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巖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結晶,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有效融合。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創造性使用教材,有效落實教學目標呢?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于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實踐,于實踐的驗證中不斷總結的研究課題。
下面我將結合我本學期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三次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具體做法。
一、調整教材,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
盡管教材的編者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構建教材體系,但是它無法適應每個學生的需要。況且,教材只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它的內容相對穩定,不可能及時地吸收當前的信息,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生成能力不吻合。另外教材本身也是一個反復實驗、修改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的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根據具體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和順序。
例如我們三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板塊是秋天來了,在學完第一板塊的三篇課文后,要求學生完成一篇習作題目是《我眼里的秋天》,由于我們這學期開學比較早,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9月,花草樹木一片郁郁蔥蔥,我們的眼里還看不到一點秋意,如果這個時候我們讓學生寫秋天,學生無法進行實際觀察,只能憑借對秋天的印象來寫或者到作文書去抄寫,這樣就失去這次習作的意義了,所以我們年組教師決定將這次習作移到9月中旬再寫,等到我們這里的秋天真正來了,再讓學生親自觀察秋天里的美景,這樣學生的習作內容才會更真實、更豐富。
二、整合教材,樹立綜合性學習的語文觀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正是語文教學創造性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園地。長春版語文新教材中每一單元結束后都有一次綜合性學習,但我認為并不是一個單元只搞一次綜合性學習,而是讓綜合性學習貫穿于我們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經常性地開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本中的一單元一次的綜合性學習只是“磚”,而真正的“玉”要靠老師來“引”,老師應將開展綜合性學習的理念滲透于日常教學中,不斷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綜合性活動,讓學生充滿趣味地學。
例如在教學完第一板塊《秋天來了》,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以《走進秋天》為活動主題,然后圍繞本單元的 三篇課文內容確定了四個小組的活動主題為《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味道》、《秋天的聲音》、《秋天的節日》。各小組同學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合理分工,分頭收集資料,最后進行了集體匯報,回報的形式各有不同,有手抄報、照片、圖片、兒童畫、錄像資料等,并完成了一次綜合實踐作業,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結果。在這次活動中歷時兩周的時間,有的同學走進了鄉村、有的同學走進了樹林、有的同學走進了田野、有的同學走進了果園。在他們的眼里看到了不同的秋天,感受到了不同的色彩和味道,同時也收獲了不同的知識。實現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它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的鮮活大課堂中面向真實的生活,采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補充教材,拓寬課堂的知識容量
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停留在“教教材”上,把學生束縛在書本知識上,應該適當地補充教材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拓寬知識的廣度、挖掘文本的深度、延伸聯想的跨度, 更加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提高語文的整體素養。課外閱讀必須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補充到教學活動之中, 以此充實豐富課堂教學, 同時也可以引導和激勵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
例如二年級下冊的第二板塊《美麗的春天》的最后一課是《春天的古詩》,課文節選了《春夜喜雨》的第一小節,我們都知道這首詩共有兩個小節,所以在教學完第一小節后,我對孩子們說:“你們知道嗎,這首詩我們還沒有學完呢!”聽到此話,學生都非常好奇,于是我趁機出示了這首詩的第二小節:“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然后把兩個小節合起來,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意境,即“雨好像是知道時節變化一樣,正當春天時就及時地降臨了。隨著和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細細地無聲地滋潤著萬物。野外的小路上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燈火在閃爍。要是天亮后觀賞雨后的春花,必是朵朵沉甸甸地開遍錦官(成都)城。同時課后我還布置學生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還有那些?學生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查找到了孟浩然的《春曉》、賀知章的《詠柳》、杜牧的《清明》、韓愈的《晚春》、杜甫的《絕句》和《江畔獨步尋花》等等。在第二天開展了春天的古詩匯報會,學生們不僅會背,而且還能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這種學習方法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課外自學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我們在講授古詩詞的時候,還可以對作者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使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從而更深刻地體會這首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尋隱者不遇》時,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賈島,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賈島的詩,對于這個作者非常陌生,所以上課時我通過講賈島的一個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有一個詞是‘推敲,但是你們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唐代詩人賈島是一位非常嚴謹的詩人,他每寫一句詩都要再三思考,從不輕易落筆。有一次,他騎驢吟詩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對于這首詩當中的“推”字他覺得不妥,又想到了“敲”,究竟用哪個字更為恰當呢?為此,他在驢上一邊吟詩一邊做著推、敲的手勢,不巧擋了韓愈的路,便向韓愈請教,韓愈想了一會說“敲”字好。后來人們就用“推敲”來指斟酌字句或對問題反復考慮、琢磨。通過這個小故事,學生就了解了賈島這位大詩人是個做事嚴謹、認真的人。同時也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教師使用和處理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基于教材、鉆研教材、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束縛,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從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活用教材,創編教材,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創造,我相信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加精彩,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