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從哪里來
——發現價值
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從哪里來?
當教師在繪制職業成長路線圖時,有人將獲得各種獎勵定為職業成長的高峰,把職業價值定位為“旁觀者的認可”。如果將此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導向,就有可能使教師“走歪路”。
領導力專家邁爾斯·門羅曾說,“你必須為你的工作找到心甘情愿為之付出的意義。為使命而不是為利潤工作,財富只是你追求使命過程中的副產品。”教師職業讓我們坐擁“一室未來青年領袖”,但是,“一室未來的青年領袖”往往是抽象的。
十一學校確定行動綱要時,用了三年的時間討論各個領域的價值觀。經全校教師討論,最終在教師的職業定位上達成共識,“教師肩負著塑造學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職責,教師從事著世間最復雜的高級勞動,教師的職業不僅是傳承過去,更是創造未來。教師的職業定位在于,在學生未來對社會的貢獻里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學生今日之愛戴與未來的回憶中,尋找富有樂趣的教育人生”。但是,到底如何才能讓教師真實地、具體地、可感地尋找自我職業價值呢?
十一學校設立了“十一學子和他的老師”主題櫥窗,展現的不僅僅是優秀校友風采,而是“優秀校友和他的老師”。關于櫥窗展示,學校有具體的要求:第一,必須體現校友從事行業的多樣性,不僅有科學家、工程師,還有文藝界、體育界等各個領域的優秀校友。只有這樣,所展示的校友的老師們才會覆蓋全校所有的學科。第二,新老校友兼顧,不能只展示那些已經成為院士、將軍的校友,還要展示畢業不久的學生。他們的業績能使學校還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第三,一定要有任課老師的照片,特別是和學生的合影。如果實在沒有照片,則必須有每一位任課老師的名字。
十一學校為什么特別重視學生感恩品格的培養?為什么特別重視母校建設?為什么特別重視學生傳播學校?
感恩品格,是學生獲得幸福感的必需。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成功與否沒有必然關系,反而與成功部分和感恩部分的交集有關。我們要培養幸福的人,必須培養學生感恩的品格。對學校而言,還要通過感恩品格的塑造,讓學生、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十一學校將“感恩”放在育人目標的重要位置,每年的謝師會、感恩節都開展得如火如荼。
對學生而言,讀過的學校不一定就是母校。如果學生畢業20年,卻沒有任何理由回學校看看,那么這所學校還算是他的母校嗎?所以,十一學校校史館有一個“收藏十一”的活動,每位學生在校期間要留下一件他認為值得留存的物品。畢業的校友有紀念版的校服、校友卡,方便隨時進出學校。畢業的學生回來得越多,教師的感受就越好,這個時候他們才會忘了自己的辛勞。此外,十一學校還修建了一個校友婚慶大廳,每年五一、暑假、國慶和元旦,校友們可以回來結婚。當然,這個大廳更多還是學生聚會的地方。
學校希望通過這樣一系列的舉措,和教師共同找到職業的價值。
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在哪里
——喚醒教育
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在哪里?
《盜夢工廠》中有一章《怎樣教人不要成為棒球迷》,內容大體是:“先教棒球史,從阿布納·道布爾迪、板球的影響和帝國主義講起,然后考試。再從黑人聯盟和早期的巡回賽球隊講起,要求學生記憶關于每個球員的數據和事實,然后考試。按這兩次的考試成績排名,讓成績好的學生記憶更多關于棒球球員的統計數據,把日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球員也包括進來。把成績差的學生交給一個水平不高的老師去教,但學習內容類似,只是給予更多寬松的時限,然后考試。找一天帶孩子們出游,看一場棒球比賽,確保每個人都玩不好。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讓孩子們在中場休息時拿一個棒球扔著玩。”
這看起來像是笑話,但是卻天天發生在課堂里。除了教給學生知識,教師們似乎不需要教授別的東西,讓學生頂多再掌握一些技能,會考試就夠了。教師們沒有更多的需求,沒有更多的發展動力,認為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是其他人的事情,對核心素養也感到遙不可及。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們還沒有幫助教師們產生這樣的需要。
十一學校育人模式的創新,“選課走班”帶來的行政班消失和班主任消失,給學校帶來了很多問題,包括班主任的工作受到挑戰,學生的歸屬感缺失,集體活動的難度增加,紀律受到制約,學生的各種訴求紛至沓來。但是,學校把這些問題當作機會,走向“不育人無法教書”的“人人教育者”時代;搭建各種平臺,建立各種小組織,讓學生主動參與,自己創造屬于自己的歸屬感;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集體中交往成長;師生共同協商制定規則;發現真實的學生,進而因材施教。
育人模式的改變,使教師感受到僅僅在學科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已經無法應對今天的學生,已經無法實施教學。教師必須學會在品德、文化、思辨和價值等方方面面提升專業能力,專業發展已經跨出學科。但是,如何才能讓教師關注學科之外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把過程和方法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體驗當中產生核心素養。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從教學走向學習,并將此作為學校改革的方向。例如,十一學校每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是學校的狂歡節,高一語文學科組織了“狂歡節里的語文學習”活動,教師讓學生用一位俠客人物裝扮一位喜歡的老師。教師給學生提供資源包,包括十幾篇關于俠客的傳記文章,還有很多網站、電影、視頻資料,學生自己決定怎么閱讀,閱讀什么,怎么去概括對比、分析。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搞得熱火朝天。這個過程不僅是語文學科的學習,還需要團隊合作,學生需要不斷妥協、溝通、交流,在此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帶給學生哪些變化?第一,學生收集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大大增強,多種閱讀方式并用;第二,學生的學習規劃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第三,學生開始適應量規,并自覺進行自我評估;第四,學生的合作能力、領導力以及在沖突之中相互妥協并達成一致的能力大大提高。
同樣是一個“茶”字,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里和放在“琴棋書畫詩酒茶”里是不一樣的。能否將教師這份職業變得更加高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在哪里
——搭建平臺
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在哪里?
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在一開始就找到自我的價值,就能找得準確。所以,學校要為教師們搭建各種平臺,幫助教師看到并放大自我的價值。
每年8月,十一學校會舉辦教學交易會,對全國同行開放,并開通網上搶票。學校希望借此平臺放大教師的職業價值。在交易會上,有600多張基于教師經驗梳理與提升而形成的海報,60多個圓桌論壇,30多個新任教師的新手發布會,5場主旨論壇,2000多位參會者。交易額很高,但都是“校幣”,即教師之間發生專業交往,讓知識產生于校內的虛擬貨幣價值。
新任教師每年入校時,要進行生產者學習。2017年第一場新任教師培訓的任務是閱讀3本理論書籍,結合對十一學校的實習實踐體驗,產生教學工具,進行交易。在一周的時間里,每一位新任教師竟然都讀了1000多頁新書,這是不可思議的。10個小組合作產生5大類別49種工具。在交易會上,邀請學校的100多位資深教師參加,平均每個合作小組被訂購的工具在10份以上,最高的虛擬成交額達8000多元。
元旦前,學校組織了教代會。教代會的主題是“落實十九大精神,推動深水區轉型”,歷時67天,申報研究成果413項,圓桌論壇、聽評課、主題發布、特別推薦專場分享場次82場,評委會頒布獎項43項,教職工代表三人以上發起獎項68項。獲益最高的老師有5年教齡,第二位有4年教齡,第三位有28年教齡。在十一學校,誰是優秀教師,需要重新定義。
2017年出版的《課堂里走出教育家》一書,是十一學校的教師們參與分享活動的結晶。對一個國家而言,只有教育家從課堂里產生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教育才真正走向成熟。如果教育家都在校園之外,甚至僅僅是校長,那么這個國家的教育就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搭建平臺,讓教師真正成為教育家,是我們重要的努力方向。
教師專業成長的土壤在哪里
——創造機制
教師專業成長的土壤在哪里?
在高密一中工作時,我曾制定了一個班主任崗位級別聘任機制。在班主任的聘任級別里,最高的不是導師級班主任,而是輔導員。當一個班級的所有決策從教師手上轉到學生手上,教師只是指導者的時候,這個班的班主任就有可能被評為輔導員,這是對班主任水平的最高認定。這樣的導向促使教師領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即教師的領導力是最重要的。當教師領導學生去學習的時候,學生才能慢慢地學會學習。
新任教師入校時,各學校會給新任教師配師傅,十一學校也是如此。但除此之外,學校還給新任教師一個任務,即在整個學校內尋找某個方面的師傅,比如怎么設計提問、怎么命題、怎么布置作業、怎么設計教學切入點等。學校給每位青年教師發放200元虛擬“求教券”,青年教師認為哪位教師教得好,就給他20元的虛擬“求教券”,構建一種互動關系,這既給青年教師提供學習的入口,也推動和激勵優秀老師。
學校必須劃小學術單位,現在各個學校人員都在不斷增長,一個教研組可能就有幾十位教師,學術單位過大會影響教師的自主決策。十一學校把學科組變為三個組織:一是整個學科組,比如語文教師有60位,有一位學科主任,主管整個語文課程的規劃和頂層設計,根據課程需要選配教師,把握學科教學改革的方向;二是年級的學科教研組,例如,初一數學組、高二語文組,其任務是保障教學質量;三是課程組,例如,語文一、數學二、物理三,學校有一百多個課程組,從初一貫穿到高三,分布在六個年級,首席教師負責課程的定位、課程資源的匯總和課堂教學的研究。當學術單位劃小之后,教師學術決策自主權的空間就會增大。
學校強調學術委員會的學術權利,在十一學校,學術委員會負責評定職稱,推薦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投招標各種項目,確立、管理名師工作室等。
學校還編制教師評價量規,啟動元認知,促進教師自我評估,推動成長自覺。比如,中學教師的勝任力分為卓越級、優秀級、轉型級、穩態級和不勝任等級別。從四個維度來評價老師:以成長為中心的學生觀,以學習為導向的領導力,以主動適應為表現的變革力,以學術表率為特征的影響力。教師們很關注這一評價量規,都以此對照評估自己的等級。
另外,十一學校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推動。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一切教育都不可能發生。推動師生關系不斷強化最重要的是,師生關系的判定權在學生。無論教師感覺和學生的關系多么好,如果學生感覺不好,那么師生關系就是不好。但是,師生關系的主導權在教師,要讓教師重視關系的養成。熱愛是境界,熱愛是胸懷,熱愛也是有技能和技巧的,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必須通過恰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恰當的方式是師生關系的關鍵,如何形成恰當的方式,是學校對教師進行診斷的重要指標。
關于機制,學校還有最后一招,就是讓學生“恐嚇”教師,特別是“恐嚇”新任教師。2017年,新任教師入校時,有很多學生給新任教師寫信。其中,初一年級學生劉奕池給老師寫了這樣一封信:“這是一封來自初一的‘恐嚇信,請慎重打開!歡迎您誤闖到北京市最最瘋狂的學校,這里沒有學生,沒有老師,沒有班級,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有的是討論、辯論甚至爭吵;這里沒有傳統學校的鐵窗,沒有一般中學的題海,有的是約見時同學們步步緊逼的提問,您會尷尬、臉紅、語塞甚至流汗;這里沒有統一的課程表,有的是同一導師班卻分散在不同教室上課,您會緊張、迷茫、惶恐甚至吶喊。狂歡節上,您和愛因斯坦尬聊相對論的奧秘;紅窗匯上,您的錢包分分鐘瘦身;潑水節上,您會成為最先濕身的人;文化日上,您一臉懵懂、兩眼茫然、仰望舞臺;五個食堂外帶一個國際部咖啡廳,您有體重直線飆升的危險。您怕了么?您還敢來挑戰么?這就是大十一,我們在這里等您!”
(以上內容根據李希貴校長在中國教育學會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第二屆全國教師專業發展學術會議”國際論壇上的主題報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