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是我國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國畫創作,對傳承我國傳統藝術和文化精神、對促進國畫藝術的發展有積極意義。國畫創作有賴于一定的制作與表現技法,本文主要探析制作與表現技法在國畫創作中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應用。
關鍵詞:技法;國畫;創作;筆墨
在國畫創作中,制作和表現技法、創作過程并不為人們所重視,多數畫家尤其是寫意畫家在創作時均以“傳神”為最終目的,畫作的線條、整體構圖較為粗放、簡約,造型比較抽象,即“形”在“似與不似之間”,而“神”卻必須到位,如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圖》。線條是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畫中構型的主要方法,變化多端,靈活多樣,線條的構型是對物象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抽象性,是物象得以傳神的基礎。畫家在創作時,如何利用線條構型、布局,如何處理線條與其他色彩之間的關系,如何協調線條表現出的“形似”和畫作整體體現出的“神韻”,均需借助一定的制作與表現技法。
然而,正如傅抱石所說:“中國繪畫傳統形式和技法本身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矛盾,基本上線條在國畫中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形似”,但“形似”卻不是國畫創作的最終目標, 因此,部分畫家為了追求極致,弱化甚至消除了“線”,如采用沒骨法,作畫時無勾勒,直接以較為淡雅的色彩進行創作。盡管消除了“線”,但背景和物體之間仍各自獨立, 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界限,需采用一定表現手段(如色彩明暗冷暖等)進行處理,以保留一定的“形似”,否則畫面就會失去層次感、立體感和真實感,也就不具備審美價值。而色彩明暗、冷暖的處理實際上也屬于制作與表現技法的范疇。
由此可見,制作與表現技法影響著作品物象的“形似” 和“神似”,是國畫創作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畫家在構思、立意時,只有充分考慮、衡量不同制作與表現技巧的效果,且適當取舍,創作時才能下筆有神,才能準確表達物象的神韻。隨著西方繪畫藝術的傳入,國畫要想獲得持續發展,煥發奪目的光彩,就需改變創作觀念,變革傳統畫法, 在“傳神”的基礎上加大“形”的構建,運用制作與表現技法對每一條線條、每一筆色彩、每一抹濃墨進行恰到好處的處理,只有這樣,國畫藝術才能形神兼備,才能增強表現力,才能重獲新生。
線條是國畫物象構型的重要元素,線條不同,整體構型呈現出的意境、韻味迥然不同。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線條簡約凝練,構圖隨意、瀟灑,意境清新、飄逸、脫俗;而朱耷的《鵪鶉圖》雖然線條簡樸但蒼勁豪放,構圖雖然疏落簡單,但意境雄奇而冷傲。線條的勾勒有賴于用筆,在國畫創作中,用筆方法根據運筆動作的不同可分為描、揉、顫、擦、勾、勒、皴、點等,根據用筆方向的不同又可分為中鋒、側鋒、逆峰、拖峰、飛白峰等。此外,運筆短側為點,長側為線,大塊為面,作品中多是點線面的有機結合,且創作過程中講究“指實掌虛”,要求一氣呵成且灑脫隨意,避免反復圖描,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地反映畫家創作時的心境和作品本身的意蘊。國畫創作對用筆速度也有一定講究,用筆速度不同,畫家和畫面的情感表達也不同。如用筆快速,則畫中物象較為干枯,表現出的是一種蒼涼、久遠的意境;用筆緩慢,畫中物象較為圓潤,更為充實,有“潤物細無聲”的靜謐、舒適之感。
墨分五色,創作國畫時運用不同的墨色,可營造出濃、淡、干、焦、濕等不同的效果。近現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對國畫創作中的墨法進行了總結、分類,指出國畫創作中的墨法進有淡墨、濃墨、宿墨、破墨、積墨、潑墨、焦墨之分,其中淡墨有助于營造云淡風輕的意境;濃墨更厚重,有助于沉重、蒼涼意境的渲染;宿墨以墨濃水少為主要特征,可增強線條質感,可畫龍點睛;破墨有濃墨破淡墨、淡墨破濃墨之分,以前者更為常見,濃淡滲透、掩映,可豐富畫面層次,可使畫面滋潤鮮活;積墨是用墨時由淡而濃、由淺入深、逐漸漬染的一種方法,運用得當可使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潑墨是讓水墨在生宣紙上自然流淌滲化以生成畫面結構,再用筆整理、補充完成創作的一種用墨之法,運用得法,畫面有骨有肉;焦墨是濃墨之極,在作品需突出的地方采用焦墨勾勒點擢,可使畫面醒目,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用筆和用墨是國畫創作的基礎,筆墨運用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優劣,需引起重視。
意境是國畫的精髓所在,是國畫創作的終極目標。國畫中的意境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不同的人群之中引起共鳴,這是國畫的魅力所在。國畫創作中,意境的營造和渲染不僅表現在畫家對物象的取舍上,還表現在對筆法、墨法、色彩的取舍上。在物象的取舍上,唐代詩人王維認為物象的取舍應與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辰相符,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清。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在筆法、墨法、色彩取舍上,如果畫家想營造安謐閑靜、清新自然的意境,用筆較為舒緩、自由,用墨較為淡雅、清淺,色彩上多以淡色、中性色為主,而營造慷慨激昂、肅穆沉郁的意境時,筆法、墨法、色彩的取舍基本上與安謐閑靜、清新自然的意境相反。
國畫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效果的呈現均依賴一定的制作和表現技法,且國畫的創新和發展也需要制作和表現技法的參與,可見,制作與表現技法在國畫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具體應用主要表現在意境的營造、筆法和墨法的使用上,而且有助于實現“形似”和“神似”的有機統一,增強國畫的表現力,促進國畫藝術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珠珠.《再談中國畫創作中的寫意精神》.美術大觀,2011(9):53.
[2]王然.《在國畫創作中中國筆墨文化元素的應用》.才智, 2012(5):150.
[3]陳必聰.《國畫詩性意境的建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 版),2012(5):38-39.
[4]曾小寧.《淺論國畫的創作》.考試周刊,2015(7):30.
作者簡介:鐘貽琳(1995-),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