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佇聚
摘要:漢語委婉語承載著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內涵,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有一定難度,因而在對外漢語高級階段更具備委婉語教學的基礎和必要性。同時恰當的教學原則地運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委婉語。本文提出三種教學原則,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介紹對比和理解運用并重的教學原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委婉語;教學原則
一、對外漢語高級階段具備系統進行委婉語教學的基礎和必要性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中規定,在中級階段結束時學生應該掌握的漢語詞語是5168個,漢字2181個,在高級階段中,學生應掌握漢語詞語8500個左右,漢字2700——2800個左右。由此可見高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漢語語言知識方面已經具備相當的基礎。經過初級和中級階段訓練的“半成品”將在這里得到基本完善,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漢語運用得比較熟練。在《等級大綱》中明確規定高級階段的學生在言語能力方面具有從事較高層次的學習、社交活動和帶有一定專業性工作的能力。言語活動符合漢語的規范性,體系漢語的多樣性,顯示漢語運用的得體性,適應不同語體的不同需要。對所學漢語的“文化背景”和語義內涵應有較深的了解和活用能力,并初步具備運用漢語進行思維的能力。漢語委婉語及委婉表達承載著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的內涵。在漢語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還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教授起來比較困難,更談不上系統地進行委婉語教學。因此,只有在語言文化積累較多,對漢語“文化背景”和語義內涵有較深的了解和活用能力,并初步具備運用漢語進行思維能力的高級階段才具備系統進行委婉語教學的基礎委婉語和委婉表達廣泛存在于漢民族的社會生活、言語交際和文學創作之中,形成了豐富的社會文化積淀,反映了漢文化特有的社會體系及中庸和諧的社會觀念,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國際推廣,向外國人推廣的并不僅僅是漢語本身,更重要的是向他們推廣我們的歷史文化、 民族心理、社會理念等等,而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社會理念的委婉語,成為對外漢語重要教學內容是必須的。在初、中級階段的教學中也涉及到委婉語教學內容,但是,在數量和深度上都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初、中級階段的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理解和運用漢語進行思維的能力方面還未達到一定水平。委婉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進行文化的導入,只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積累后,才能對蘊含深厚文化的委婉語更好地理解。因此,在高級階段系統地進行委婉語教學的同時,可以系統地向外國學生傳播中國文化,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二、委婉語教學的教學原則
1、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是漢文化的載體,它反映的是漢民族的社會文化形態,涉及到漢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社會政治、民族心理、衣食住行、風俗習慣到價值觀念等等。在教授學生委婉語時,如果不教授委婉語形式背后深刻的漢民族社會文化蘊涵,學生就不可能在真實語境中使用恰當的表達,進行成功的交際。因此,應該充分強調在委婉語的教學中貫徹執行“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教學中適當地進行委婉語語用知識的講解,增強學生的語用意識,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懂得在交際中運用委婉表達法的目的在于減輕對聽讀者的刺激和壓力,而采用曲折含蓄甚至隱晦的方式,把有些令人忌諱的事借用其他詞語來表達,把批評、否定對方的詞語盡量淡化一些,說得模糊一些,如果對別人的請求或不情愿的事情表示拒絕時,則采用托詞、回避的方式。許多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的最大障礙是由于交際文化背景知識的習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上的欠缺,而并非是因為語言能力的問題。因此,語言結構、語言知識必須同語用知識緊密結合。
2、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這里的循序漸進有兩層意思:其一,指委婉語教學內容上。簡單的容易理解的委婉語先教授給學生,較難的、委婉程度較高的蘊含的文化內涵較難理解的委婉語的教學順序靠后一些。目的是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如果教學順序的安排不恰當的話,把較難的委婉語放在前面教授,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學習壓力,讓他們覺得漢語委婉語非常的難,從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其二,指教師對學生掌握委婉語教學的要求上也應循序漸進,因為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的教學對象是母語為非漢語的有著各自文化背景的外國學生,他們并非是在漢語語言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而,不能也不可能要求他們對委婉語的理解和使用同中國人一樣。而且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和觀念,對漢語委婉語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漢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中應該向學生強調理解記憶,避免產生語用失誤,但對于某些間接言語行為的委婉表達卻不必求同,不必有錯必糾,在文化和觀念上的差異,教師不可能要求整齊劃一,而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地向學生滲透中國文化、習俗、觀念等,逐漸培養學生從中國文化、習俗、觀念出發進行思維、行為和表達的能力。
3、介紹與對比結合,理解與運用并重的教學原則
首先,在教學中應盡量向學生滲透漢民族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然后運用對比的方法,將漢語委婉語的文化心理同學生母語的文化心理結合起來,指出相同點,解釋說明差異點,通過對比能使二語習得者對所教授的漢語委婉語的語言及文化知識印象深刻。另外,教師還應通過對委婉語的字面意義和委婉意義向學生進行詳細介紹和對比,讓學生充分認識和熟悉這些差異,順利完成字面意義到委婉意義的聯想轉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委婉語的真正含義。在學生對所學委婉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后,應該多為他們創造實踐應用的機會。可以創設各種語境,讓他們進行大量的交際練習,如課堂實景模擬、角色分演等方式,使其能逐漸理解中國人含蓄、委婉、間接的表達方式,并對其保持敏感性,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并正確使用委婉語。
參考文獻:
[1]鄭燕,對外漢語中的委婉語教學方法小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8)
[2]汪幕幕, 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研究[J]. 文學教育,2012,(1)
[3]張雅琦;郝葵, 對外漢語委婉語教學:難點與問題[J]. 安徽文學,2017, (7)
[4]戴煒棟, 第二語言語用習得的課堂教學模式[J]. 外語世界, 200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