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火明
農業科研院所是我國科研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農業科研院所黨建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服務社會是省農業科學院的中心工作。我們在推進黨的建設過程中,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把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做到找準定位、體現價值,有的放矢、有所作為,通過制度化的設計,進一步拓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內涵,發揮黨建工作的導向和帶動作用。
圍繞科技創新開展黨建工作
農業科研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科研院所黨建工作只有緊緊圍繞科技創新來開展,保證服務農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才能擺正位置,有所作為。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為指導,轉變科研思路和目標。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科研提出的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三個面向”為統攬,不斷調整優化全院科技創新方向。圍繞全省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我院對院立項目有針對性地設立了種質資源創新和突破性新品種培育、公益性研究深化、高新領域拓展、特色產業培育、青年基金、優秀論文基金等專項,為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撐。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我院在省內率先成立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實現雙輪驅動,推動我院“三農”智庫建設,切實發揮好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謀作用。三是聚力全省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我院圍繞解決“川米不優”這一難題,加強從源頭選育優質品種,成功培育出了川優6203,實現了在高產、抗病基礎上的品質突破,解決了四川雜交水稻高產不優質的難題。同時,還育成了系列特色經濟作物新品種和大宗農產品新品種,為我省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品種保障。四是通過加強黨建積極培育創新文化。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聚人心,堅持用先進文化武裝精神陣地,大力培育踐行“求實創新興農利民”的農科院精神,認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和職工讀書活動,鼓勵職工樹立文化自信。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開展黨建工作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一是加強對成果轉化的指導和謀劃。農業科研院黨委積極強化機制創新,不斷探索有效的成果轉化方式方法,強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思路,著眼于為成果松綁和產出高質量的成果,著眼于打破單位內部束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開展了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試點工作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使科技人員有更多獲得感。二是實施重大科技創新轉化工程。院黨委發揮統籌協調作用,以院地合作為平臺,遴選最新研發的突破性農業科技成果,開展以川米優化、川油雙增、川茶提質增效、川果轉型升級、川菜出口創匯和優質安全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力爭培育領軍人才20人、國內外領先的成果轉化平臺10個、成果轉化合作基地100個。實施“川米優化提升工程”,將形成的成果向全省適宜區示范推廣,進一步擴大中高檔優質稻面積,提升稻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川米品牌市場競爭力。三是全面實施整村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行動計劃。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引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省不同的農業生態區、經濟區,遴選基礎好、有代表性的15個現代農業示范縣的重點鄉村,實施“整村推進現代農業科技示范行動計劃”,融入現代生物技術、大數據技術、3S高新技術、信息技術及智慧農業與裝備,整村(鄉)推進建設一批農業現代化的科技示范基地,堅持走科技引領、產業振興、效益優先之路。
圍繞強化服務社會的能力開展黨建工作
農業科研院所的重要職能就是服務社會,黨建工作必須圍繞服務社會這一目標來展開工作。一是服務社會的理念滲透于科研之中。院黨委著力加強思想建設,引導全院廣大黨員職工樹立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的理念,切實為農民的生產需求服務,為全省農業發展出謀劃策。由我院主研完成的《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總體規劃(2017年-2020年)》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十大行動方案》由省委、省政府發文實施,充分發揮了智庫作用。二是堅持服務于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院黨委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鼓勵他們帶領全院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加快推進我院農業科技進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行動計劃,聚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確定了“51133”脫貧攻堅總體目標(即建設50個基地、創建10套新機制新模式、組織1000余名科技人員、直接幫扶3000戶貧困戶、帶動3萬戶貧困戶,依靠特色產業脫貧致富),助力我省貧困地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系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