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雪
摘 要 全媒體出版是整個出版業的發展趨勢,也給命懸一線的電子音像出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活力,但也對音像編輯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音像編輯需在版權保護、軟件技術、作者資源開發與維護、讀者維護以及商業模式和盈利渠道開拓上下功夫,不斷努力學習,成為復合型人才,才可能讓電子音像出版業東山再起。
關鍵詞 全媒體出版;電子音像出版業;音像編輯;挑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0-0163-02
全媒體出版,通俗地說就是多種媒體渠道同步出版。2008年12月,馮小剛的《非誠勿擾》以紙質出版、在線閱讀、手機閱讀和閱讀器閱讀四種方式同時出版,其同名電影《非誠勿擾》同步首發,被認為是“全媒體出版第一書”,開創了全媒體出版先河,并被評為“2008中國出版業十大事件”之一。
2009年3月,英國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攜八項奧斯卡大獎登陸中國,其同名原著也以全媒體出版方式全球出版,并與電影同步首發,其中文在線閱讀依托“在線反盜版聯盟”,啟動了24小時網絡反盜版監控,“隨時發現,隨時起訴”,為全媒體出版保駕護航。
隨后,《我的兄弟叫順溜》《十月圍城》《孔子》等多部圖書紛紛試水全媒體出版,大獲成功。本以為全媒體出版會影響紙質圖書的銷量,但出版社卻意外的發現,全媒體出版反倒促進了紙質圖書的銷量。電子音像出版社也緊跟全媒體出版潮流,紛紛開拓新媒體出版業務。
據2016年年底的統計,國內電子音像出版社已有超過2/3開展了新媒體出版業務,有1/4自建并運營了數字平臺,超過1/3有盈利的新媒體出版項目,還有超過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萬元的新媒體出版項目。隨著技術的進步,全媒體出版必將是出版業的發展趨勢。
1 全媒體出版時代給電子音像出版業帶來的機遇
近年來,電子音像出版業嚴重萎縮,導致這樣的原因較多,如盜版侵權現象猖獗,優質內容較少,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單一,利潤空間小等。而全媒體出版給電子音像出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新的活力。
1.1 新的出版模式
傳統電子音像出版往往依托光盤為載體,而全媒體出版則讓電子音像出版有了許多新的“載體”,并且這個載體可以不是某種實體物品,如網絡出版。2014年12月,QQ音樂首次以數字專輯的形式獨家發行了周杰倫的新專輯《哎呦,不錯哦》,這一模式立即在行業內引發了連鎖反應。隨后其他在線音樂平臺也隨之推出了數字專輯,許多流行歌壇大腕也紛紛試水并大獲成功。又如移動閱讀終端出版。以國內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為例,喜馬拉雅FM目前能同時支持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車載終端、臺式電腦、筆記本等各類智能終端,許多電臺DJ通過喜馬拉雅發布他們的音頻節目;許多原創音樂人也通過喜馬拉雅發布原創或改編的音樂作品;不少配音師也紛紛入駐喜馬拉雅。
此外,“草根明星”也開始涌現,如《段子來了》這檔輕松搞笑欄目,節目訂閱量已高達143萬人次,并獲得廣告商的青睞及上百萬元的年度冠名。喜馬拉雅已成為4.5億人碎片化時間學習、休閑、娛樂的必需品。新的出版模式省去了母盤制作、光盤復制、塑封包裝等環節,簡化了出版流程,節省了出版時間,大大縮減了音像制品的成本。同時,還能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增值服務。
1.2 新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渠道
傳統音像出版業的商業模式,一般靠發行人員開拓渠道,在實體書店、音像店或相關機構等進行零售或批發。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選題策劃、組稿、編輯加工、三審三校、出版發行后利潤空間小,加之盜版侵權的猖獗,盈利可謂是十分艱難。
全媒體出版時代的到來讓音像出版有了更多可能的商業模式及盈利渠道,如線上付費下載或播放。2015年,BIGBANG與QQ音樂合作,陸續發行了三張迷你數字專輯《M》《A》《D》,三張專輯至今累積銷量約272萬多張,每張售價為5元,總計銷售金額為1 364萬余元,完成了實體唱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三張專輯首日銷量分別為10萬張、20萬張以及50萬張,從這個幾何式的暴漲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數字專輯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數字專輯在粉絲和藝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粉絲們可以在線與藝人進行互動交流,這就讓粉絲們有了付費的充足理由。當然,像BIGBANG這樣坐擁龐大粉絲基數的藝人才能利用“粉絲經濟”這樣的商業模式進行盈利。其他音像制品還可通過廣告來盈利。電子音像出版社可以在音像制品前后插播在線廣告實現盈利。
2 全媒體出版時代音像編輯的挑戰
全媒體出版時代能讓命懸一線的電子音像出版業東山再起,但也給所有音像編輯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電子音像出版社需要轉型,編輯業務同樣也亟待轉型。
2.1 版權保護的挑戰
電子音像出版業從邁入光盤時代開始就一直在與盜版做斗爭。在磁帶時期,盜版雖然存在,但技術、設備要求高,并且效果也不太好,因此磁帶時期的音像出版業曾一度鼎盛。但光盤時代則完全不同,各種免費的抓盤軟件層出不窮,使得復制光盤變得易如反掌,并且效果好,成本低,這就滋生了盜版,加之對盜版的懲罰不力,讓盜版現象變得猖獗。在全媒體出版時代下,音像出版必須做好“防盜”工作。
作為音像編輯,我們必須了解版權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版權保護的技術,積極引進或聘請專人開發音視頻加密保護技術。目前常見版權保護方法有:數字權限管理技術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通過公鑰加密傳輸,私鑰授權并驗證解鎖播放等方式防止盜版;另外就是在音像制品上加上包含版權信息的水印。但技術革新是非常快的,要想時時刻刻保護音像制品的版權,必須不斷開發新的加密保護技術。
2.2 軟件技術的挑戰
音像編輯不同于圖書編輯,我們的工作是以音視頻信息傳播、出版發行為目的的,因此時常需要對作者提供的音視頻進行后期制作、剪輯等,以符合出版的要求和規范。全媒體出版時代,更是對音像編輯的軟件技術有了較高的要求。我們需要熟練使用Cubase、Nuendo、Protools等音頻制作軟件,Edius、Premiere等視頻編輯軟件,Sibelius、Finale等打譜軟件,Photoshop等圖片編輯軟件等。只有熟練使用這些軟件,才能將音視頻內容制作成符合各平臺、各智能終端出版要求的音像制品。
2.3 作者資源開發、維護的挑戰
隨著社交平臺的不斷壯大,作者的概念也在發生改變。有些作者是在“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狀態下“一不小心”成為了著名作者。例如筆者前文提到的喜馬拉雅FM中涌現的“草根明星”。他們只是利用平臺的便利,發布了自己的原創作品,初衷也許只是為了分享學習、娛樂等,但作品發布后受到公眾的追捧。這就要求音像編輯要“慧眼識英才”,及時發現各平臺上的優質作者資源,進行簽約。但這樣的作者相較于傳統作者而言,流動性更強,因此最好與他們簽訂長期合約。同時,也要維護現有的作者資源,及時溝通,及時續約。未來各出版社的競爭力從某些層面上來說,就是作者資源的競爭力。
2.4 讀者維護的挑戰
傳統音像制品的讀者是被動接受信息的,他們很難與其他讀者、作者、編輯進行溝通。而全媒體出版時代的交互性大大增強,讀者能通過各個網絡、移動終端平臺“發聲”,與其他讀者、作者、編輯溝通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們的一條評論也許會影響其他讀者或一些潛在性的讀者,從而對音像制品的銷售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編輯需要及時處理讀者的“聲音”,采納其中有建設性的意見,積極與作者反饋,同時也可以對讀者進行有效分析,吸取經驗,做出更好的音像出版物。
2.5 商業模式、盈利渠道開拓的挑戰
全媒體出版時代讓音像出版的商業模式、盈利渠道有了許多新的可能。編輯比發行人員更了解出版物的內容、定位、受眾,也更了解作者、讀者,因此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宣傳、營銷能力,為在不同平臺,不同終端出版的音像出版物尋求更適合的商業模式,并開拓更讓讀者接受的盈利渠道。
在全媒體出版時代的浪潮席卷之下,作為編輯,尤其是一名音像編輯,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應對時代給予我們的機遇與挑戰,更應該不斷努力學習,成為復合型人才,成為適應全媒體出版時代的音像編輯。讓音像出版業東山再起,所有音像編輯都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衛樂文,姚永春.全媒體出版環境下編輯工作的新特點[J].出版廣角,2015(5):98-100.
[2]徐詩榮.全媒體出版時代編輯能力的培養[J].編輯理論與實踐,2011(2):29-31.
[3]杜小念.全媒體出版時代圖書編輯的核心競爭力打造[J].出版科學,2014(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