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后進生由于長期失敗的經歷,強烈的自尊心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因此,稍有扭曲的心態促使他們與老師、同學處于對立狀態,這種狀態嚴重影響著后進生的健康成長和班級優良班風、學風的形成。但人性本善,后進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漸形成的,我們不應把后進生拋棄在外,而要用師愛感化后進生找回失去的自我,用尊重贏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
關鍵詞:以愛換心;將心比心;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G625.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2
作者簡介:陳 敏(1974—),女,江蘇蘇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一、以愛換心,使后進生找回失去的自我
母愛與師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兩種愛。但師愛不同于母愛。師愛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交融,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師愛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教師指出的正確方向進步。
1.因人而異,喚醒學生的自尊心
心理學理論是這樣解釋自尊心的:一種通過自我評價所產生的尊重自己,并期望別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自我情感體驗,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內部動力之一。后進生有強烈的自尊心,也需要別人的尊重。但周圍人的冷漠與排斥讓他們的自尊心在一點點消退。因此,在教育后進生時,教師應幫助其重樹自尊心,在具體實施時,還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設計出科學的幫教方法。
(1)“內向型”學生。他們不善言辭,較為自卑,常常遠遠躲避周圍的同學,害怕與他人交談。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與他們平等對話,使他們感到教師是多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教師還應以鼓勵為主,逐步提高要求,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從而重樹自尊心。
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對學生在嚴的同時,切莫忘了愛,切莫有嫌棄后進生的想法,越是后進的同學,越是應該同情,越是應該愛。”只有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產生“教師對我有多么好”這種心理,從而產生“動情效應”并醒悟。師愛是偉大的,教師的愛,能使后進生找回失去的自我,重新燃起心中那微弱的自尊心。
(2)“巧言型”學生。他們口頭表達能力較強,常常能言善道,總會為自己的錯誤尋找種種理由。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掌握事實依據,對其進行教育,使其心服口服,幫助他們找回求進取的欲望。
“人的天賦、可能性、能力和愛好確實是無可限量的,而每個人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又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能因學生身上的一些瑕疵而忽略了他們善良的本性。在師愛的感召下,學生會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良苦用心,任何蒼白的辯駁都會無所遁形。
(3)“暴力型”學生。他們具有攻擊性行為,對他人或其他事情有意侵犯、爭奪或破壞;他們行事莽撞,動不動就以拳相示;他們往往對一切都毫不在乎,自暴自棄。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采用委婉式的教育方法,不能硬碰硬,以免使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抵觸情緒,從而不利于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愛,像是寒夜中那溫暖的亮光,給人親切、給人信任、給人希望。學生在教師愛的溫暖下,才會敞開自己的內心。這樣教師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因此,要教育、轉化后進生,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他們。
2.創造條件,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一方面,教師應多給后進生制造成功的機會。科學家的有關研究表明,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某種動機的驅動下實施自己的行為,且當行為的結果對自己有利時,行為就會反復出現,進而起到強化、激勵的作用。如果一個良好的行為能得到及時的積極的強化,那么動機的強度就會迅速增加。因此,教師應多給那些很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的后進生們創造一些機會,或有意制造一些機會,讓他們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重建后進生的自信心。生活在他人的白眼、冷落中的后進生,是自卑的、焦慮的。他們心中有一種壓抑感,不愿與其他學生交往,性格往往比較孤僻。要讓他們走出心中的陰影,重新拾回自信,一個良好的集體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生活在集體中,受集體的影響,如果集體能接受、容納他們,而不是排斥他們,那他們就會有信心與大家一同進步。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用集體來感化、影響個人,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們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集體中快樂地成長。正如大衛·米切爾提倡的“全納教育”所體現的“為全體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是所有學校的共同責任”。這也 是全體教師的責任。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讓我們用師愛贏得后進生的信賴,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也教會他們怎樣去愛。
二、將心比心,贏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
要教育好后進生,家長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是與家長一起度過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發動家長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學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目標。良好的家校關系,有助于教師開展有效的工作,有利于后進生的成長,而不和諧的家校關系,會阻礙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不利于后進生的健康成長。在與家長的相處中,應注意做好兩點。
1.尊重家長,多進行換位思考
有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成績優秀?后進生的家長,他們何嘗不這樣想,但孩子因先天或后天的種種原因,造成了如今的局面,他們也無能為力,也只能暗自傷心。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是那么的優秀,他們心中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因此,在與后進生家長聯系時,教師應特別注重方式方法,切不可以教師的身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這樣只會使家長怕見教師,怕與教師交談,而這樣的后果,也往往會導致學生回家挨批、受罰。結果就是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敵對情緒,師生之間出現惡性循環。
因此,教師在與后進生家長交談時應多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認為,在與后進生家長交流時,應做到:
(1)變被動為主動,不要坐等家長來問,而應主動與家長交流,或家訪,或課后交流,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情況,與家長進行交流,從而與家長平等對話。
(2)發現問題,先設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該生的家長心里會怎么想。設身處地為家長想想,多考慮一下家長的感受。
(3)多采用商量的語氣,尊重家長。教師在感情上與家長產生共鳴,教育起學生來才會更有效果。但教師畢竟是教師,不能一味地遷就家長,應使自己與家長的關系建立在有原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2.正確評價,多發掘閃光點
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評價學生。那如何去評價學生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1)應了解學生家長的職業、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等,并請家長先談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再由教師談談學生在校內的表現,這樣以達到彼此間的心理平衡。避免家長與教師間出現因沒教育好學生而相互指責,從而把關系搞僵的情況。
(2)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使家長聽后感到這是教師的肺腑之言,教師是為學生著想,是與家長的目的相一致的,從而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3)應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能把學生說成無藥可救,這會嚴重傷害家長的自尊心。畢竟,每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有誰愛聽別人把自己的孩子評價得一無是處。況且,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總有其閃光之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既能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又能尋求到一個新的教育切入點,真是一舉兩得。教師一定要從關心、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高度負責,正確地評價學生,以達到與家長的良好溝通。
三、結語
教師要敞開心扉,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更需要關愛的后進生。讓心與心得到交流,用我們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贏得學生、家長的信任,使更多的學生在陽光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袁媛.論小學班主任對“后進生”的轉化研究[J].才智,2014(17):155.
[2]高 薇.小學班主任如何轉化后進生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6(75):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