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拜爾·玉送
摘 要:目的:分析胃腸外科手術患者感染的因素及預防對策。方法:選取見習醫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57例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統計患者術后感染發生情況,并分析患者術后感染的相關因素。結果:1457例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5.35%(78/1457);手術感染與患者手術目的、手術類型、切口類型、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年齡因素密切相關,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78例術后感染患者經穿刺液細菌培養后,共檢出142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占比66.90%(95/142),革蘭陽性菌占比32.39%(46/142),真菌占比0.70%(1/142)。結論:感染與患者手術目的、手術類型、切口類型、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年齡因素關聯密切,為了降低術后感染風險,醫護人員必須做好圍術期治護工作。
關鍵詞:胃腸外科手術 感染 因素 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R6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術后感染作為外科手術常見臨床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恢復效果[1]。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胃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率約為2.8%,其中結直腸術后感染率約為1.2%,感染致死率在24%左右,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為了降低患者術后感染風險,本文主要以筆者見習醫院近5年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的145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相關臨床資料對其術后感染情況進行了統計,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感染發生的相關因素,并探討了相應的預防對策,現整理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取見習醫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457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男性887例,女性620例;年齡30~73,平均(53.69±4.37)歲。剔除精神病、患病急性期、術前合并感染病、心肺及腎臟嚴重功能障礙病例。
2.診斷標準
根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統計胃腸外科手術患者感染情況,標準如下:(1)手術切口伴有紅、腫、熱、疼痛癥狀,或出現膿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流出膿液,或經穿刺可抽出膿液;(3)經手術再次探查、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器官或腔系存在感染證據;(4)根據病原學診斷結果,分泌物檢驗呈陽性。
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將1457例胃腸外科手術治療患者的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23.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有效處理,感染發生情況采用%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X2檢驗,結果顯示,P<0.05,即形成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胃腸外科手術患者感染發生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
1457例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患者術后感染共計78例,發生率5.35%。經分析后發現,手術目的、手術類型、切口類型、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年齡均為患者術后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術后感染病原菌類型
78例術后感染患者經穿刺液細菌培養后,共檢出142株病原菌,包括革蘭陰性菌95株,革蘭陽性菌46株,真菌1例,詳情見表2。
三、討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知,胃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與手術目的、手術類型、切口類型、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年齡因素關聯密切,為了改善預后,必須做好相應的感染預防工作,主要內容如下:(1)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對手術局部皮膚進行嚴格消毒,給予患者抗菌類藥物,抑制胃腸道細菌。(2)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徹底清潔局部出血部位,防治出現血腫殘留情況,同時不斷提高醫師專業技能,護理人員遵醫囑展開臨床治護工作,及時止血,根據患者病況選擇合適方案盡快完成手術,減少皮膚和臟器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3)術后保證病房室內干凈整潔,做好日常消毒通風工作,邀請專業醫師開展健康宣教工作,增進患者及其家屬對術后感染防控知識的認知和了解,促使患者保持個人衛生,盡早出院,從而達到改善預后的防控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對行胃腸外科手術治療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進行了系統性研究,發現行患者術后感染與術目的、手術類型、切口類型、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年齡因素密切關聯密切,并在此基礎上初步探討了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此改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保證治護安全性。
參考文獻
[1]辜樹勇,陳權彬,林集榮.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11):904-906.
[2]何湛,倪德生,朱建敬,等.普外科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393-395.