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
摘要:土雞作為地方品種,對外界環境要求低,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等優點,非常適合山區農村的野外散養。
關鍵詞:土雞;養殖;免疫
貴州省納雍縣是山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畜牧業發展相對緩慢,但是山區適合土雞養殖,農戶可以利用荒山土坡、森林、果園等發展土雞養殖,而且土雞的肉質好,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歡,發展前景好,而且土雞價格高,經濟效益非常可觀。但是納雍縣土雞養殖以散養為主,每戶的養殖數量并不多,總體的經濟效益不高,難增收致富。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開發農村土雞產業,使土雞長得快,肉質又好,農戶的效益又高呢?下面根據當地的特點,詳細介紹一下土雞的養殖技術。
1選擇優良的品種飼養
土雞,也就是本地地方品種,也俗稱為草雞。土雞對外界環境的要求低,適應性強,抗病能力強,非常適合野外散養。貴州省比較優良的地方土雞品種有黔北土雞、貴州黃雞(黃腳黃羽)等,也有本地雜交雞以及引進的湖南湘西桃源雞(黑腳紅羽)、廣西桂林麻雞(青腳麻羽)等,養殖戶要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合適的品種進行飼養。
2育雛技術
目前,育雛主要采用“立體式網床”或者地面墊料育雛的方式,在育雛過程中,要根據雛雞的生理特點,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2.1適宜的溫度
采用不同的育雛方式,溫度稍有差異,在育雛的時候要注意觀察雛雞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注意“看雛施溫”,一般1周齡以內,以35~32℃為宜,以后每周逐漸降低2~3℃,直至20℃左右。
2.2濕度要恰當
雛雞在1 0日齡以內,濕度以60%~65%為宜,10日齡以后,濕度保持55%左右為宜。采用墊料育雛的時候,10日齡以后,由于糞尿的影響,育雛室內濕度會相對過大,容易滋生病菌,誘發疾病,特別是容易感染球蟲病,此時一定要采取措施適當降低室內的濕度。
2.3科學的光照制度
雛雞出殼后3d內,為了確保飲水和采食,采用每晝夜23~24h的光照,從第4d -直到育雛結束,采用8h/d的光照。
2.4飼喂技術
雛雞出殼毛干后的3h后進行初飲,可以在飲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連續飲用2d,可以提高雛雞的成活率。初飲后3h至出殼24h以前開食,初期飼喂自由采食,3日后至2周齡,6次/d;3~4周齡,5次/d;5周齡以后,4次/d。
2.5飼養密度
雞群發育整齊均勻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合理的飼養密度,密度過大,雞群活動空間小,采食不均勻,容易發生啄癖。密度過小,不利于保溫,降低雞舍的利用效率。要根據品種、日齡、通風、飼養方式等科學調整飼養密度。
3科學調制飼料
1)飼料營養要全面,最好飼喂土雞容易消化的顆粒飼料,同時搭配其他的青綠飼料飼喂,確保土雞的正常發育,提高增重的速度,相對縮短飼養周期,而又不改變土雞原有的風味和營養價值,提高養雞場的經濟效益。
2)育雛期間,最初開食飼喂全價顆粒飼料的時候,要將飼料稍微浸泡,用手揉碎,以免顆粒太大,雛雞不愿意采食。雛雞脫溫以后,也就是雛雞在28~63日齡,更換為中雞飼料,更換的時候要注意逐漸替換,以免對雞群造成應激。同時,還要補飼15%左右的青飼料,補充維生素的含量。雛雞63日齡以后,在野外散養,改換成大雞飼料,同時補飼5%~10%的破碎了的玉米粒或小麥粒以及15%左右的青飼料。120日齡以后,玉米、小麥不用再破碎,可以整粒飼喂。
4放養管理技術
4.1放養規模和密度
根據養殖場地的大小來確定養殖的規模,一般每群以1,500—2,000只為宜,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飼養的密度不能過大,過大活動空間下飼養場地中的草蟲不足.需要大量增加配合飼料的飼喂量,會影響土雞產品的肉質和風味;飼養密度過小,就會浪費資源,降低養殖場的經濟效益,一般林地放養密度為每畝250只左右。
4.2放養及補飼
土雞野外放養時間一般在4月初至10月底之間,這段時間牧草生長旺盛,林草中各種蟲子也多,雞群可以補充豐富的生態飼料。放養時還要及時補飼,以確保土雞的營養均衡,一般在早、晚各補飼一次,早晨補飼量少,晚上飼喂量大,同時為了不讓土雞過肥,補飼精料中蛋白質含量要適宜。放牧的時候,還要密切關注天氣的變化,遇到下雨、下雪、大風天氣要及時將雞群趕回雞舍,以防雞群受到應激而發病。11月至次年3月主要以圈養為主,放牧為輔。
4.3做好消毒免疫工作
為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要做好免疫接種和消毒預防工作。結合當地疫病的發生規律以及飼養的品種制定土雞的免疫程序,如及時做好雞新城疫、雞法氏囊、禽流感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藥物做好保健,如在7日齡左右的飲水中添加0.01%的土霉素或青霉素預防疾病的發生。定期對雞舍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食槽、水槽等用具每2d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一次,出欄后對場地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