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義
自2016年10月以來,敘永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從15萬元到1800萬元的飛躍發展。在“一改三化”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敘永縣創新探索項目支持路子,破解持續增收難題,助力集體經濟發展。
因村制宜,量身定制項目
水尾鎮西溪村是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海拔1100米,森林覆蓋率達91%,有“天然氧吧、養生極地”之稱。由于一直以來無發展項目、無集體收益,西溪村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亟待拓展。
2017年,為實現西溪村集體經濟破零,縣委組織部會同林業局、縣委農工委、環保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圍繞該村森林覆蓋、自然資源構成情況等進行實地調研,同時,第一書記帶領村級班子以入戶形式了解群眾發展意愿、收集意見建議。在結合村里實情、邀請專家實地勘探后,制定了西溪村以發展食用菌、獼猴桃種植、梯田農業觀光及稻田養魚為主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縣級扶持資金100萬元,用于該村種植林下食用菌100畝、獼猴桃50畝,整理觀光梯田27.8畝、種植水稻27.8畝。當年,就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7.5萬元,預計今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
西溪村只是敘永縣抓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為解決村級資源匱乏、底子薄弱、發展思路不清的問題,敘永縣在爭取2200萬元省級扶持發展試點項目資金基礎上,縣級財政配套扶持發展資金913萬元,設立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基金,集中向42個預脫貧村傾斜,破解“空殼村”無資金、無項目難題。同時,會同農工委、扶貧移民局等部門,逐村分析,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為預脫貧村量身定制項目46個。
精準指導,嚴格推進項目
2017年,敘永鎮百花村結合實際,采取與溫氏集團合作的模式,投入80余萬元,修建占地約3畝、圈舍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溫氏豬場,村集體經濟公司和貧困戶入股,采取“公司+專合社+村資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養殖肉豬500頭。前期,因為管理不善、標準不嚴、指標不清晰,導致仔豬死亡100余頭,造成經濟損失6萬余元。為挽回經濟損失,激勵群眾發展的積極性,敘永縣立即邀請企業專家和畜牧專家實地查看情況、找出病因、開展隔離整治,并對豬場工作人員進行分批次全覆蓋培訓,經過近半月的治理和改進,幫助村級產業走上正軌。2017年,百花村實現集體經濟增收3.2萬元,入股群眾戶均增收600元,貧困戶人均分紅68.6元。
為避免百花村的此類情況在其他村發生,敘永縣堅持村村過關目標,采取專家把脈看、牽頭部門判、農技人員干“三位一體”流程,邀請農、林、水、畜等領域專家教授、企業(專合社)技術骨干等形成農業服務巡回指導督導小組,指導項目建設,確保項目建設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高效化。
在建設項目的基礎上,敘永縣圍繞持續增收,注重項目建設與見效的無縫銜接,加快工程掃尾、配套附屬設施、暢通運行通道、加快手續審批。同時,突出項目集體性質優勢,在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加大與貧困戶的利益鏈接和輻射效應,帶動上億元農村種植養殖業的發展。同步規劃項目與企業、集體、貧困戶、群眾的“1+N”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集體收益共享,項目、企業、集體、群眾多贏局面。 (作者單位:敘永縣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