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艷芬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理念,探究式教學活動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被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們接受并運用,但數學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不盡人意。新課改對每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教師是新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后,教師們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素質,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圍蔚然成風,新課改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數學課堂;自主探究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而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從每個細節將有效教學落實好,我認為要在數學課堂上有效探究應該做到:
一、科學設計探究過程,突出探究重點
一節課只有45分鐘,一個完整的自主探究過程有若干個環節,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自主探究過程,顯然時間不夠。要想在45分鐘里獲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則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設計,對45分鐘合理分配,盡量避免無效時間,避免無效環節,讓目標落實步步為營。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就教學與發展問題,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之說: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停留在現在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顯然,最近發展區是自主探究的重點,要力保重點內容有足夠的時間突破。如果我們在學生現在發展區用時過多,那么這段探究時間則是無效的。所以,要把握探究關鍵,精簡探究活動,避免無效環節。對于一個主題,教材中往往安排三兩個自主探究活動,一個活動有時還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準自主探究關鍵,刪繁就簡,避免無效環節是進行有效自主探究的重要策略。人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總是由不會到會、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過程也應逐步展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不能無的放矢。設計有發展梯度、符合邏輯規律的過程,學生發展自然順暢,學生的認識和能力在環環相扣的探究過程中逐步提高。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探究活動的設計如果缺乏趣味性和時代性,那么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就沒興趣探究,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枯燥無味,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和激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從現代生產、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如教學應用題時,可將文本例題中的數量關系保持不變,把題中的“人”改為我們生活中的“人”,把題中的地名、校名改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校名,從而提出符合實際的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把文本資源進行一些巧妙地整合,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提高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自主探究的效率。
當然,如果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不佳也會影響課堂自主探究活動的效果。從形式上看轟轟烈烈,但學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過程,只是隨波逐流,課堂組織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也會影響課堂自主探究效果。學生生活在社會中,對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自然有些了解,數學課堂中創設具有“熱點”性的問題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又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教學“降價、打折銷售問題”時,我們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商店 “打折促銷”、“降價促銷”等問題,出示一些具體實在的數據,提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甚至可以讓學生到商店中去收集一些具體數據來編排成課堂情景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學生參與探究的時空,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動手的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推導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去推導。教師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比如在進行“概率的意義”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隨機拋擲一枚硬幣,盡管事先不能確定“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這兩個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這種直覺是否正確呢?然后,教師布置試驗任務,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各組測得的數據后,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教師將各組數據記錄在黑板上,全班學生對數據進行統計,全班進行總結交流。由于試驗次數較少,有可能獲得“正面朝上”的頻率與猜想有出入,教師應啟發學生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每次隨機試驗的頻率具有不確定性,同時發現隨機事件發生的頻率也具有規律性。像這種改變“在聽中學”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做中學”、“嘗試中學”、“體驗中學”的機會,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培養能力的主陣地,從而提高課堂探究的有效性。
四、數學課堂探究過程中給予學生適度評價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 “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聽起來似乎有點絕對,但也不無道理。要真正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要求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善于發現和及時作出評價。同時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也要防止評價的極端傾向。數學課堂上,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管是對的或錯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師都發出表揚命令:掌聲鼓勵。一節課上,表揚的掌聲不斷,我們應反思一下:無度的表揚激勵有價值和意義嗎? 筆者認為,評價應該是在客觀公正的原則上以鼓勵為主。對于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濫用表揚評價,對于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應的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給予鼓勵的同時,再指出不足,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
數學課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動要有一定的實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我們要繼續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的研討交流,讓課堂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的同時,不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而且要從主體認識上找根源,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實踐,找差距,找問題,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真正走進初中數學新課程,為初中數學課堂自主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為實現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