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我國的有關法律條文當中并未明確規定復雜多樣的校園貸現象,導致由于校園貸引發的一系列糾紛問題無法真正得到解決。文章具體介紹了“校園貸”的風險防范措施,同時提出了教育引導機制方法。
關鍵詞:校園貸;風險防范;教育引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4;G5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5-0006-01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各種網絡借貸平臺滲透到學生群體當中,雖然給學生的經濟來源帶來了方便,但是隨之出現的借貸問題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個別非法借貸平臺利用虛假宣傳,騙取學生進行借貸行為,最后沒有實力償還,導致不良事件時有發生。所以,針對不良網絡借貸,高校要做好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
(1)規范校園貸公司資質。校園貸是一種市場行為,大學生市場存在這樣的需求,就需要對應的規范管理措施。而一些發放校園貸的公司都是個人貸款公司,資質并不齊全,行業素質高低不齊,導致校園貸信息泄露、違規催貸等各種問題的出現。政府要增強對網絡平臺的管理,對貸款公司資質進行嚴格審核,對違規建立平臺發放貸款的公司采取清退等措施。
(2)完善大學生的信貸體系。高校要對大學生的信貸體系不斷進行完善,真正滿足經濟困難學生的保障性需要,并非是依靠校園貸。例如,出臺國家助學貸款的條例,建立專門的全國性的國家助學貸款中心,各個省份建立國家助學貸款中心,幫助協調政府、銀行以及學校三方的利益。
(3)健全校園貸平臺的風險監管制度。校園貸作為我國金融市場的新領域,其本身的存在并沒有錯誤,但是如果監管不到位,就會導致風險不可控制。所以,校園貸平臺需要評估大學生的經濟償還能力,對大學生網貸審核的各項流程進行健全完善,特別是要做好細節問題的監管,避免高校大學生冒名借貸行為產生。同時,校園貸平臺要定期對校園代理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有效提升校園代理的業務水平,并針對校園貸問題做好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減少壞賬率。當前,個別的校園貸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沒有合理的網絡借貸風險控制機制等。因此,政府要頒布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對校園貸利率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1)開展專項教育及引導。高校要開展有關主題教育活動,保證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培養大學生的理財意識,從根本上預防不良事件的產生。輔導員可以應用多種形式,如講座、主題班會、知識競賽等,讓大學生真正了解到校園貸的不良影響,自覺對校園的不良網絡借貸進行抵制。同時,高校與大學生家庭要進行聯合教育,利用家長的敦促作用,時刻關注學生的經濟情況。
(2)提高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一是加強對大學生的信用教育。現今的社會生活當中,個人信用尤為關鍵,個人信用記錄會帶給一個人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信用記錄的重要性已經開始逐步顯現出來,大學生未來出國或者進行房產貸款,都會涉及信用記錄。面對一些大學生失信的情況,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信用教育,讓大學生真正了解負面信用記錄給未來生活帶來的影響,知道信用記錄的重要意義。而且大學生不但要保證信用記錄不受影響,還要增加自己的信用記錄,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二是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校園貸是一種提前消費預支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水平,解決短時間資金緊張的問題,不僅能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而如果學生一味地進行超前消費,最后就會導致債臺高筑。所以,社會、學校、家庭要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針對校園貸的誘惑權衡利弊,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
(3)對已貸款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教師要充分關注大學生,利用各種方式掌握大學生的生活和心理活動。針對在校園貸平臺進行貸款的大學生,輔導員要同大學生進行談話并且與家長進行溝通,對學生的還款能力深入了解和掌握,并告知大學生及家長校園貸的高利率,保證大學生及家長可以在短時間內還款,避免出現高額利息,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對已經使用過校園貸的大學生,教師要實行登記和追蹤,隨時隨地關心大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而預防校園貸風險。
總之,面對校園貸,政府、高校、教師、家長要運用有效的對策,打造校園貸風險防范以及教育機制,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時,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校園貸的行為,隨時糾正學生的消費行為,從而打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許博文.校園貸問題風險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7(25).
[2]岳娜.大學生“校園貸”問題現狀及對策探究[J].濟寧學院學報,2017(04).
[3]林燕霞,許再佳.關于“校園貸”亂象的背景分析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02).
[4]李海媚.“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校園貸”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探究——基于高校管理的視角[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5).
[5]文伊娃.“校園貸”的風險防范及教育引導研究——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