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清 韋景令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及制度建設的特點與存在問題,探索“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構建包括“雙師”隊伍建設機制、服務社會機制、溝通協調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及完善升級機制等在內的多方參與共建共享實訓基地的長效運行機制,為廣西職業院校中高職實訓基地有效銜接、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實訓基地 運行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B-0039-03
中高職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2011 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和督促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建教學與生產合一的開放式實訓基地;2016 年,廣西在《關于加強我區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強調: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要堅持銜接貫通,系統培養,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建立專業群實習、實訓、生產、培訓、技能鑒定、技術開發“六位一體”的共享性實訓教學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到 2020 年,建成一批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課程改革與條件建設匹配的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使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在產教融合、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與示范作用。
2011 年,廣西開始進行“2+3”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普通專科)試點以來,中高職銜接在實踐層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成效不明顯,特別是基于“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建設系統性研究和實踐方面,還只停留在表面或僅限于理念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為此,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探索建立由行業企業參與、院校聯動的專業群建設組織管理模式,完善“專業(群)+基地”運作模式與相關管理制度,建立院校、行業企業等多方共建共享實訓基地運行的長效機制,是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深入分析廣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及制度建設的特點與存在問題,探索“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構建多方參與共建共享實訓基地的長效運行機制,在與實訓基地建設配套的課程銜接、“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總結建立行之有效、易于推廣的“2+3”銜接模式下實訓基地管理制度,為廣西中高職實訓基地運行機制、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廣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現狀
(一)調研情況。研究主要采取問卷、交流、文獻等方式,重點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工業學校、柳州一職校等 22 所中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進行調研,收回問卷 168 份。有關信息見圖 1、圖 2、圖 3、圖 4。
(二)存在問題分析。具體如下:
1.中高職實訓基地“軟”建設的忽視,導致設備資產的增長速度與“軟”實力提升速度比失衡。實訓基地“軟”建設指的是配套的實訓項目、教學資源、師資隊伍等的建設。從圖 1 看,對于實訓基地軟硬件建設,認為“硬件強,軟件滯后”的比例占 37.5%,遠高于認為“軟件強,硬件滯后”的比例 4.76%。說明各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通過多年的建設積累,雖然在硬件數量和質量上有了顯著的提高,資產增加迅速,但“軟”建設一直不被重視,導致“軟件”不能滿足由于硬件設備設施的增多帶來的管理水平、師資隊伍、內涵建設和保障機制等方面的需求。
2.中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銜接與運行不緊密,導致中高職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從圖 2 看,認為“課程實訓項目銜接”“人才培養方案銜接”“實訓功能定位銜接”不足的分別占 83.33%、76.79%、66.67%,說明中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未能達到有效銜接。從圖 3 看,除了“建設資金短缺”占 69.05% 外,認為“運行機制不靈活”“建設規劃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占比分別為 51.79%、44.64%、41.67%,說明在“2+3”中高職模式下,三種實訓基地建設銜接不足,導致實訓基地的管理與運行受到制約。
3.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中高職教育銜接不暢。從圖 4 看,認為中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方面的制度措施認為“制訂得好”占比只有 7.74%,而認為“尚能接受,但缺少長遠規劃”占 23.21%、“比較可行,但仍需創新改進”占 68.45%,說明實訓基地運行與管理制度未能滿足中高職銜接的需要,還有待于進一步的修訂完善。
因此,在中高職銜接模式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標,以實訓基地建設銜接與運行為突破重點,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推進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有效運行,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實踐能力,滿足行業企業的需求,是當前中高職教育亟須研究解決的一個難題。
二、“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廣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機制的建設
“2+3”中高職銜接模式下廣西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有效運行與科學管理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為確保實訓基地正常運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應積極探索實訓基地的運行與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不斷探索實踐教學的組織模式,打造一支適應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的實踐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一)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運行機制的建設。實訓基地是訓練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的主陣地。如何發揮實訓基地的效能,實現實訓基地的高效運行,培養出大批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質量的職業院校師資隊伍。以廣西交通運輸學校與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共建的校行企合作型航海類實訓基地為例,分析中高職教師應具備的資歷及能力情況,通過多種形式,探索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運行機制。
1.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航海類實訓基地主要服務于中職和高職航海類專業,同時也為區內外航運或船運企業培養培訓合格的船員。為此,根據航海類專業特點,學校應著力打造一支具有“雙師”素質的“雙棲—雙師”(“雙棲”指“海上和岸上”,“雙師”指“教師資格和船員資格”)型師資隊伍,以確保實訓基地在中高職實踐教學與船員培訓中正常運行。
“雙棲—雙師”型師資隊伍主要依托中高職銜接的航海類實訓基地建設,其建設標準主要體現在任職資格、專業能力、教研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具體建設標準和途徑見表 1。
依托中高職航海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通過多種途徑或方式,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有力地促進“雙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真正做到“下海能開船,上岸能教學”。
2.服務社會機制。在中高職銜接模式下,依托院校共建共享的航海類專業實訓基地,開展培訓和社會服務,主要采取三種方式:(1)社會服務:一是在廣西海事局的指導下,利用院校共建的航海類專業實訓基地中的船員培訓中心開展內河、沿海船員的培訓考證工作,為區內外船員獲取上崗資格及職務晉升提供便利;二是采取合作共贏的方式,與高職院校簽訂協議,承接外校學生到航海類實訓基地參觀、見習及實船操作訓練,擴大社會影響力;三是開展職業教育活動,將水手繩結的使用和打結法進行推廣,同時開放航海模擬器實訓室,吸引社會各界人員體驗船舶操縱的樂趣,進一步擴大辦學聲譽。(2)校內培訓:學生通過船員相關項目的培訓,獲得上崗資格,可實現學校與企業無縫對接;企業可以快速得到合格船員,減少用工壓力。(3)對口服務:一方面通過對口幫扶,為縣市級職業學校教師骨干提供有關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教科研項目研究等的培訓,提高縣市級職業學校教師專業能力;另一方面主動邀請對口職業學校師生到校體驗真船操作與模擬仿真,擴大師生視野,提高對海洋及廣西水運發展概況的認識。如表 2 所示。
通過上述三種方式,建立市場反應機制和社會服務運行機制,準確了解與掌握社會需求信息,及時制訂相關方案或計劃,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功能,可獲取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管理機制的建設。目前,中高職銜接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中高職銜接的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不暢、實訓基地的各項功能不能有效拓展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師資培養培訓和實訓基地建設資金不足、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等,難以滿足中高職教育教學的要求。針對上述情況,院校之間須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建立與完善實訓基地管理機制,實行規范化管理,為實訓基地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1.溝通協調機制。為確保實訓基地的高效運行:(1)組建由院校、企業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實訓基地管理委員會,負責中高職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與協調職能,行使基地的最高領導權和決策權。(2)建立高效、及時的多主體的溝通議事機制,如定期召開協調會議或例會,及時溝通與解決出現的問題。(3)建立合作主體互融互通機制,實現共建師資隊伍、共定課程體系、共編實訓教材、共管實訓基地、共享實訓資源、共育技能人才。
2.制度保障機制 。(1)制定《院校合作中高職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管理辦法》,明確基于中高職實訓基地所開展的項目的目標任務、合作條件、執行機構、效益評價、院校資源使用的范圍、共享內容及要求等。(2)制定《院校合作中高職實訓基地共建機制》,進一步明確在院校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過程中,學院及學校的責任、權利、利益關系。(3)制定《中高職銜接模式下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活動管理辦法》,明確教師的權利、義務、責任及要求。為確保實訓基地建設的理念先進性、標準引領性、功能輻射性,在廣西海事局等行業企業的支持與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推進航海類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
3.激勵約束機制。(1)在約束機制方面,實訓基地管理委員會在協調各主體利益的基礎上,簽訂中高職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完善管理制度,確保實訓基地規范、安全,保障各主體在基地運行中的利益共享。(2)在激勵機制方面,在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重點考慮對參與職業教育的院校、行業企業給予鼓勵和表彰。一是對積極開展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建設的學校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對其中成效顯著的院校給予表彰和獎勵;二是對積極參與中高職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達到一定標準和成績的行業企業進行財稅減免與利益補償,或設立中高職銜接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政府獎勵基金,并對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重大貢獻的企業進行認證與獎勵,頒發證書。(3)在創新管理模式上,引入競爭與激勵機制,建立教師聘用、考核、校內分配制度。一是制訂《教科研成果獎勵辦法》,以設立工作室的方式,通過配套資金投入的方式鼓勵教師利用實訓基地進行項目研究,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課程開發等工作,更好地發揮實訓基地教學與研究的功能;二是制訂《職業技能競賽管理辦法》,以設立獎學金或技能賽項目獎的方式對表現突出的師生給予一定的物質與精神獎勵,激勵師生投入到基地建設與實踐中;三是修訂并完善《教職工績效考核辦法》,充分利用專業實訓基地開展各類的培訓,對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以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基地產教結合的功能。
4.完善升級機制。通過信息化實訓資源平臺的建立,實現實訓基地完善升級。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實訓基地中建立實訓教學資源、技術服務項目等資源管理共享平臺,實現在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合作企業共享,促進合作主體持續參與實訓基地建設,達到“以貢獻求支持、以服務促發展”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在信息化資源管理平臺的基礎上,依托實訓基地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及企業員工培訓共享平臺,發布學生實習實訓需求,實時接收企業員工的相關培訓需求信息。
【參考文獻】
[1]周仕敏.廣西今年將試點“2+3”五年制高職教育(普通專科)[N].中國教育報,2011-07-12
[2]唐 佩,張 斌,余學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意義、原則與路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4)
[3]謝 樺.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機制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5(19)
【基金項目】2016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招標課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行及制度建設研究”(GXZJ2016ZD10)。
【作者簡介】楊宇清(1964— ),女,廣西玉林人,高級講師,廣西高級雙師,廣西交通運輸學校教務科長,兼任高職專業教學及實訓指導;韋景令(1973— ),男,高級講師,廣西交通運輸學校航海專業科長。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