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建玲
語文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就是要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把“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把“苦著學”換成“樂著學”。對于學生來說,要在教師教學的要求和影響下,逐步培養起“愿學”、“喜學”生字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習生字的動機強度不斷增加。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包含著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并且這些心理活動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交織在一起的。巧用心理學知識學語文,能收到很大的成效。
一、激發學習興趣,愛上語文學習。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⒈在語文活動中發展興趣。
興趣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并發展的,同時也可以在實踐中改變或穩定興趣的方向。為此,要為學生創造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如組織課外寫作活動、語文知識競賽、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糾錯別字、古詩文背誦大賽、演講比賽、一分鐘現場演講等活動,都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必要途徑。
⒉在語文教學中保護興趣。
小學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探索的傾向性大。語文教學中,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生動有趣的知識,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一匹出色的馬》,題目就非常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好題目進行導題教學。以難易適當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克服困難中顯示自己的力量,體驗成功的喜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毛蟲》一文中的生字,可以分為“豎心旁,與心情有關;提手旁,與動作有關;絞絲旁,與絲線有關。”進行分類學習,學生十分感興趣。
⒊利用興趣遷移培養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可將學生喜歡游戲或聽故事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電視、閱讀、繪畫、表演等特點,把這些興趣往語文學習上遷移。這種利用原有興趣的遷移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作法,對差生的教育有著特殊的實際的意義。如學習《沙灘上的童話》,讓孩子讀讀、畫畫,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4.運用新舊知識引起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與舊知識經驗相聯系的新知識最能引起學習興趣。學習時,我利用學生能理解的圖畫幫助學生掌握字義,引導學生采用以熟帶生、同音歸類、比較認讀、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吸引學生注意,提高教學實效。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小學生的注意既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條件,同時也是在專心致志地完成語文各項學習任務中發展起來的。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進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注意力。
1.課前導入引起學生注意。
從一堂語文課看,要根據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上課開始時,學生的注意處于分散狀態,要靈活地采用最合適的方式組織教學,引起學生對上新課的有意注意,如采用談話、由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檢查預習、內容簡介、作者介紹、釋題、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提出讓學生深省的問題等方式,都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大象的耳朵》,課前出示謎語讓孩子猜一猜,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很快地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來。
2.課中再次引起學生注意。
課中,學生會進入到一種疲軟狀態,學生注意力會有所下降。這時,教師就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使他們被新課的內容或新穎的教學方式所吸引。講到關鍵問題和重、難點時,提醒學生注意,如教學《小馬過河》時,講到這個故事讓孩子明白的道理時,提醒學生認真傾聽。如教學《蜘蛛開店》時,經過一段時間緊張的注意之后,采用分角表演的方式方法吸引學生。
3.課后繼續引起學生注意。
課接近尾聲時,學生由于緊張和疲勞,注意開始渙散,教師這時應提出恰當的要求,讓學生時刻注意老師布置的作業。如《青蛙賣泥塘》一文結課時,在教學中根據小學生特點注意的,出示分層次性的作業,組織好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作業內容,就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三、獲得積極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推動和鼓舞兒童學習語文的精神動力;高級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可以促進小學生品德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師生和諧的情感交流可以改善師生關系,提高教育和教學效果。
⒈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小學生年齡小,知識貧乏,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低。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并樹立是非觀念和培養鑒別能力,這樣才能使之獲得學習語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字詞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在獲得漢語拼音、積累詞匯、書寫漢字、聽懂并說普通話、寫簡短的作文等方面知識能力的同時,逐步感受到漢語拼音的音韻美、漢字的形象美、漢語的詞匯美、書寫的藝術美、語言的表達美。如通過《神州謠》《祖先的搖籃》等課文的學習,不僅擴大和加深對大自然美的認識,而且對祖國大好河山產生熱愛的感情,這不但使學生更加喜愛自然和更加熱愛祖國,而且也會覺得語文課越學越有用,從而越學越起勁。
⒉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老師提示的眼神,暗示的舉動,抑揚頓挫的講述,恰倒好處的詼諧,善意的幽默,巧妙的提問;學生領會的眼光,會心的微笑,踴躍的發言,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都可以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能順利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而且可使學生處于愉快、樂觀的情境中,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喜愛語文老師,進而喜愛語文這門學科。如學習《開滿鮮花的小路》一文時,讓孩子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體會長頸鹿送出的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禮物,給人們帶來了溫暖與快樂。
⒊通過實踐獲得體驗。小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一種實踐活動,而小學生接觸社會現實,進行社會交往,旅游、參觀、訪問等則是更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它們可使學生的生活逐漸豐富,知識逐漸增多,眼界逐漸開闊,認知逐漸加深,情感日益豐富,并使學生寫作有“源”,情有所“寓”。由此可見,一切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都能十學生獲得學習語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習了課文《找春天》一文后,讓孩子在到公園里去春游,了解春天,觸摸春天,讓孩子獲得許多體驗,真正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綜上所述,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語文時的注意狀態和情感狀態,綜合影響、共同作用于學生語文的學習。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興趣,可以經常獲得學習語文的積極情感體驗,這些興趣和情感體驗又可使學生的注意力較為穩定地集中于該門學科,專心致志地學習。學習時專心致志,則可以獲得好的學習效果,這些學習效果又進一步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對學習語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自覺利用興趣、注意、情感等心理因素組織學生的認識活動,就可形成良性循環,使學生不斷產生并保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巧用心理學知識學語文,會帶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