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通過培養人來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一種實踐活動,高校如何適應時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何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切實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大課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教育環境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挑戰。首先,國際環境的變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和平演變”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民族信念等的教育。其次,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非主流因素的強烈干擾。改革開放使中國環境發生了質變,多樣化復雜化的社會導致了多樣化的意識形態,單一的思想觀念必須轉型為多輻射的思想觀念。
(二)、教育對象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當前,高校的大學生以“90后”“00后”為主體,他們身上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和人格特征。同時,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逐步轉向現實,自我意識個性化表現明顯,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特別是在政治取向上表現出較強的實用主義和功利化傾向,如把入黨、評優等當作將來就業發展的敲門磚。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思想已日趨成熟,但其人格、個性等心理因素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對人生價值的選擇與判斷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處于不穩定狀態。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順應形勢,逐步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教育的模式。
(三)、教育方式的變化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當代大學生渴望追求真理,追求新知,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運用新方法、新手段和新載體,逐步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者,網絡教育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駕馭。網絡時代是一把雙刃劍,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盡快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并及時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靈活地運用網絡改進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走出迷戀網絡、厭惡學習、精神頹廢,甚至借用網絡進行犯罪活動的誤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模式對凈化人的思想,統一人的行為曾起到過積極有效的作用,但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轉型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環境、任務、內容、渠道和對象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這些新問題、新情況。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觀念滯后、內容僵化、形式單一等問題,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相對固定的程式和規范性做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領路人,在提升教育實效性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給大學生以人文關懷,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懂得怎樣做人,怎樣與自然、人和社會和諧相處,從而構建全新的、立體的、充滿生機的教育創新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是一項偉大而崇高的系統工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生活化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簡單地說,就是要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得有效化、深入化、持久化;就是與廣大師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工作與師生的學習和生活貼近、融入師生的生活,成為老師忘不了,學生離不了的一項長期工作。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要幫助他們消解成長中的各種煩惱和困惑,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們成為全而發展的完整的人。因此,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同志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準確地判斷、分析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大學生中出現的思想動態,既不可不管不問,也不可只抓些無關疼癢的小事。任何回避矛盾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尤其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有絲毫的松懈。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做寬、做細、做深、做久,使之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須時刻關注大學生中出現的每一個實際問題,力爭將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科學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中貫穿和體現的真理性、規律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是高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科學化水平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的實際效果。
首先要按照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相結合的要求,積極開展教師業務技能培訓,努力增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能力與素質,引導教師不僅是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應該是學生需要的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與情感護理員,努力建設一支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的“多師型” 特色教師隊伍。其次按照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要求,積極開展教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以科研提高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與教學業務水平。一方面要依托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色,進行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攻關,以課題為載體,形成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研特色與優勢,以項目為紐帶,帶動形成學術思想活躍、優勢互補的學術梯隊;以教學改革項目、科研項目的實施,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創新科研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優秀人才的團隊效應和當量效應,提升整個團隊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催生有重要影響的原始性創新成果,推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特色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三)、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要多樣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的重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此,要使得高校政治理論課取得實效必須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提升教學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要充分吸收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技術,深入研究教學規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密切追蹤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動態,積極開發和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新工具,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在網絡化教學環境下,創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延伸到網上,開展網上網下教學互動,實現校內校外資源共享。
一種形式為課外實踐。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構成,劃出一定學時作為課外學時,用以指導學生參加課外實踐,如課外讀書活動、文明工程、愛心工程等,再輔之以講座、輔導、咨詢、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和專題報告等形式。依托這些有效的載體,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使他律與自律有機的結合,塑造理想人格。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另一種形式為社會實踐。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專題采訪、參觀考察。低年級學生可參加社會調查與考察如深入城鎮、鄉村、企事業單位開展社會考察和社會調查活動。高年級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進行參加一些創業活動,或到企業實習、搞技術服務、參加"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社會實踐課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有機結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這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總而言之,新時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在于不斷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而達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目的,為社會主義社會事業的順利發展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胡軍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轉換[J].教育評論,2007年第4期。
[2]常素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分析”,《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08年3月。
[3]黃正泉、王健,“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之魂”,《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3期。
[4]李訓茂,“論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重要性”,《前沿》,2006年第9期。
[5]孫體楠:新時期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年第8期。
作者簡介:王洋,政工師/助教,碩士,天津財經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