的助理培訓機構
加強對高校學生助理團隊的培訓力度,是提高高校學生助理團隊工作效率的途徑,也是目前各高校亟需完善的一個重要問題。許多高校對學生助理團隊的培訓一年只有一次或者沒有,基本上都是通過輔導員直接面授機宜,或者憑借助理以前做學生干部時積累的一些經驗,這樣就使得高校學生助理的管理水平極其有限,在協助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時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各高校要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通過培訓研討、案例分析和座談會等討論交流的形式,提高整體素質和理論水平。同時,可參照團學干部的標準定制相應的培訓模式,不斷加強對學生助理培訓規模和力度,訓練隨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實踐來提高其工作能力,建設一支素質與能力雙兼顧的朋輩指導工作大學生助理團隊。
(四)加強朋輩輔導員助理間的交流、開展相關團隊活動
建立助理交流群,與朋輩們建立良好的關系。輔導員定期組織現任助理們與朋輩助理進行交談、學習。可多舉辦一些團隊活動,加強朋輩輔導員助理團隊成員之間的橫向交流,加強成員間的凝聚力。在輔導員老師的帶領下組建核心助理團,通過小群體和大團體、小組和團隊結構化的設置培訓課程,采取游戲分享、體驗、討論等多種活動方式引導朋輩之間開展互助式的體驗性探索活動,促進成員相互學習合作互助、共同成長。
實踐證明,高校學生助理團隊是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重要力量。學生助理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管理質量的高低。高校大學生助理團隊朋輩指導模式,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實施朋輩指導模式,將提高高校學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創造有利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健康環境。學生助理是在新時期出現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的一種工作形式,其發展勢必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輔導員和學生的長期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李艷,萬麗.高校學生助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時空,2015,(23).
[2]范全明.淺談高校學生助理輔導員隊伍建設[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報,2011,(1).
[3]盧茜.大學生校園中朋輩互助的實踐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0,(12).
[4]張月.中美大學生朋輩輔導制度研究[J].赤子,2015,(1).
作者簡介:苗琳(1987—),女,山東日照人,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學、倫理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