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泰
摘要:中獸醫與中醫就如似“同卯雙生”是指一顆卯子受精之后自動裂成兩半成兩個胚胎發育,出生時同時生出兩個嬰兒;但裂變過程中可能因為裂解的程度不夠均勻適當,導致兩個胚胎之間并不完全獨立,出生時兩個個體之間或多或少地互相纏繞著,即俗稱“連體嬰兒”。兩門醫學在基礎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診療對象有所差異,中獸醫是看多種動物的中醫師,中醫是看兩種動物的中獸醫師。中獸醫學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學說為基本理論,以防治動物病證和動物保健為主要內容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
關鍵詞:中獸醫;動物保健;面向學習
考古醫學發現,家畜的飼養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在新石器時代,河南仰韶遺址(約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中,發現有用細木柱圍成的國欄,其中堆積有很厚的畜糞。
在內蒙古多倫縣頭道洼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砭石,經鑒定具有切割膿瘍和針刺兩種作用。這些考古發現說明,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家畜的飼養已經普及,而且人類為了保護所飼養的動物,已開始把火、石器、骨器等戰勝自然的工具用于防治動物疾病。
甲骨文中還記載有藥酒及一些人畜通用的病名,如胃腸病、體內寄生蟲病、齒病等。商代青銅器的出現和使用,為針灸、手術等治療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如當時已有了閹割術或宮刑的出現。
殷周之際出現的帶有自發樸素性質的陰陽和五行學說,后來成為中醫和中獸醫學的指導思想和推理工具。《周禮·天官》中已有“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刮之,以發其惡,然后藥之、養之、食之”的記載,說明當時不但設有專職獸醫治療動物疾病,而且已將內科病(獸病)和外科病(獸瘍)區別開來,并在治療方法上采用了灌藥、手術、護理、食療等綜合措施。當時的書籍中,還記載有不少對家畜危害較大的疾病,如豬囊蟲、狂犬病、疥癬、傳染病、運動障礙以及外血吸蟲如馬、牛虻等。《周禮》《詩經》和《山海經》中,載有人畜通用的藥物一百多種,并有獸醫專用藥物的記載,如“流赭(赭石)以涂牛馬無病”等。《周禮》中還有“內饔……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肉品檢驗。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造父(約公元前10世紀)、孫陽(號伯樂,約公元前7世紀)、王良(約公元前6世紀)等畜牧獸醫名人。
在很多人們心目中,中(獸)醫就像是一個有留著花白胡子、說話慢條斯理、態度和藹的老翁;在很多人們心目中,中藥就是草根、樹皮,加一些曬干了的小蟲子熬成的黑呼呼的湯藥;在很多人們心目中,針灸就是把你變成刺猬的過程針刺肌膚痛覺感……
情況果真如此?當然不是的!
有不少人認為中(獸)醫是玄學,是幻學,不合乎醫學,酷似空氣般,看不到又摸不到(學西醫者不當評解觀),這在根本上都是錯誤的,大家只要想一下便可以明白,要是沒有真實的效果,這門古老醫學是不能存在下來的。畢竟,醫學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人類及動物的健康,治療疾病。
中(獸)醫和西(獸)醫一樣,是一種學科,更是一種科學。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中(獸)醫: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土方、偏方,對中(獸)醫的效果產生繁多的懷疑;也不能過分的迷信中(獸)醫的神奇化,完全依賴中(獸)醫中藥來治病、強身必須正統常規性來學習它,才是醫道。
中(獸)醫,這種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醫學,既是科學的,又是具有一定功效的生命科學,不是神學。
現代人們用眼睛去窺視,用語言去闡述中(獸)醫。使你在神往武俠小說中點穴神功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現實中“經絡腧穴”的真正妙用,在相信西方醫學嚴謹的科學依據的同時,能明了中(獸)醫的妙方和實質效果,能把中(獸)醫中修身、養性、延年法門,揉入到忙于制定人們與動物的各種健身計劃之中。
作為一個現代人與寵主,我們應該明白自己生活在一個西方醫學已經陷入與疾病打消耗戰的時代。認識中(獸)醫,了解中(獸)醫,運用中(獸)醫不但是一種時尚,更應該是一種生活化保健的必須產物。
讓我們進入那神奇,歷史悠久,經歷了艱難還煥發著濟世之光的中(獸)醫中吧!
它是那樣的博大精深,中(獸)醫以它千年的歷代醫者經驗總結,以它確切的療效法,給這個充滿了洋味抗生素的時代帶來了一絲古老卻讓人放心的“漢醫藥味”。目前全世界興起的“針灸熱”、“中藥熱”,乃至“漢醫熱”,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了。世界逐步由以前只認同中(獸)醫藥的一些治療方法,到現在比較重視中(獸)醫藥里面的理論基礎和文化內涵,這說明中(獸)醫藥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還重新煥發了新的濟世(畜)之光。對中(獸)醫藥越了解,我們就對人與動物這個奇妙的生靈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實際上,沒人敢說他對醫學了解得有多透徹,因為醫學研究的目標“人與動物”,這是極度復雜的生命體。所以,在學程教育中,協會研策多年教學精髓帶領大家正統常規化的了解和學習。
現今社會許多人強調“終身學習”,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呼吁。將把醫學生活視為課堂,不斷思考、虛心探討。這種不分領域的進入、對古醫學智慧的透視,讓這一本生命科學之有聲化良書能由大家永續繼承下去是我們的職責。
古人說,學習是在磨煉一個人的性格,是完善自我的過程。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必須具備爭分奪秒好學的精神、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才能“修得正果”。否則,養成學習好習慣便成了一個口號,沒有實在意義。
學習者有了毅力,缺少引導正統面向教學也不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唯一選擇專業教學指標是大家必勝學習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