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堅釗
摘 要 科技館作為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科學教育、普及、傳播和應用的重要陣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針對國內科技館運營管理存在著的困難與問題,剖析了具體原因,并創新性、前瞻性地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科技館;運營管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0-0167-02
科技館作為科學教育、普及、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平臺,是體現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本文通過對科技館運營管理普遍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結合泉州市科技館新館建設,提出幾點看法和建議。
1 當前科技館運營管理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1.1 重建設輕運管
近10年來,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把科技館作為重要科普基礎設施工程來抓,但國內科技館建設普遍存在沒有區域特色,沒有概念性設計和前瞻規劃,主題展廳、布展裝修和設施配套極其相似,千館一面。運營管理更是弱項,一是沒有持續性投入資金,館內設施陳舊落后;二是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科普服務沒有及時跟進。
1.2 功能定位單一
多數科技館只在常設展區內單純開放展覽,而不注重以更換社會熱點主題吸引觀眾,開展激發體驗互動能力、教育普及科學能力、學術報告培訓等方面活動,沒有很好發揮科普、傳播功能。
1.3 作用發揮有限
大中型科技館只建在省會和地級市,僅在雙休日和節假日面對公眾開放,需要團體預約參觀時間。縣一級基本沒有科技館,科普基地場所規模小、在展具配套等不盡人意,跟不上公眾需求。省、市科技館又不能有效地指導和服務基層科普,作為科技窗口和平臺輻射帶動作用有限。
1.4 后續發展乏力
科技館運營沒有持續資金投入、高端的展具、多方力量支持特別是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參與等,科技館在提高全民素質方面空間和能力有限,發展后勁不足。
2 運營管理矛盾的主要原因
2.1 事業公益與商業實際之間的矛盾
科技館作為宣傳傳播教育機構、最終目的是提高群眾科學文化素養,其屬性決定必然是公益事業,運管管理不能追求經濟收益最大化。但科技館的運營面對千千萬萬觀眾,受眾范圍和客流量廣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配套展廳設備、維保場館,支付工資、更新換代設備等才能保證運轉正常,對人、財、物的需求不亞于大型游覽景區、超級市場等商業場所。
2.2 運管機制與剛性支出之間的矛盾
科技館隸屬事業“三定”管理,設館長1名、副館長2至3名,下設綜合管理部、展覽教育部、物業管理部、運營保障部、活動培訓部、工程技術部、發展研究部等部門,最具有代表性的杭州低碳科技館、紹興科技館,年均運營管理費用為3 000萬元,資金支出不少于一個中等鄉鎮財政、中等企業的營業收入。最為突出的弊端是場館不能增收創利,而且活動場次和接待次數的增加必然帶來場館運營管理費用的增加,陷入多舉辦多虧損的惡性狀態。
2.3 時代要求與場館配套之間的矛盾
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時代要求,需要提高全社會科學素質,要求科技館建設、科普教育需要多元化、寬領域的跟進服務,既需要館內配備前沿、高端展具和設備,也迫切建立一支懂技術、能創新、善組織的運營管理專業隊伍。
3 多措并舉,有效運管,促使科技館永續發展
如果把科技館當作科學、文化的先行者,有必要展示先進形象,充盈血氣,賦予靈魂,讓他健康快速行走,以“創新發展、科技惠民”回饋社會和服務公眾。本文結合泉州市科技館新館為案例,創新性提出幾點建議。
3.1 確定區域特色為形
泉州市科技館新館展教工程委托上海復旦上科規劃設計,前瞻考慮城市規模、人口數量和公眾受教育程度。新館納入環泉州灣城市總體規劃,環灣建成區面積達214平方公里,至2030年核心區城市人口385萬人,中心城區約280萬人。新館建筑總面積30 000㎡,以“海納百川、積淀創新”為主題,將“海絲路”“文都城”“泉州星”這三大泉州科技文化的代表元素融入展示內容及建筑空間。館內設有6大主題功能展廳、2個特種展廳以及2個特效影院,運營方面致力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省內一流、泉州特色”的綜合性科技館。
3.2 做好持續運營為血
有效、持續運營最關鍵是解決“錢”的問題。為此,需要在政策支持輸血、多方籌資造血和以館養館生血多方發力,實現效益最大化。具體措施:一是各級政府要將《科學素質綱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等有關規劃,納入財政預算,加大科技館公共投入和配套設施建設;二是爭取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營企業和農村基層組織及其他組織(如慈善機構)的支持,慷慨解囊,捐助科技館建設,如引入民資建設的青島海爾科技館、廣州南沙科技展覽館等;三是與企業合建特色館,設置企業特色和影響的科普項目,如電信或移動公司創辦數字展廳、企業專題展示館,進行功能細化,體現特色,整合科技館閑置資產,推動資源共享,通過一定收費的辦法創造效益,達到以館養館;四是實行校館聯合、館企合作,科技館承擔起本地區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學課和企業產品工藝、流程操作的教學實操任務,院校和企業給予一定資金補助;五是整合資源、挖掘潛力,借鑒迪士尼模式,開設科技館超市,通過出售科技讀物、紀念品,或提供餐飲服務。六是在不違背公益性原則的前提下,以展廳、展品冠名方式,爭取企業或商人投資贊助,或舉辦臨時專題展覽、科技巡展等方式,既實現創收,又形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良好局面。
3.3 突出科技傳播為氣
發揮科技館固有的展教功能的同時,要積極拓寬和延伸傳播職能和活動空間。一是著重于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科技創新,少年先行至關重要。科技館要面向九年義務制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有計劃有內容的科學教育工作,培養青少年科技和創新意識,寓科于教。二是堅持科技傳播“五性”。即建成代表性、先進性、知識性、新穎性和觀賞性的科技傳播館,按照《科普法》規定必須“注重硬件、配套設施建設,不斷購置、研制、開發具有現代特色、新穎性和吸引力強的科普常設展品,設置多功能的培訓室,面向社會各行業進行科技培訓和階段性的學術交流。三是科普形式需要活躍多樣。持續開展“流動科技館”,將科技館科普展具整合,外出到縣級、鄉鎮級巡展;開展“科普服務校園行”活動,組織科學表演、機器人表演等科普項目進學校公演;舉辦公益科普講堂,引進熱心企業協辦參與公益科普宣傳,有效的拓展科普受眾面。
3.4 找準創新發展為魂
創新是當今時代主題,科技館要在展品、項目對接和自我創新方面下大力氣。展品要突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既要布設機器人、納米科技、微型機器、智能制造、航天航空、區塊鏈等技術革新和未來展區,如經過數字化處理的語言、影像,可隨意保存、搬運的信息科技,讓大家在了解信息技術、工業4.0、大眾智造的威力;又要宣傳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創新創業發展理念,向公眾展示一批萬眾創新的服務載體和成果,也讓觀眾從身邊活生生的事例來體驗不可思議的科學奧秘,增強挑戰科學的興趣和愛好、獲得創業靈感和支持。創新項目對接方面,要與科協的咨詢中心、學會部等兄弟部門加強協作,舉辦技術展示、目的性強的專場推介活動,讓到場的投資專家、投資機構與項目推介者進行面對面溝通,讓好項目現場表演,讓一些創業項目、專利成果轉化,助力項目資本對接。科技館也要自我創新,充實引進優秀人才;鼓勵和發動科技人員參與展品研發;向高等院校學生或老年科技工作者招聘科普志愿者,負責展覽講解,協助館內實驗工作,發揮民間的獨特作用。
3.5 堅持服務大眾為本
科技館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性設施,應強調科技為民,服務大眾為宗旨。科技為民不僅通過各種標本、實物、模型、互動體驗設施、多媒體互動和演示設施,以及綜合應用聲、光、電、機械、數碼、信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來傳播現代科技知識,而且需要強調個體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側重向公眾展示科學原理、現代技術應用、最新成就和未來展望,激發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滿足公眾親身體驗和主動學習需求。服務大眾要強調群眾參與、觀眾主體性。要以科技、娛樂為主要內容,切合觀眾“自我參與性”“自我開發”,設計以公眾為主導,“學什么”“學多少”完全由公眾自主決定,在參觀過程中獲得愉悅,在多次傳播中達到目的,進而發展到自我開發,產生良性循環,實現科學普及。
總之,科技館要以有效作為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使科技更好地惠及民生。
參考文獻
[1]許燕.淺析科技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現實意義[J].科技信息,2013(21):69.
[2]陳永寶.十年科協路: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探索與實踐[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