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剛
3月20日,本刊編輯部一行3人來到北京市第四中學,采訪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馬景林。今年兩會,馬校長特別關注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提出建立大學、區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師范生崗前培訓體系。此次,我們圍繞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問題對馬景林校長進行了專訪。
“教師隊伍建設既要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也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家、社會和學校都很重視。今年初,國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的政策文件。
作為一所名校的校長,馬校長也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他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第一,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僅提高教師的待遇是不夠的,馬校長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師。中國有著尊師的傳統,古人講“天地君親師”,把“師”與“天地君親”并提,可見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推崇。因此,社會應該形成尊師的風氣,讓教師職業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第二,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馬校長認為,當下很多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程度距離我們期待的專業化還有相當的距離。當然,這種距離主要不是因為教師的學科知識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導致的,而是其教育本身的專業化程度不夠造成的。比如,缺乏必要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等。教師具備了必需的教育教學的專業化知識,學生的很多偏差行為就能夠找到科學的解釋,當遇到某個問題時,教師就能夠以最專業的方式找到最有效的解決之道。
“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在于相關培訓不到位。”
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馬校長特別談到了培訓不到位的問題。如有些教師畢業于綜合實力很強的大學,其相關的學科專業知識是很強的,但由于沒有接受過教育學等的學習,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的感性認知進行教學,專業化程度不夠。這些現象引起了馬校長對教師培訓的關注和重視。他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不能只靠教師自己去悟,而是需要專業的指導,需要專業的、科學的培訓。
今年兩會,馬校長聚焦師范生崗前培訓的問題,提出建立大學、區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師范生崗前培訓體系。師范生在大學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教育教學實踐,而區縣的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能夠彌補這一缺失,因此,專業教師的成長需要三方合作來實現。從應然的角度來講,師范大學最重要的職能是培養教師,這一職能就決定了師范大學不僅要對師范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養,也要指導其進行教學實踐。而師范生的教學實踐需要區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的合作。馬校長在提案中構想,師范生在崗前培訓期間一般有兩個老師,一個是研修學院的老師,主要指導他們如何教研;一個是學科教學老師,主要指導他們如何聽課、上課等。
“教師專業化的根本屬性是實踐性反思和反思性實踐。”
馬校長認為,教師專業化的根本屬性是實踐性反思和反思性實踐,即教師始終處于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的動態中。教師專業化的根本屬性,決定了教師只具有靜態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能夠在實踐中進行高位反思,而后根據反思的結果進一步實踐。所以,教師專業化發展并不是要求教師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理論高度,而是要具備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實踐性反思不是形式上的、空洞的,而應該是有理論支撐的。馬校長對支撐反思的“理論”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在北京四中一直提倡:“用教育的方法解決教育的問題。”這里所說的“教育的方法”就是支撐反思的“理論”。要掌握“教育的方法”,首先需要明晰什么是“教育的問題”,只有明白了“教育的問題”,搞清楚了它的內涵實質,才能夠確定“教育的方法”。一個“教育問題”,古今中外可能都有對其內涵的理解,也可能都有針對它的解決方法。如果把這些問題和方法總結概括出來,將對教師的實踐性反思有直接的幫助。比如,學生學習中可能會出現“習得性無助”,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可能會犯困、搗亂,會放棄學習,這對于教師來講是最棘手的。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在教育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什么,古今中外的解決辦法是什么,而后結合學校學生的特點,確定需要采取的措施。
對馬校長的采訪,使我們領略了學者型校長的風范。他對教育問題思考的深邃、嚴謹深深吸引著我們,對教育實踐的傾心、努力深深打動著我們。相信在未來五年,馬校長一定會盡心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繼續以理論的視角關注教育實踐,成為一位有著獨特教育哲學思想的校長。
欄目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