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敏
摘 要: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轉變理念,適應新時代的思維模式;在教育教學上要與互聯網+共享經濟接軌;教學手段要做好三個轉變。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思路 探索
隨著滿大街小巷各種各樣的掃碼即可騎走的共享單車的迅猛發展,人們突然發現,自己已然進入一個共享經濟時代。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如何盡快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是擺在高職人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課題。
長期以來,高職教育的理念、目標一直非常原則: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教師隊伍建設重視“雙師型”等。這些停留在原則性上的概念化要求,在當前互聯網+時代條件下,已顯不夠。筆者從事高職教育多年,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與教學實踐,提出三點粗淺意見,供同仁參考:一是教育理念要適應新時代的思維模式:二是教育教學要與互聯網+共享經濟接軌;三是教學手段要做好三個轉變。
一、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思維模式要適應時代的要求
隨著互聯網對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無孔不入,我們的生存環境以及未來的走勢已完全脫離了習以為常的傳統形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直面現實,改變觀念,積極主動地迎接這個翻天覆地的時代的到來。然而,我國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還令人堪憂。正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先生說的:“當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滿足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要求目標相比差距還很大,專業教學大體上還停留在低水平重復、簡單化操作、淺內涵發展的階段?!边@關鍵在于高職辦學者首先要改變觀念,要徹底改變以前把高職教育理解為是升級了的技能教育、吸納低端學生的一個三等末流大學的理念。要將創新理念、信息化技術、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有機融合,并貫穿到教育全過程。為此,高職教育在理念上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盡快做好轉型。關鍵在于要積極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主動地將“互聯網+產業”、“互聯網+行業”的產業、行業發展思路,轉變成“互聯網+專業”、“互聯網+教學”的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思路,使之成為高職院校辦學與教師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的新起點。
二是要把互聯網+當作學校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攻方向,設計學校的定位與學生的定位。把“互聯網+專業”、“互聯網+教學”的理念落實到專業建設、課程體系開發和教學模式創新中去。
三是要把培養具備“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作為院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考核指標。
二、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要與互聯網+共享經濟無縫接軌
前面講到,高職院校要主動地將“互聯網+產業”、“互聯網+行業”的產業、行業發展思路,轉變成“互聯網+專業”、“互聯網+教學”的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思路,使之成為高職院校辦學與教師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迅速發展的新起點。這其實不僅是個理念問題,從高職教育教學上說,兩者還得做到無縫對接。要在國家著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之時,運用好互聯網這個萬能平臺,抓住共享經濟這個牛鼻子,讓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創新人才。對此,要從兩方面進行探索并做好工作:
首先,高職院校要從技術與設備裝備、內容與資源建設以及大數據管理等方面創造條件,讓每一個教師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教學準備;確保學生有自己能夠使用的信息終端設備,實現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互聯網+環境中高效和個性化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實現高職教育教學與互聯網無縫接軌提供可靠的硬件基礎。
其次,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專業教學上,要積極與互聯網+共享經濟掛鉤。從 2014 年開始,共享經濟橫掃住行等各個領域,不論是 Airbnb、Uber 還是停車位共享等,通過聚合和調動個人資源,規模性地提高供給,有效地提高了整個社會化資源效用。而現在,打破機構、資質的限制,人的知識和技能的“共享經濟”也亟待大規模調動。對此,高職院校就要認真研究如何適應這個社會、這個市場的情況與需求,建設、設置自己獨特的專業,采取聯系實際、卓有成效的教學來滿足市場的需求。比如,共享單車的出現,無序投放與亂停車是一個大問題。電子圍欄的出現,一段時間里緩解了這個矛盾。但投放量的控制政府仍只能是行政手段,而不是通過科學分析準確無誤地進行決策——因為,政府有關部門對投放量統計,仍停留在簡單技術層面,大數據統計管理遠未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變化;而電子圍欄實際運作中表現出的很多缺陷,使得共享單車的矛盾進一步深化。但反過來,這又為人們提供了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施展身手的機會。如果高職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能針對這些現象進行科學的程序設計,提供先進的APP,使政府的管理更加精細化、決策更加科學化,那么,這個院校的畢業生就一定是市場的搶手貨。
三、互聯網+時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手段要做好三個轉變
三個轉變指的是:要把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要把知識技能教授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要把以課堂學習為主轉向多種學習。
一是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是要改變學校就是傳授知識技術的地方,老師講、學生學是天經地義的觀念,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互聯網+時代,方方面面發展的步伐日新月異,一本教材剛形成,便可能已落后于時代的需求。特別是以應用能力培養為重要任務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應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的需求而及時進行調整。要創造一個以學引教、以學促教、“學教相長”的新氛圍。
二是以知識技能教授為主轉向能力培養為主,就是要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知識更新的迅猛,技術進步的令人匪夷所思。傳統的按部就班遞進式教學,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其實,現在的青年學生,利用互聯網的能力不少超過了教師。高職學生中,可能數、理、化等理論課程并不出色,但對電腦、網絡游戲玩得十分溜,有的水平非常高超,玩出了修改游戲內核的能力。這對他們開發大腦,提升智力、提高創新意識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此,教師應該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揚其所長,把他們的能力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把聰明才智用到專業上來。比如針對前面共享單車等大數據開發、實用APP設計等方面,指導幫助學生,讓學生試做,從現實生活中的小點滴做起,從解決社會實際需做起,對學生應該是具有吸引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成功感。
三是要把以課堂學習為主轉向多種學習。一是要讓學生走出教室、進出課堂,去見識翻天覆地變革大時代的風云,而不是讀死書,做考試的機器。讓解決社會的需求,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比如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甚至研發解決問題的具體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走出教室不是全盤否定課堂教學。所以同時還要研究變革課堂教學的形式,適應新時代、新內容的教學需要。近年來,一種叫“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從美國傳入。雖然還存在異議,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它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它的流程是:教師提出具有熱身作用的問題,學生根據視頻自主學習,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反饋練習,甄別疑難;教師收集問題,再將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難點歸納成幾個問題,圍繞教學目標,交流互動,釋疑解惑。在互聯網充分發達的中國,視頻同時還可以是互聯網,上面什么東西沒有呢?學生盡可按照自己的興趣,在里面遨游。帶著問題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才會有學習的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比教師的任何獎勵都令人興奮。對教師而言,是最大的教學成功。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職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抓住這個機會,是高職教育邁向新里程的開始。
參考文獻:
[1]俞仲文.產業升級需要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6-1-19
[2]金海永.互聯網時代高職教育的新發展.《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3 (5)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