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鶴洋 洪旭
新的中高考改革對學校提出了新要求,學校要立足校情、學情,建構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改進教育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自主選擇。
1.基于校情的課程建構
新的中高考改革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選擇性。在課程建構中,學校落實基礎、適切拓展、體現選擇的基本原則,體現不同階段性目標、彰顯藝術素養培育的特色與優勢、借助央企研究院基地和科研力量共同研發課程、利用教師工作室開展課程研討交流。
校本化課程體系包括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和綜合實踐類課程。基礎類課程是學科課程,拓展類課程包括學科內拓展和學科交叉,綜合實踐類課程包括藝術素養、興趣選修、社團活動和體育項目。
2.基于學情的分類分層走班
學校形成了分類分層走班教學、分類分層備考教學策略。
將考生分為三類備考群體:一是中等以上基礎普通類,基礎薄弱的考生;二是體育、藝術類,基礎特別薄弱的考生;三是廣播電視編導等傳媒類考生。其中,體育、藝術類考生依據高考的專業要求,聘請有經驗的專業老師,制定專業的備考方案,同時結合體育、藝術類文化成績要求,定制文化課的備考方案,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較好的出口。
學校對不同類別的考生制定了相對應的目標要求,以此梳理目標人群,具體到每一個班級、相應的薄弱學科、具體的學生、具體的任課教師。
3.基于問題的教育教學改進
首先,通過隨堂聽課等多種形式,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真問題,準確把握問題。然后,就如何充分體現學生立場、改進課堂教學行為、確立良好師生關系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梳理問題與經驗,后續跟蹤改進、鞏固經驗。同時,就不同年級存在的具體情況,邀請教研員、專家到校答疑解惑,進行專項視導。在此基礎上,出臺了《北師大二附中未來科技城學校教師教學基本規范要求》,在課前、課中、課后、教研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此外,開展分類分級研討,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校組織教師進行分類教研:高三年級參加西城區和北師大二附中的同步教研,初三年級由三帆中學教師指導教研,高一、高二以及初一、初二年級則參加昌平區的同步教研。不同學段還分別與北師大二附中本部、三帆中學、西城實驗學校進行結對,由專家個性化地解讀各個年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適切的指導和幫助。
充分利用、發揮考試和評價的調節功能,建立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常規量化考核機制,每天有記錄,每周有匯總,每月有評比,學期有表彰。師生一起進行評價,充分發揮學生在管理中的作用。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