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程
摘要:改革開放前后,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計劃經濟階段,商品經濟階段及目前市場經濟階段① 。本文根據我國農村金融所處的現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原因表現在農村金融的建設與發展缺乏系統性,農村金融生態缺乏平衡性,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缺乏可持續性。對于我國農村金融問題的解決對策主要是農村金融機構發揮主導作用,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方向,提高農民信用能力。同時,要嚴格加強農村金融監管,真正使農村金融充分發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應有作用。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研究
一、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概述
農村金融的真正內涵體現在:農村金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金融活動。它以市場規律為前提,具有為農村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規定性。由于這一規定性,它又不具有完全市場行為空間。由此可見,農村金融是一種以“三農”為基本服務對象,又受市場與政府雙重調控,具有一種規定性的農村金融活動。
目前,對我國農村金融系統的研究與討論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體系論。主要從農村金融的角度論述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結構 ;二是交叉論。認為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與整體金融的交叉系統。即農村金融從屬于農村經濟系統,是農村經濟的子系統,同時又屬于金融范疇,是整體金融系統中的一個單元 ;三是大系統論。認為要把農村金融的監管、供給、需求等機制放入國民經濟的大系統之中。這些關于系統的理論與觀點,只是反映了農村金融或農村金融機構的內生系統,缺失或簡略了制度因素在系統中的作用。農村金融是一個系統的概念。
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
我國農村金融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多層次、較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覆蓋面不斷擴大,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3年,金融機構網點己覆蓋了全國全部縣(市)和絕大多數鄉鎮,金融服務已覆蓋全部鄉鎮。2016年以來,近50家涉農企業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累計融資491億元,農產品期貨品種目前己達15個,約占現有期貨品種總數的一半。我國農村金融在取得這些成繢的同時,充分地履行了服務“三農”的職能,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有效地促進作用。
(二)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村金融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為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服務“三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有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存在的問題,說明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離中央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離廣大農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或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的形勢不相適應;農村金融產品仍存在單一化現象;農村金融借貸雙方處干“兩難”境地;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方向存在偏差;多層次金融機構沒有形成支農合力。
三、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對策
根據本文對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處于共生共存的統一循環體系中。加強農村金融的發展,是一項直接涉及到農村經濟,間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系統工程。因此,絕不能用一種片面的、孤立的觀念去指導或推進農村金融建設,要堅持“宏觀調控、微觀激活”的系統方法指導和推進農村金融發展。
(一)加強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發揮主導作用
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要進一步加強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建設。在目前情況下,正規農村金融機構是農村金融的主陣地,它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要完善對農業產業鏈的服務功能。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加大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其服務功能。要重視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針對專業大戶的金融需求,積極開展調查摸底,結合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狀況合理設定貸款額度、期限、抵押擔保和還款方式,為農業大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探索優先服務方向
為了適應農村經濟形勢的發展,要盡快轉變農村金融產品單一現象,必須大力創新金融產品,積極探索重點優先服務方向。
1、大力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一是要健全金融產品創新機制;二是要創新金融機構特色產品;三是要創新金融機構組合產品。
2、探索大戶優先發展的方向
我國農村經濟要高速持久地發展,減少農民數量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途徑。按照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部署,以美國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3%左右為參考,我國農村今后農業人口將大幅度地減少,農村的基本經濟單位將會不再是現在意義上的農戶,而是以家庭農場為主的專業大戶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但是,這一目標并不能自發地實現,也不會自然地到來,而是要靠政府通過制訂相應政策予以引導和推進。在現在的形勢下,推進的有效手段就是靠農村金融這個杠桿發力,達到促進農村各類專業大戶及合作經濟組織穩定、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増強農民信用能力,解決“兩難”問題
1、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
由前面的討論可知,我國農民目前抗風險的能力極低是造成“兩難”的主要原因,它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因此,要將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作為提高農民信用能力的突破口。本文認為,為了有效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一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要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而不是一味強調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措施。國家要像支持農民的直接性生產投入那樣,加大對農民在信用方面的投入,使其發揮國家支農資金的最大效能作用。
2、解決農民產權旳法律問題
要從法律法規層面解決農民的產權抵押物問題。現在反映最多也最集中的問題是:在農村金融的借貸過程中,農民缺乏財產抵押物。農民的宅基地、土地、山林等財產所有權和相應的承包經營權能否作為抵押物,在政策與法律上相互矛盾。不少人建議應在法律上對“承包經營”等權利予以認可,以求排解農民在向金融機構貸款過程中的信用障礙。深入地思考,要修改這一法律原義還有著一定的難以逾越的障礙。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所有土地只有國有和集體所有這兩種形式,即使是私人宅基地,國家也是以出讓形式在一定期限內有效使用。要改變這一制度,不是單靠法律文字能夠得到解決的。因此,用一塊農民沒有所有權的土地作為抵押物,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如果允許抵押就意味著改變了土地的所有權性質,怎么樣解決這一難題,應該即正視國情,又兼顧發展,并從法律層面予以規定。一是大幅度提高農民全部可抵押財產的信用額度;二是農戶的房屋產權(包括宅基地使用權)經過探索后列入抵押場范疇。
參考文獻:
[1]劉音綸:《我國農村金融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年版。
[2]銀監會:《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田建設貸款5年增1.8萬億》,《中國新聞網》,2013年06月29日。
[3]杜偉:《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階段與特征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6(31)。
[4]孫哲:《陜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分析和對策研究》,《西部金融》,2011(07)。
[5]時小儂:《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分析》,《現代商業》,2016(12)。
注釋:
①劉音綸:《我國農村金融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