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華 黃麗萍
摘 要:小學生的習作存在題材雷同,表達平淡的通病。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意表達能力和獨立寫作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創新觀察點、創新觸發點、創新著力點三個方面得以實現。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指導;創意表達;自主寫作
作者簡介:張紅華、黃麗萍,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中心小學教師。(浙江 溫嶺 317500)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10-0080-03
說起寫作,老師和學生都會有相同的感受:想說愛你不容易!大量學生習作的內容東拼西湊,題材雷同,表達平淡。有個性、有創意的習作簡直就是鳳毛麟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要求教師: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那么,如何在學生的習作中植入創意表達,喚醒獨立寫作意識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創新觀察點,開啟創意表達之門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不能局限于一般觀察能力的培養,要另辟蹊徑,創新觀察點。
1. 持續觀察,發現新世界。語文教師肯定都布置過這樣一項觀察任務:仔細觀察校園,抓住一處或幾處景物,寫一篇《我們的校園》。教師會特意花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然后再上一節習作指導課,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察所得。毋庸置疑,這樣的指導是精心的、細致的。而當教師發現交上來的習作大同小異時,又常常會這樣安慰自己:學校相同,景物相同,習作難免雷同。但有一個課堂細節改變了筆者的想法。一個同學在習作課上發言:“上個星期紫藤樹還是光禿禿的,今天卻發現都是紫色的小花苞了,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會開花呢?”對呀,它到底什么時候發芽,什么時候長葉,什么時候開花的呢?每天生活在這個校園中,卻對植物的變化一無所知,怪不得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缺乏新意。于是教師布置了一項新的觀察任務:對所選的景物進行連續性觀察,每天記下新變化、新發現。學生興致盎然,每天一進校園,先觀察景物,記下點滴變化,然后互相交流。持續觀察后的校園在孩子們面前呈現了全新的面容,學生在習作課上的匯報更是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我發現紫藤花的花苞起先好小好小,就像一粒粒小黃米,第二天它就大了一點,像小珍珠了!”“我看到鉛筆廣場上的桂花葉子更加綠了,有些黃一點的是它長出來的新葉。”“同學們知道嗎,紫荊花上今天有不少小水珠,我猜是昨晚上的雨滴,看起來紫荊花好像哭過了呢。”……
美妙的變化,全新的發現,生動的詞句都匯入學生的表達中。同一株花的描寫有了不同的發現,相異的表達,真正達到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寫作課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切正是得益于觀察點的創新。正如福樓拜教導莫泊桑時所說,“要長時間很注意地去觀察,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現的東西……”
2. 比較觀察,捕捉新特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很多事物雖然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卻有著千差萬別。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發現差異,使“這一個”成為世上唯一的“這一個”。
同樣以觀察“紫藤花”為例,為了彰顯紫藤花的與眾不同,筆者引導學生將它與其他花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感受紫藤花獨特的美。有一位學生寫下這一片段:“紫藤花的顏色沒有桃花那樣艷麗,沒有紫荊花那樣濃烈,也不像櫻花那樣粉嫩。它的顏色是淡淡的紫,淡得幾乎要看不出來,但是多么淡雅,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而其他學生又拿紫藤花的花形跟別的花比較:“紫藤花盛開的時候,滿眼都是它的花,它的花連成一串串,掛下來像紫色的葡萄,比小巧的桃花大多了,比嬌嫩的櫻花威風多了。如果你站在小花園里,你的眼里就只有它的花,其他的花都是點綴了。”
還有的學生寫出了紫藤花和其他花的香味差異、樹形差異等。這樣一比較,抓住了紫藤花的特點,發現了紫藤花獨特的美,也拓寬了觀察點。這樣的觀察,能激發學生獨立寫作的興趣和熱情,有效促進了創意創新表達。
3. 個性化觀察,引發新思考。對同一事物的觀察,選擇不同的觀察角度,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觀察效果。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創新觀察點,不盲從、不守舊。
同樣是以觀察紫藤花為例,當大家都為紫藤花的美津津樂道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卻敏銳地發現:這么漂亮的花卻沒有綠葉襯托,顯得那么冷清。筆者大力表揚了他觀察的敏銳,發現了別人發現不了的現象,并引導其他學生關注這一現象。通過長時間觀察,學生發現紫藤花是先開花后長葉的。筆者又引導學生創新觀察點:為什么會這樣?這樣的現象別的花有嗎?還發現了哪些別人沒有發現的觀察點?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才明白其中緣由,且了解到原來好多花都是先開花后長葉的。他們把不同角度的觀察和思考過程寫在習作中,這些習作個性紛呈,創意靈動。有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立意:花的美麗要靠綠葉的襯托,一個人的成功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個創意頓時使習作從單薄變得豐滿,從稚嫩走向雋永。
所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須培養其觀察的持續性、求異性、獨立性。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學生的創新觀察能力和獨立寫作能力定能不斷提高,創意表達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創新觸發點,暢通創意表達之路
夏丐尊和葉圣陶兩位先生合著的作品《文心》中對“觸發”一詞有這樣的闡釋:“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如何提高學生觸發的功夫,從而提高創意表達能力,喚醒獨立寫作意識呢?
1. 抓住事件契機,觸發選材新思路。習作中,學生照葫蘆畫瓢,鸚鵡學舌的情況很嚴重,這是因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局限。如果教師能抓住發生在身邊的偶發事件,及時引導點撥,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評判,產生創造性的感悟,就能自主觸發創意表達。
比如,一節閱讀課上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插曲:剛上課一會兒,一個男生突然哭了,筆者停止講課,過去了解情況。可是,那位男生只哭不開口。到底什么原因使一個男生在課堂上痛哭失聲呢?有的學生開始猜了:老師,會不會他想到了傷心的事情才會抑制不住?有的說:是不是別的同學罵過他、打過他?還有的說:可能是考試考砸了,怕被老師和家長批評……
面對這樣一個突發事件,閱讀課肯定上不下去了,但不失為一次習作的好時機。筆者征求了那位男生和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他為什么哭》為題進行一次即興習作。學生把剛才的猜想進行再加工,開始寫作。從哭聲寫到表情,從同學寫到老師,從猜想寫到勸慰,有理有據,描寫細致入微,分析入情入理。只用半節課時間寫就的習作,卻創意十足,精彩叢生。這樣的觸發多了,學生自然就會產生獨立寫作的意識,創意表達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會提高。
2. 捕捉真實感悟,觸發立意新角度。習作是學生思想情感的流露,教師如果一味地追求習作的內容形式,學生的習作都會像從一個模子中倒出來似的。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和真實感悟。如寫《我的家》,教師要求必須寫真人真事,不能編造。學生問:僅僅只寫家庭的溫馨嗎?可以寫父母吵架帶給自己的困惑嗎?可以表達對媽媽偏愛弟弟的不滿嗎?筆者答應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說真話,抒真情。習作批閱時,我發現立意出新了:父慈母愛,其樂融融;父母離異,缺少呵護;望女成鳳,望子成龍;姐弟爭吵,雖煩也樂……學生按同一個題目寫出來的習作,家里的故事不一樣,立意更不相同,自然而然地抒發了他們的真摯感情。
堅持這樣訓練,學生就會留意周圍環境,逐漸把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惡記錄下來。他們從新的角度對舊的事物進行重新審視和觀照,力圖避開舊的說法,賦予新的意義,結果許多學生寫出了充滿新意的好文章。
3. 變換語言模式,觸發表達新亮點。小學生的閱讀面不廣,發散思維能力不強,作文語言很容易受范文束縛,很難形成有創意的表達。平時在習作訓練時,不妨變換一下表達方式,說不定會出現“一樹梅花萬首詩”的表達效果。
比如,小學生寫議論性的讀后感,往往會有無從下筆的茫然感。大部分學生只是停留在摘抄文中的句子上,很少產生自己獨立獨特的感悟,即使有所感悟,也是膚淺的多,雷同的多。因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各種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文體文章,為讀后感寫作做有效鋪墊和準備。寫作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在形象表達的同時還必須表達自己獨立的感悟和想法,可以給文中的主人公寫寫信,發表一下自己對他的看法;可以給書中自己欣賞的人物寫寫傳記,加深對人物的認識與感悟;可以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景點、一處建筑、一件器具寫寫廣告詞,帶動更多的人來閱讀、認識;還可以寫寫簡短的書評或者作品推薦,激發同學的閱讀期待……這樣的寫作練習會讓學生少一份羈絆,多一份自由,就會有獨立的空間,靈動的創意。
三、創新著力點,展開創意表達之翅
海闊天空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想是十分重要的心靈活動。要讓學生提高寫作創意能力,就一定要把寫作訓練的著力點放在對想象和聯想能力的提高上。秦牧把想象比作“思想上的野馬”,有了它,思路就開闊,思維就靈活,語言就豐實,寫文章時就會妙筆生花。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性著力點,引導學生進行有創意的獨立表達。
1. 換位體驗,誘發想象性創意。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是學生學習寫作的典型范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給人想象的余地,教師應在閱讀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想象性創意習作訓練。如學習《學會看病》一課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補寫:當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更加忐忑不安,此時“我”的心里會想些什么?然后進行補充句式練習:十分鐘過去了,四十分鐘過去了,一個半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讓學生填寫“我”作為一個母親越來越焦急、擔心的心理活動。訓練后,要讓學生比較補寫部分和原文在著力點上的不同之處,以此來體會想象性創意的作用。教師也可以變換文章主角,引導學生進行設想:假如主角是文中的孩子,當母親要求他獨自去看病,這一路上以及看病過程中他會怎么想呢?這樣的想象性寫作訓練容易使學生在閱讀時自發產生寫作的習慣性沖動,從而形成獨立寫作的意識,提高創意寫作能力。
2. 重建場面,激發想象性創意。小學生寫作時,往往思路閉塞,無從下筆,對此,教師可以從范文著手,進行擴展性想象訓練,在口頭或書面的語言表達中再現文本情境,在想象中重建生活場景。
低年級學生可以從閱讀繪本入手,教師可以通過“畫面上有什么(誰)?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等問題幫助學生完成對單頁畫面靜態信息到動態信息的想象;可以通過啟發學生預測故事的發展,填補頁與頁之間的空白來重建文本情境。除了再現視覺場景,還可以通過提問和對話,創新生活場景,比如“(角色)在說什么?還會怎么說?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說、怎么想?”幫助學生想象故事中角色的語言和心理感受,從而更好地增強場景描述和建構能力,以提高創意表達的能力。當然,所有這些提問都可以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逐漸形成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和表達的能力。
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閱讀時要求學生大膽想象,采用變換文體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形式創造性地重建文本情景和場面。主要形式包括補寫、續寫、擴寫、改寫、讀后感、文章評論,等等。尤其是內容含蓄、充滿想象空間的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文體。
3. 對話生活,深化想象性創意。生活是一個萬花筒,絢麗多姿,學生每天耳聞目睹許多人和事,但卻往往熟視無睹。教師可以把事物擬人化,讓學生展開想象,和事物對話,和生活對話。或許某一節課曾有小鳥飛進教室,某一天又找到曾經喜歡過的玩具,某一次看到墻角綻開小花,某一刻聽見水龍頭在嘩嘩地流水……吃過的、玩過的、用過的、遇見過的、感觸到的……很多很多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喚醒學生獨立自主表達、創作的欲望。熱愛和珍惜自然和生命,這些主題詞應該和獨立寫作、創意表達一起,伴隨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李海林.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孫寶珠.有創意有個性的自由表達[J].小學教學研究,2009,(1).
[3] 滕寶明.讓觀察為習作奠基[J].語文教學通訊,2013,(2).
[4] 楊小軍.從有思想到有創意的表達[J].語文教學通訊,2008,(5).
[5] 魏蘭.習作新思維——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13,(3).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