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倩
摘要:把漢語譯成英語或把英語譯成漢語是一種語言活動,它既涉及漢英兩種語言本身的知識,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這就需要譯者對漢英兩種語言的特點、差異及各方面的文化知識有較全面的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表達完整,翻譯出的作品才會忠實于原作。
關鍵詞:英語;漢語;跨文化差異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文化決定思維、決定語言的表達方式,它的運用方式集中表現了民族的文化特征。
1.語言自身差異
語言自身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匯語義方面的差異。詞匯的語義:一方面是詞匯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是詞匯的文化意義。詞匯語言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匯的文化意義上。本身意義相同的詞匯,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其文化意義可能有相同、空缺和沖突等三種情況。
1.1詞匯本身的意義:laborer指干體力活的勞動者,worker既指體力也指腦力工人,而在漢語中,勞動者和工人沒什么區別。ambition在中國詞典中意味著野心,但在美國詞典中還有進取心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客氣”,在英語中很難找到恰當的對應詞。漢語中的“關系”和英語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對等,“關系”在漢語中可能是個具體的概念,如,“他的關系很硬”是指他認識人好辦事等,而在英語中“relation”則表示抽象的概念。
1.2詞匯的文化差異:文化意義相同的詞匯在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沒有麻煩,問題在于文化意義空缺及文化意義沖突的詞匯,往往導致交流達不到目的,引起誤解甚至交際失敗。
英語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樣漢語中的“民辦教師”“農轉非”“希望工程”等詞,英美人也難解其意。在中國代表帝王的龍,在英美卻是邪惡的化身,因此漢語的“亞洲四小龍”只好譯成“Four tigers”。中國共產黨黨旗上鐮刀和鐵錘圖案,在德國人看來卻如臨大敵,避之唯恐不及。英語中“bat”通常是丑陋、兇惡的代名詞,而對于中國人,就因為“蝠”與“福”同音,便將蝙蝠視為幸福的象征。又如“peasant”(農民),毫無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
2.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主,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語文化卻恰恰相反,英美人從英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諸如“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類的方位詞語,英語方位在說法上也和漢語文化相反,分別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east wind)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理解此詩時應對這一地域文化差異作一注釋,否則會給缺乏英國地域文化知識的一些漢語讀者造成困惑或誤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蔣冕年邁衣錦還鄉后,皇上御詩,稱其為“江南――老牛”,蔣冕也作詩謝辭:“老牛用力已多年,勁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
3.宗教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中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盤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交流、理解時應予注意。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時,把它英譯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備,漢語成語巧對英語諺話。但由于兩者存在著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為嚴格地說,此例中的“天”與“God”并不完全對應。在此認為用“Heaven”來代替“God”更忠實于原文。
4.結束語
總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我國正面臨世界多元文化的撞擊,其中仍將以西方文化(歐洲及北美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源。無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擴大和深化必將進一步使中國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將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何志倫.論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南京師范大學,2007.
[2]薛勤,陳國紅.從文化傳統差異角度辨析英漢語言內涵差異[D].改革與開放,2012,15(17)51:121.
[3]梁景;禮貌原則在英漢語言文化中的差異表現[D].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12(14)02:1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